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從消費者觀點看個人雲端市場趨勢
你了解個人雲嗎?

【作者: Gartner】   2012年12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7457】

由於內容、服務與裝置持續匯流,為消費者帶來個人雲(Personal Cloud)這種全新的網路運算體驗。個人雲並非單一型的服務,而是一系列能涵蓋消費者、企業與政府之功能與服務。消費者逐漸邁向全新的個人雲運算時代,重點則從裝置轉向服務。在這全新的領域裡,裝置規格的重要性降低。消費者與專業使用者使用各種裝置,雖然PC仍將是諸多選項之一,但已改由個人雲而非任何一種裝置扮演主要樞紐角色。以下是個人雲的五大發展趨勢:


1. 優化的無障礙網路與多螢幕體驗

電信業者與服務商正尋求各種方式改善用戶體驗,透過所謂的「4S」,亦即分享(share)、同步(sync)、串流(stream)與儲存(store)以提供簡單且無縫的訊息存取。以智慧手機與平板裝置存取內容與服務的需求,或許是初期帶動雲端服務之因素,但以長遠角度來看,多螢幕體驗的需求將成為催化個人雲端服務的主要動力。



圖一
圖一

2. 受情境、方位與行動服務所帶動

情境、方位與行動服務擴大個人雲應用,使之能在正確的時間與地點,配合消費者需求提供適當的訊息與服務。透過GPS、相機與感應器,智慧手機能收集、處理並管理與方位、時間、目標及用戶習慣相關之情境,進而創造出各種應用與用途。這使智慧手機與行動PC大不相同,同時帶動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運用個人雲。


3. 仰賴成熟的基礎建設

個人雲端服務的發展,必須要有成熟的有線及無線寬頻基礎建設,以及穩定且足夠的頻寬,才能應付眾多裝置處理備份與同步作業時所產生的大量資料流。安全的網路是讓消費者信任個人雲服務的基本條件。操作簡便的介面,對減少採用障礙來說相當重要。個人雲若能提供優於應用程式平台的個人化、直覺式體驗,使用者才會予以採用。


4. 龍頭業者主導市場

目前有許多電信業者與服務商持續推出個人雲服務產品以提升用戶體驗;然而,只有像蘋果這類擁有裝置、內容與服務在內完整生態系統的龍頭業者才有能力勝出。Google、臉書(Facebook)、亞馬遜(Amazon)或Dropbox等業者,則多半在個人雲中扮演通用錨點的角色。其優勢在於能透過自家內容、裝置與服務生態系統,針對雲端體驗提供補足,在原本的大型生態系統之外提供整體服務。他們的另一項優勢即擁有大量客戶群,還有個人及信用卡相關資訊。


5. 加速IT消費化

未來多數消費者將偏好使用單一裝置來滿足商用與個人用途,並自行選擇裝置種類而非由公司提供。因此,有些公司已開始建置企業用個人雲基礎架構,並針對員工實施「自備裝置」政策。消費者體驗消費端與企業端的個人雲服務後對這類服務更加熟悉,IT消費化也可望因此加速。


消費者對個人雲端的看法

不論電信業者與服務商預期為何,現階段消費者對個人雲概念仍模糊。消費者不了解個人雲,也不知道其用途;許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開始使用個人雲。以下是從消費者觀點分析個人雲端市場趨勢的幾點發現:


1. 所有裝置隨時隨地存取內容或服務

不受裝置、作業系統與平台限制便可輕鬆分享、同步作業、串流與儲存個人化內容的功能,非常受到消費者歡迎。根據調查,消費者雖擁有一個以上的裝置,但仍希望不論透過任何裝置均能隨時隨地存取個人化內容與服務。個人雲正反映這些使用者期望與體驗,而這也是個人雲端時代與PC時代最大的不同。


2. 消費者仍難接受個人雲端付費

儘管很享受無縫訊息存取的好處,消費者仍希望這只是產品與服務的一部分,不必額外增加費用。現在消費者所使用的許多個人雲端服務均屬免費,包括Google搜尋、Gmail、Hotmail、Facebook與YouTube。除非用戶需要升級,微軟的SkyDrive、Dropbox與蘋果iCloud亦提供免費的基本服務項目。然而Chromebook並未引起太多消費者注意。消費者仍希望保留筆記型電腦其他離線PC功能,因此仍難接受付費取得雲端服務。


上述所有因素都支持我們的假設,那就是個人雲端的商業模式必須建構在廣告或第三方內容之上,至少要像Dropbox提供免費服務,額外服務則另計費。且個人雲必須內建在某一種產品、內容、應用程式或服務中。也可將個人雲服務視為企業留住顧客群之整體商業策略的一部分,例如微軟的Skydrive或蘋果iCloud。



