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中国本土制造业产能过剩造成中国大量出囗产品,但中国冲击2.0的成因与品项,均较1990年代後期与2000年代前期时的中国冲击1.0不同。在探讨「中国冲击2.0」对制造产业分工模式的影响之後,本期将进一步讨论面对这波中国冲击2.0,後续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何在。

观察现今的市场趋向,後续产业发展有三点值得关注。首先,为了规避於中国制造的产品被其他国家课徵高关税,预期产业将加速把将产能自中国移出,特别是如越南、泰国、印度、墨西哥等,现阶段均已享受到供应链移转的红利。

而厂商於移转过程中,除了得面临当地劳工素质不隹、基础设施落後、以及异地营运管理等挑战外,还可能面对两类厂商的竞争。一是中国本土厂商,因为也有从中国出走的压力,而且移转目的地同样是新兴国家,所以厂商在这些新制造据点仍须与中国本土厂商、甚或是其带来的整体供应链进行竞争。其二是这些新兴国家短期虽然大力以优惠政策招揽外商,但以长期来看,应不甘於只扮演「洗产地」的角色,预期未来仍将伺机扶植本土产业加入竞争。

其次,这波中国冲击2.0是由中国政府资源大幅转向制造业驱动,而在振兴制造业上,不能不提官方及媒体多次述及的「新质生产力」,其核心概念约略可理解为运用创新科技,对旧的产业赋予新的动能,并且进行大量商品化与产业化,在此过程中,预期中国将筛选一些未来市场具高度需求的高科技产品,以实现弯道超车之目标。

以绿色节能设备与解决方案为例,中国本就因於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方面具高市占率而拥有发展优势,在产业界均面对净零排放的高度压力下,可能就不得不采购廉价的中国制产品,预期欧美国家於管制上将更为棘手。

最後,对中国冲击2.0的围堵让自由贸易变得难以实现,取而代之的是「友岸贸易」,特别是在涉及资讯安全、供应安全的品项,各国会希??与价值理念相近的国家合作。台湾素以「可信任供应链夥伴」的形象与全球客户往来,过去因价格竞争力减损而流失的订单,未来将有机会因客户重新检讨采购对象而回流。

此外,值得期待的是,在AI风潮下,各领域客户普遍认知产品与应用必须结合AI元素才有卖点,因此於产品设计及元件上都对资安的需求日益提升,无形中也更巩固了台厂作为最隹合作对象的地位。

(本文为林柏齐、洪春晖共同执笔,林柏齐为资深产业顾问兼主任、洪春晖为资策会MIC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