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IGBT原理與設計
IGBT的首要設計重點當然是降低導通電阻

【作者: 何繼勛】   2001年05月0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53134】

IGBT由初始的Planar演進至第四代的Trench,現在又有人提出第五代Thin Wafer製程。隨著製程及設計的進步,IGBT的觸角正逐漸深入高頻及高功率的領域,擴張其版圖。可預見的是,IGBT的性能將會繼續改進,成為功率元件的主流。


在講求高效率及節省能源的今天,如何有效的運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成為一個新的課題。現代的社會對電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從小型的收音機、電視機至大型的空調冷卻系統、高速火車,都需用到電力。如何利用輸入的電力,加以控制,並有效率的將之轉換為我們所需要的輸出形式,實有賴於功率元件(Power Device)的技術。(圖一)顯示半導體功率元件已被廣泛的用在許多的用途中,包括電源供應器、汽車、顯示器、通訊電子、照明、工廠自動化、馬達控制等等。


我們可以看到功率元件應用的範圍相當廣,電壓由數十伏特至數千甚至上萬伏特,而電流則可從數個毫安培至數百或上千安培。當然,不可能有一個元件可以適用所有的用途。因此根據不同的功率要求就有不同結構的元件被發明。(圖二)顯示不同功率及頻率的要求下,所適用的元件結構。除了一些超高功率的應用外,其餘的應用幾乎被IGBT與MOSFET所涵蓋。在分類上,IGBT適用於較低頻及較高功率的應用,而MOSFET則適合用在高頻與低功率的範圍。當然MOSFET也可以用在高功率的地方,不過其效率會急劇的下降。同理,IGBT也不適合用在低功率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可以看到以前盛行的功率雙載子電晶體,已經被IGBT(高功率區)與功率MOSFET(低功率區)所取代了。這是因為功率雙載子電晶體是由電流驅動,控制電路太過複雜,不易設計。而IGBT及MOSFET則是由電壓控制,可大幅簡化控制電路的設計。所以IGBT與MOSFET已成為目前功率元件應用的主流。本篇文章的重點是講解IGBT操作原理,與設計時應注意的事項,適合想發展IGBT技術的讀者。文末則以離散元件的市場預測說明IGBT是有前途的功率元件。


《圖一  顯示半導體功率元件》
《圖一 顯示半導體功率元件》
《圖二  不同功率及頻率的要求》
《圖二 不同功率及頻率的要求》

IGBT與Power MOS之比較

(圖三)為傳統IGBT與Power MOS的剖面圖。依元件的結構來看,IGBT與Power MOS非常相近,兩者的差別是在底部的N+與P+。Power MOS的操作與一般的MOS並無二致。為了增加耐高電壓的能力,N-這一層需增厚,同時濃度也需變淡。但N-層一增厚,從D至S的串聯電阻就變大,所以這限制了Power MOS導通電流的能力,因此一般Power MOS是用在高頻但低功率的地方。


為了要克服此一缺點,就有IGBT的出現。在結構上,IGBT可說是結合了Bipolar與MOS(但在原理上並不完全是)。在正常操作下,P+與N-的Junction會順向偏壓,因此會有大量的電洞注入N-,使得N-的電阻降低,因此大大的減少從C至E的串聯電阻,所以IGBT可以應用在高電流的地方。但這也正是IGBT的缺點。


因為電洞在N-是屬於少數載子,元件關閉時需完全被移走,否則元件無法關閉。當G(閘極)關閉時,電子不再從E注入,因此電洞的移走必須靠Recombination,這是一個費時的過程。所以IGBT的操作頻率要比Power MOS低,以上可說是兩者的最大不同,先給讀者一個基本的概念。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既然P+與N-是順向偏壓,那P+應為Emitter才是。這是因為IGBT在設計之初是為了取代Bipolar,因此在接腳的命名上要與Bipolar相同,這樣替換時才方便,因此就有這種看似與操作原理相反的命名法。


