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電整合將涉及半導體、光學、封裝、系統架構四大領域的深度協作。隨著AI運算需求增加。模型日益複雜、算力需求呈指數級增長,傳統傳輸技術正遭遇頻寬、功耗與距離的物理極限挑戰。光電整合憑藉高頻寬、低延遲與高效率,成為突破傳輸瓶頸的創新核心解方。
?然而,從矽光子晶片、混合封裝到系統佈署,光電整合仍面臨多重挑戰。本次《共同封裝光學應用與挑戰》研討會聚焦於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PO)技術,深入解析高頻光電訊號、封裝架構與系統驗證三大關鍵。
高速電子與CPO設計新世代:信號完整性的挑戰與解方
在 AI 運算快速推進與高速資料傳輸需求爆發的當下,傳統電子系統架構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在處理 800G 甚至 1.6T 資料傳輸的應用上,如何確保訊號完整性,成為系統設計的關鍵門檻。思渤科技CAE 資深技術副理陳冠忠指出,「共同封裝光學(Co-Packaged Optics, CPO)」技術將是突破瓶頸的關鍵之一,而其所衍生出的設計與模擬需求,也正在深刻改變業界的工程流程。
根據市場趨勢,包含 NVIDIA、台積電、Broadcom 與 Marvell 等大廠皆積極佈局 CPO 技術。尤其在大型語言模型帶動的多 GPU 並行架構中,交換網路的需求數量暴增,CPO 所提供的低功耗、高頻寬、低延遲的優勢,使其成為多機架系統高速互連的唯一解方。
「AI 時代的算力要求不再只看單一元件的性能,而是整體系統中訊號傳遞的效率與準確性,」陳冠忠說明。傳統光電分離架構透過長距離走線實現訊號轉換,但隨頻寬升高,其所帶來的能耗、干擾與遲滯成為難以承受的負擔。CPO 技術則將光引擎與交換 ASIC 晶片封裝在同一載板上,大幅縮短互連距離,減少訊號損耗,並提升整體效率。
設計挑戰:封裝、材料與熱管理三重門檻
不過,CPO 技術雖然具備高度潛力,但其實現過程卻充滿挑戰。陳冠忠指出,首先在封裝層面,由於需要極高精度地整合矽光子元件與交換晶片,因此無論是載板結構、組裝技術或是射頻路徑設計,都必須重新設計,對 SI 分析提出更高要求。
「材料的選擇直接影響電性與熱特性,必須在訊號傳輸與散熱效能間取得平衡,」他說。此外,高速運作下產生的熱亦是一大關鍵,必須精準模擬熱源分布與材料導熱特性,避免影響元件可靠度。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思渤科技透過 Ansys 全系列模擬工具,實際分析多種 CPO 相關光電模組元件的 SI 問題。以下為幾個代表性案例:
案例一:Photodetector 光偵測器
針對尺寸僅 250 x 300 μm 的光偵測元件,陳冠忠透過 Ansys HFSS 與 Q3D Extractor,模擬 10MHz 至 43.56GHz 的頻率響應,並提取 S11 參數與 RC 值,掌握元件在不同頻率下的反射與損耗特性。他強調:「S11 是衡量端口反射的關鍵指標,可以提前預測匹配不良帶來的訊號損失。」
案例二:Mach-Zehnder 光調變器
Mach-Zehnder Modulator (MZM) 為實現位準調變的重要元件,其非線性特性與高驅動電壓需求使 SI 模擬變得更複雜。陳冠忠利用 SIwave 搭配 Designer Circuit 模擬調變器在單端與差分訊號下的電光轉換特性,並透過 INTERCONNECT 工具進行頻域與時域分析。
案例三:CPO光電通道整合分析
在 CPO 架構中,電子訊號從驅動電路傳輸到光模組、再由光路輸出到接收端的整個流程,需同時跨電磁與光學領域進行分析。陳冠忠指出:「我們使用 INTERCONNECT 建立光通道模型,並結合 SNP 模型、Python API,自動串接 HFSS 與 Lumerical 等模擬工具,讓 EOE(Electronic-Optical-Electronic)系統設計更具一致性。」
全流程仿真是關鍵
CPO 與矽光子系統的設計要求跨足多重物理領域,思渤科技採用 Ansys HFSS、Q3D Extractor、SIwave、Lumerical 等模擬工具,提供端對端整合解決方案。從晶片內部訊號、封裝走線、PCB佈局、連接器射頻行為,再到光電轉換元件,皆可進行參數擷取與全波模擬。