圖二 :  2010-2015年智慧手機、媒體平板裝置與行動PC出貨量預測 資料來源:Gartner(2012年3月)
圖二 : 2010-2015年智慧手機、媒體平板裝置與行動PC出貨量預測 資料來源:Gartner(2012年3月)

3. 一機多用途趨勢不再

多數消費者仰賴一種以上的裝置,讓內容在裝置或不同地點間流動,進而優化情境感知服務。因此PC不再是資料中央平台,因為任何連網裝置便可以滿足多數需求。消費者同時擁有各種裝置,是因為喜歡這些裝置能同步作業;不論使用任何裝置均可取得相同內容。


4. 消費內容數量勝過創作內容數量

調查指出,消費者花費在內容消費的時間多過內容創作。多數排名較高的活動均屬內容消費項目,撰寫報告或企劃案之類的內容創作活動則排名較低。媒體平板裝置與智慧手機運算能力雖不如行動PC,用來進行內容消費已相當堪用且具有PC多數功能。Gartner預測未來五年間,智慧手機與媒體平板裝置出貨量的複合年增率將超過行動PC。


5. 消費者對雲端儲存敬謝不敏

至於儲存功能,消費者仍偏好本機儲存。因此不論身在何處,消費者存取資訊時若要橋接必備連結,同步作業是非常重要的。消費者不願在網路或雲端儲存個人資料(僅3%),而偏好將個人資料、照片、音樂與影片儲存在PC或HDD、USB、快閃記憶體與CD/DVD之類的外部儲存裝置內。雖然消費者會透過Gmail、臉書或Dropbox在網路上大量分享個人訊息,但鮮少會考慮將資料儲存在網路上。


可能的理由包括:本機儲存不論在成本或時間上均較為經濟,安全性與隱私性也較高。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有個人雲服務,消費者對裝置儲存能力的需求將持續增加,並認為儲存能力越高越好,係因下載應用程式成本降低且數量增加。



圖三 :  全球各種裝置資料儲存所占比重 備註:調查人數為4,674 資料來源:Gartner(2012年3月)
圖三 : 全球各種裝置資料儲存所占比重 備註:調查人數為4,674 資料來源:Gartner(2012年3月)

逆向思考:消費者將願意付費取得個人雲端服務

消費者將逐漸了解個人雲服務,並且越來越有信心。如個人雲端服務能展現其獨特價值並解決用戶問題,消費者終究會願意付費取得。雖然個人雲服務起初以免費方式提供予用戶,消費者會變得難以改變習慣或離開此一生態系統。如消費者能重視這類服務,並極度仰賴儲存在雲端服務中的內容,便能引導消費者讓雲端服務成功推動收費制度。


結論

隨著行動裝置、服務、使用者介面與應用程式等相關科技與解決方案的進化,拓展了個人雲服務在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用途。消費者對PC依賴日減,不論身在何處,智慧手機與媒體平板裝置都足以應付電子郵件或社交網路相關需求。


消費者表示智慧手機是添購裝置的首選,且許多人有意延後更換行動PC的時間。然而,個人雲服務的發展需有成熟的有線及無線基礎建設,以及穩定與足夠的頻寬,才能應付眾多裝置處理備份與同步作業時所產生的大量資料流。


現階段,消費者只願意在Netflix及iTunes為特定授權內容、服務與應用程式付費,並非所有個人雲服務均能收費。電信業者與服務商應以個人雲做為內嵌功能或現有產品服務之加值服務,切勿期望它能直接帶來營收。在消費者開始採用此類服務、難以改變或離開此一生態系統,進而重視這類服務之後,方能引導消費者讓雲端服務成功推動收費制度。


硬體裝置商應與內容服務商或第三方進行合作或結盟,以提供其他廠商所沒有的加值服務,並採取跨界手法,讓不同的生態系統與裝置能同時運作。


消費者對個人雲還不熟悉,甚至不知自己已開始利用某些相關服務。一般而言,消費者很享受無縫訊息存取的好處。服務商應廣為宣傳自己針對各種裝置所提供的無縫體驗,當然還有相關體驗的設計。


(作者為Gartner研究總監蔡惠芬、研究總監Michael Gartenberg、首席分析師 Shalini Verma、首席分析師Mikako Kitagawa)


相關文章
MPLAB® Connect Configurator簡介以及GUI常用功能範
以協助因應AI永無止盡的能源需求為使命
低 IQ技術無需犧牲系統性能即可延長電池續航力
P通道功率MOSFET及其應用
運用能量產率模型 突破太陽能預測極限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工研院8度掄下愛迪生獎 謀求美好生活科技獲1金3銀
» 博世專注創新、合作及收購 跨足醫療、碳中和領域逆勢成長
» 臺紐醫衛交流 MET基金會與Waipapeira Trust簽署產業合作MOU
» UL Solutions現身車電及零配件展 提供創新需安全、性能、環保測試
» 汽配、車電、智慧移動聯展開幕 揭露360度移動新時代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1.30.162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