《圖三  傳統IGBT與Power MOS的剖面圖》
《圖三 傳統IGBT與Power MOS的剖面圖》

IGBT的操作要求

在正常的導通狀況下,IGBT的電流是受MOS的電壓所控制的。下面各小節將敘述IGBT的一些操作上的專有名詞與要求。


Forward Blocking Voltage

當閘極關閉時,C、E間所能承受的最大順向電壓(VCE〈0)即為Forward Blocking Voltage。此時,J2是處於逆向偏壓,因此崩潰電壓(Breakdown Voltage)由它決定。


Reverse Blocking Voltage

當閘極關閉時,C、E間所能承受的最大逆向電壓(VCE〈0)即為Reverse Blocking Voltage。在DC的環境操作時,這種現象是不會發生的。但如果應用在交流的環境,就需考慮這種特性。此時崩潰電壓由J1決定。


Forward Conduction

即IGBT導通時的特性。IGBT導通電流有兩個路徑:一個是電洞由P+跑到N-中與由MOS Channel跑來的電子結合產生電流。另一個路徑是電洞由P+穿過N-,直接跑到P-Base,而把流經MOS的電流當作是Base電流。實際上,IGBT的特性應是由這兩種效應來決定,無法分離。在導通時,最重要的就是導通電阻(或電壓)。因為此時IGBT承受很大的電流,若導通電壓大,則IGBT本身所消耗的功率也大,這不僅影響能源利用效率,同時散熱也是一大問題。只要能夠盡量降低這些壓降,就可減少IGBT本身的功率消耗。


Forward Biased Safe Operating Area(FBSOA)

這是在某一閘極電壓下(導通的情況),IGBT所能承受的最大電壓與電流之作圖。FBSOA受兩個因素所限制:(1)Avalanche breakdown,情形與Forward Blocking相似;(2)Latch-Up,由於電流高,IGBT的溫度會上升,使得上層寄生之NPN Bipolar導通(由於Gain增大及P-Base電阻增大),進而產生Latch-Up。其中,以Latch-Up為FBSOA的主要決定因素。


Reverse Biased Safe Operating Area(RBSOA)

這主要是由transient的效應所引起的。當閘極剛關閉時,電子電流會停止,但Collector的電流卻不會馬上停止,這是因為需要提供電洞與N-的電子結合,所以此時的電流全部是電洞電流。這會產生兩個影響:(1)電洞帶正電,會增強N-內的電場,而產生Breakdown;(2)大量的電洞電流,會觸發Latch-Up。降低PNP Bipolar的Gain有助於電洞電流的減少。


Short-Circuit Safe Operating Area(SCSOA)

這也是由Transient的效應所引起的。當閘極剛打開時,此時Depletion Region仍然存在,因此IGBT上跨著極大的電壓。同時電流急劇上升,使得IGBT同時承受大電壓、大電流,溫度上升的極快,進而造成元件的損壞。SCSOA就是表示IGBT能夠忍受這種情況多久,而不會損壞。


IGBT之設計重點

導通電阻

當然,首要的重點是降低導通電阻。由於IGBT需耐高電壓,N-都相當厚,因此電阻相當大。所幸IGBT在底部有一PN Junction,在導通時會順向偏壓,向N-注入大量的載子,進而降低N-的電阻。但此多餘的載子並不會永久停留在N-內,它會藉由Recombination的過程慢慢的消失。如此的注入、消失,維持一個動態平衡。


當載子的Lifetime長時,表示它可以跑較長的距離才消失,因此載子所能影響的N-區域變大,所以導通電阻較低。Lifetime長也表示PNP Bipolar的Gain增大(因為電洞由P+跑至P-base的機會增加),MOS電流所佔的比重因而降低,這樣可以使MOS的壓降降低。但電洞電流的增加對FBSOA、RBSOA、Latch-Up及Leakage均有不利的影響。相反的,如果載子的Lifetime較短,那所能影響的N-區域縮小,因此導通電阻較大。


控制載子Lifetime的方法很多,如利用Diffusion的方式植入像金、白金之類Deep Level的雜質,但此種方式的均勻性並不好,同時會有污染的問題。另一種方式是使用高能的電子撞擊,使得Wafer內產生Defect。此種方式的好處是簡單,且均勻性佳,但高能電子的來源是一問題,對成本的增加亦是一項考慮因素。


