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強烈颱風「碧利斯」侵襲台灣,全台各地如臨大敵的加強防範與準備,還好因為是從東部橫衝而來,颱風的中心結構一遇上中央山脈的阻隔,威力立刻減弱,高速旋轉的颱風眼核心也被打散破壞,因此在大致上沒有太大的損害下,台灣又安然地度過一次災變。然而台灣漸漸已成為一個高度工業化的已開發國家,如今有關高科技的產業更是在世界舞台上動見觀瞻,這些天災正可以考驗科技的可靠度為何?又當面臨更大規模的天災破壞時,人們能否暫時或再順應自然的生活?

其實從颱風來臨之前,科技與傳播的迅速與發達就改變了人們應付天災的習慣與能力。首先人們就很清楚地從氣象衛星雲圖上看到了颱風的全貌,於是全台灣馬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緊張了好多天,在傳播媒體的放大與擴散下,感覺上我們不祇遭受一個颱風的威脅而已,幾乎像是千百個颱風同時直撲而來,照說多一分準備總是多一分好處與保障,但也因為資訊的正確完整,使人們只注重當時的因應,而欠缺平時的應變能力與危機意識。

也就是說,人們從開始就依賴了科技上「人定勝天」的想法,卻沒有隨時警覺保護自己的能力,就好像早就知道颱風要來了,所以還特別去海邊觀賞「瘋狗浪」,反而因此增加了無謂的傷亡;或者人們也由此而失去了觀察天象來作為行動準則的本能,其他動物卻能夠適當的躲藏保護自己,根本不需要提前做準備,因為隨時都在戒備狀態且不敢掉以輕心,這就是一種順天應時的應變力量。

所以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常常會阻礙我們本能的活動,如果有一天發生完全摧毀癱瘓現在這個科技世界的天災地變,人類對科技的信仰就會崩潰,當信仰沒有著落時,天災之後就是一場更大的人禍。因此發展科技一定要注重人文的基礎,當以人文為本時,就知道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人類所發展的科技無論如何都不必要、也不可能超越人本身。

台灣的高科技發展越來越快,巧的是天災也特別多,也許這正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實驗場,並且得以成為人類另一波文明的發源地,如此也將是亞熱帶地區唯一的成功楷模。而這樣的文明正是一種能適當的應用科技,並且能夠重新認識自己而融合在大自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