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清朝末年的鴉片誤國開始,各式各樣的「麻醉品」即隨著戰爭的減少、文明的進步而氾濫成災,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成為顯學,在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下,導致了物質文明的過度發展。雖然物質文明讓人類在生活水準、教育、醫療、休閒娛樂等方面有許多正面的助益,但因物質文明的發展速度實在太快(甚至腐化),使得具有平衡作用的精神文明跟不上腳步,萬物之「靈」的人類遂面臨嚴重的心靈壓力。

而對於年輕氣盛、壯年有為的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一個社會無法提供足夠的精神文明食糧或指引方向,那麼芸芸眾生在空虛當中,勢必得尋求一條發洩的管道。不幸地,一般人在忙碌地蠅茍生計時,忽略了一向高喊「自由、民主」的資本經濟社會,長久以來的多元化價值觀已被扭曲或操控,因此多元化社會的外殼內包藏了無數的茫然與矛盾。

在此情無計可消除下,「麻醉」遂成了許多社會階層做為逃避和依賴的烏托邦。講到麻醉,一般都聯想到大麻、鴉片、古柯鹼、搖頭丸等違禁藥品,殊不知,現代人的麻醉品已充斥在每個人的生活及工作環節中。例如:青少年接觸遊戲軟體的情況,已脫離早期單純的娛樂或休閒,演變到目前的沉迷、歇斯底里(更不必提暴力與色情了),甚至有些遊戲開發業者坦言,在設計時就希望能達到有「嗑藥」的感覺。其實,現在電影、電視、音樂、雜誌刊物的製作與發行手法,也漸多失去藝術或教育的本質,在某些程度上它們也變成一種視覺或聽覺上的麻醉品。

令人憂心的是,「資訊」(泛指數位資訊時代的一切文本)目前被對待的情況,似乎也是依樣畫葫蘆。網際網路與通訊的發達,讓許多人每天固定上網幾小時,滑鼠上按Click的手變成一種無意識的反射動作;手機聲此起彼落,幾分鐘不響,就以為手機收訊不良或壞了。很顯然地,這些訊息在傳遞往返中產生了很濃的「迷幻」感,讓許多人成為資訊的「癮君子」而渾然不知。

此刻,知識經濟正喊得漫天嘎響之際,吾人必須提防「知識經濟」與「資本主義」的高度結合後,由於知識的應用與運作的不當,使知識本身也「誤入歧途」淪為麻醉品。而避免的首要之務,就是要做好知識的質化,而非量化。當然,質化的過程須要一個成熟穩固的社會(或社群)文化結構與機制,這一點是我們必須共同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