操作速度

操作速度對Lifetime的要求正好與導通電阻的要求相反。Lifetime越短,Recombination的速度越快,多餘載子的消失速度也就越快。除了Recombination快的好處外,縮短Lifetime會使導通電流中,電洞電流的比例降低,因為電洞較不易由P+跑到P-Base。所以相同的導通電流的情況下,Lifetime低的IGBT,其電子電流的成分增加,關閉後電流的Tail較容易消失。


Punch-Through(PT) or Non-Punch-Through(NPT)

對NPT IGBT而言,顧名思義就是P-Base不會與P+接觸,因此N-必須足夠長,且濃度要淡,以承受所需的崩潰電壓。NPT的好處是,它可以承受雙向的電壓,也就是說它的Forward Blocking電壓與Reverse Blocking電壓都很高。但由於它的N-區域很長,因此導通電阻與操作速度都受到影響。


另一方面,PT IGBT的N-區域相當短,在元件關閉時,這一區域是完全空乏的。但PT有一N Buffer層來阻擋Depletion Region與P+接觸。通常PT IGBT會有Lifetime Killing的步驟,因為N-短,載子的Lifetime不需太長,即可影響整個N-區域。PT的好處是,導通電阻小,操作速度快[4][5]。雖然PT IGBT有一些優勢,但就成本上來考量,PT IGBT的成本較高。因為PT IGBT需使用Epi Wafer及Lifetime Kill Process。由於Epi Wafer的花費問題,PT的結構不常被使用在1200V以上的IGBT。


Latch-Up

Latch-Up是IGBT的一個重要問題,它是決定IGBT能夠導通多少電流的一個考量。不只如此,Latch-Up也關係到FBSOA及RBSOA,即IGBT所能操作的區域(註三)。IGBT有一寄生的Thyristor,如果讓它導通的話,那電流就會相當大且不受閘極的電壓控制,元件可能因此而燒毀。要抑制Latch-Up可以由降低PNP或NPN Bipolar的Gain著手。


溫度

當IGBT的電流低時,導通電阻(或壓降)主要是由PN Junction的壓降決定。因此當溫度升高時,導通某一電流所需的電壓就會下降。若IGBT的電流大時,MOS的Channel電阻就會主導IGBT的導通電阻。溫度升高,電阻就會升高。因此最好是將IGBT操作在電阻正溫度係數區,這樣就不用擔心電流會集中在某些區域。同時也可將IGBT並聯,而不需特別的設計。在操作速度上,升高溫度會使得操作速度減慢,這是因為少數載子的Lifetime變長的緣故。溫度對Latch-Up的抑制是一不利的影響。溫度會增大寄生Bipolar的Gain,同時也會使得P-Base的電阻增大。這些都會降低觸發Latch-Up所需的電流。


Termination

一個PN Junction,在內部可看成是平面的,但是在邊緣則會成為弧形。由電學得知,曲率越大,在相同電壓下,其電場越大。因此邊緣的電場要比內部來得大。所以光做好元件本身是不夠的,必須考慮到如何減低元件邊緣的電場。一般主要是使用Floating Field Ring與Field Plate。


Planar IGBT與Trench IGBT

Planar IGBT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但仍有一些基本問題有待改進與克服。最明顯的是JFET效應。當兩個Cell太接近時,它們所產生的Depletion Region會壓縮到中間電子流通的路徑,使得N-電阻變大。因此兩個Cell間有其最小的距離。但增大Cell間的距離代表著Channel密度的降低,會使MOS Channel的電阻增大,同時也會引發崩潰電壓降低的問題。所以如何決定Cell間的距離,對Planar IGBT是一重要的問題。除了Cell之間的距離之外,Latch-Up也是Planar IGBT得一大問題。IGBT有一寄生的Thyristor,當電流增大時或溫度升高時,由於P-Base電阻的關係容易觸發Latch-Up。因此Latch-Up對Planar IGBT可說是無法避免的。