例如:
- ‧ HFSS:提供 3D 全波電磁分析,模擬連接器、通孔等高頻路徑。
- ‧ Q3D:進行寄生電容/電感擷取,協助封裝建模。
- ‧ SIwave:專注於 PCB/封裝 SI 分析,支援高速 SERDES 通道設計。
- ‧ Lumerical INTERCONNECT:建構矽光子路徑模擬平台,驗證光學模組與驅動器的互動行為。
- 透過這些工具,工程團隊可在開案早期就進行虛擬驗證,預測高速連結在 70GHz 或 224Gbps 等極高速率下的傳輸特性,有效減少實體迭代成本,加快產品上市時程。
模擬技術與AI聯手加速開發
「模擬技術是未來高速電子與 CPO 設計的關鍵工具,」陳冠忠強調。他亦觀察到 Ansys 正導入 AI 加速模擬流程,像是 AnsysGPT 或 SimAI 工具能根據設計條件自動生成分析任務,大幅提升工程效率與準確性。
思渤科技身為 Ansys 在台灣的深度合作夥伴,將持續提供業界從培訓到專案輔導的完整支援服務,協助客戶面對日益複雜的高速設計挑戰。
結語
CPO 與矽光子技術的發展,不僅代表一種新興封裝方式,更象徵高速電子產品朝向「電光融合」架構演進的趨勢。從封裝結構、訊號模擬到設計驗證,完整的跨域模擬工具與工程整合能力,將是企業能否在高速互連市場中脫穎而出的關鍵。思渤科技憑藉深厚的模擬技術與業界經驗,正成為企業迎戰未來的可靠後盾。
高頻光電混合訊號測試將成矽光子時代關鍵
隨著AI應用推升資料中心對高速、高頻寬連接技術的迫切需求,如何有效測試複雜的高頻光電混合訊號系統成為產業挑戰焦點。台灣羅德史瓦茲(Rohde & Schwarz)產品應用工程協理連俊憲以「高頻光電混合訊號:從SerDes到矽光子元件的測試」為題,深入解析在高速傳輸環境中,測試技術的轉變與挑戰。
連俊憲指出,隨著SerDes(串列解串列)速度從56 Gbps邁向112 Gbps甚至224 Gbps,系統設計不僅涵蓋傳統電訊號,更與矽光子元件高度整合,進入「電光融合」時代。這種混合訊號架構大幅提升設計複雜度,也對量測儀器提出更高要求,必須同時具備高速、寬頻與低雜訊的特性。
他強調,在CPO(共同封裝光學)與矽光子應用中,訊號完整性、時序誤差(jitter)、交叉調變(crosstalk)與光學功率等參數,皆需進行準確且可重複的量測。透過結合高頻示波器、誤碼率測試儀(BERT)、光學接收模組與模擬訊號源,才能完整評估系統性能與模組穩定性。
此外,連俊憲也分享R&S在矽光子測試領域的策略,透過模組化儀器平台與自動化測試流程,協助客戶縮短驗證時間、提升測試再現性與資料品質。未來,羅德史瓦茲也將持續針對224 Gbps PAM4、矽光子引擎與新興CPO模組提供對應的測試解決方案。
連俊憲最後強調:「測試技術不再只是驗證工具,更是高速設計成功與否的關鍵一環。在高速光電融合時代,準確測試能力就是競爭力。」
提升矽光子CPO封裝良率:從晶圓端掌握光訊號完整性
面對AI與雲端運算帶來的巨量資料傳輸需求,矽光子與共同封裝光學(CPO)技術正成為高速通訊系統的核心關鍵。然而,高良率的CPO製造仍是一項嚴峻挑戰。光焱科技總經理廖華賢以「矽光子CPO封裝的良率提升:從晶圓開始看光的信號完整性」為題,從製程源頭切入,解析如何從晶圓階段掌握光訊號完整性(SI)以提升CPO封裝品質。
廖華賢指出,相較傳統電子訊號,光訊號在矽光子平台中的傳輸方式更為敏感,其表現受到光波導設計、元件對位精度、材料折射率與接合損耗等多重因素影響。若未在晶圓階段即時檢測與補償,將導致後續CPO封裝失敗率提升,進而拉低整體良率與生產效率。
他強調,現今矽光子元件已從「設計導向」轉向「製造導向」,業者必須導入更多線上光學量測與非破壞性檢測技術,建立晶圓層級的光學參數資料庫,以利後續封裝與測試階段進行準確補償與模擬。
此外,廖華賢也分享光焱科技在矽光子測試領域的經驗,包括如何針對不同光子元件(如光調變器、光偵測器)設計客製化測試平台,並透過自動化設備提升量測效率與資料一致性。
他表示:「唯有從最前端的晶圓製程就精確掌握每一條光路的訊號品質,才能讓CPO封裝走向量產、邁向穩定。」
廖華賢呼籲,面對未來800G、1.6T等高速應用時代,從晶圓階段整合SI管理思維,將是確保光電封裝穩定、良率提升的關鍵策略。

圖四 : CTIMES《共同封裝光學應用與挑戰》研討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