如同DRAM與Power MOS的演進一樣,IGBT也採用了Trench的結構。雖然Wafer的面積不斷的增大,但面積依然有限。要增加空間只有往上或往下發展,往下就是Trench。這裡所謂的Trench就是將原來IGBT水平方向的閘極改為垂直方向,向下深入Wafer內。Trench IGBT最顯而易見的優點是消除了寄生的JFET的效應。因為MOS的Channel改為垂直方向,所以Depletion Region是往下擴展,而不會如Planar IGBT般的向兩旁水平方向擴展。


相鄰Cell的Depletion Region不會互相靠近,因此JFET效應得以消除。因為沒有JFET效應,所以Cell可以靠的更近,因此增加了Channel的密度。這意味著在相同的偏壓(VCE)下,Trench IGBT可以導通更大的電流。Trench IGBT另一個優點是,有效的抑制了Latch-Up的發生。在Trench IGBT中,由於電流的方向所致,會觸發Latch-Up的區域就只剩下N+ Emitter往下延伸與P-Base接觸的地方,也就是Latch-Up與N+ Emitter的深度有關。通常在N+ Emitter旁是P-Base的Contact,此區為P+,因此能造成的壓降相當小。所以Trench IGBT對Latch-Up的抵抗力比Planar IGBT要好。


雖然Trench IGBT有許多優點,但不可諱言的,它也有一些缺點。最明顯的一點是製程上的複雜性。平面式的製程到底是比立體式的製程來得容易。Trench IGBT需要引進另外的製程,因此增加製程的複雜度。再者,由於MOS的Channel是在Trench邊上,而Trench是靠蝕刻而成。通常蝕刻的表面是不平整的,因此Channel的Mobility會降低,這會造成導通電阻的增大。


另一個問題是崩潰電壓的降低。Trench IGBT有著近乎90度的角存在,這在Planar IGBT中是見不到的。因此在Trench的角落會有大的電場產生,而此處的Oxide品質通常也不好,所以崩潰電壓會降低。雖然Trench IGBT的優異Latch-Up特性,使得其FBSOA及RBSOA變好,但也因為Trench IGBT可以導通更大的電流,使得其SCSOA較Planar為差,這是應該注意的。


市場分析

IGBT雖不是擁有最高產值的產品,可是其平均成長率為12.7%,在功率元件中拔得頭籌,顯示其受市場重視的程度,也表示IGBT在未來仍具有相當的發展潛力。表二為離散式元件前五大廠商的佔有率。由表中可以看出,越是高功率的產品,其技術程度越高,獨占性也就越強。前五大廠商就佔有IGBT市場的71.1%,所以要進入功率元件的市場並不是很容易。但不可因為有門檻就放棄此一正日漸蓬勃的市場,應從人才培養,技術改良下手,以便在國內的功率元件市場佔得先機。如果國內能擁有IGBT的製造技術,對去除壟斷,降低下游產品生產成本有相當大的助益。


結論

IGBT可說是現今功率元件市場上在中功率方面的主力,在講求100%利用能源的今天,其重要性越來越不可忽視。IGBT已由初始的Planar結構演進至第四代的Trench結構。現在又有人提出第五代Thin Wafer製程的IGBT,來增進其性能。隨著製程及設計的進步,IGBT的觸角正逐漸的深入高頻及高功率的領域,擴張其版圖。可預見的,IGBT的性能將會繼續改進,成為功率元件的主流。


相關文章
AI高齡照護技術前瞻 以科技力解決社會難題
3D IC 設計入門:探尋半導體先進封裝的未來
SiC MOSFET:意法半導體克服產業挑戰的顛覆性技術
意法半導體的邊緣AI永續發展策略: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戰
CAD/CAM軟體無縫加值協作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應材於新加坡舉行節能運算高峰會 推廣先進封裝創新合作模式
» SEMI:2024年Q3矽晶圓出貨量增6% 終端應用發展冷熱不均
» 巴斯夫與Fraunhofer研究所共慶 合作研發半導體產業創新方案10年
» 工研院IEK眺望2025:半導體受AI終端驅動產值達6兆元
» SEMI提4大方針增台灣再生能源競爭力 加強半導體永續硬實力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6.47.8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