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电子商务市场买气逼人,根据统计,阿里巴巴集团发动的双十一光棍节活动创下约新台币2880亿元的交易量,其中约43%来自行动交易。而此风潮也带动了国内网购产业的销售热潮,许多市场商家业绩也呈现高度的成长。
事实上不单是网络购物,在包括大数据、智能化、行动网络、云端运算,以及社交网络等关键创新技术应用不断的进化下,人们的食衣住行育乐和社会各层面,都产生极大的变化,不仅产品及服务的功能被重新定义,更重要的是造成产业典范的转移以及竞争环境的改变!
而在网络典范转移的进程中,我们观察到美国的Google、Amazon、Facebook及Apple (简称GAFA),大陆的百度、阿里巴巴及腾讯(BAT)等产业生态系逐渐取代DELL、HP、Intel、Microsoft等传统个人计算机产业链,成为当前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标竿。台湾信息代工产业面临的转型问题因而更为棘手,一方面要面对过去品牌大厂的转型需求与压力,一方面得配合或迎战GAFA或BAT等新典范的网络商业模式。
虽然,台湾仍然具有产品制造的群聚优势,但是由于GAFA之间的平台式竞争与布局,使得科技产业的竞争核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从产业供应链与群聚,转变为网络生态体系与社群。
亦即未来的科技产品需要更能满足特定社群的需求,多样少量的趋势将更为明显。而且生态系的竞争壁垒将更为分明,使得一家代工厂很难同时对应不同的生态体系,更重要的是融入每个生态系之后的移动障碍提高。
这样的改变,不仅让代工转品牌的发展策略变得更为困难,也让擅长创造产品功能,逊于定义用户规格的台湾产业,在对应GAFA生态体系与社群创新需求的时候,显得力有未逮,甚至找不到有利的定位。如何洞悉GAFA的策略雄心,找到具相对优势的切入点,遂成为产业未来布局的关键。
观察GAFA的发展动态与布局可以得知,GAFA的策略雄心在于快速完善自家的网络生态体系。虽然,各家的切入方式看似不同,但其核心能耐却极为相似:
首先,这四家公司都有很强的软件技术与整合能力,协助其建立网络平台与对应的应用服务;其次,他们都有一群重度用户(lead user),例如Google的工程师、Amazon的作家、Facebook的意见领袖、Apple的果粉与艺术工作者。透过这群重度用户创新产品的规格、功能与型式,并且进行体验与口碑的创新扩散;再者,GAFA都有很强的巨量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精准预测用户的未来可能需求,以发展相对应的产品及服务;最后,这些公司都拥有横跨软件、硬件、内容、服务、终端与云端,并且同时服务企业市场与消费市场的持续创新能力。
这几个要素,促进GAFA各自的生态体系呈现正向循环,吸引软件或服务第三方开发者,或其他周边次产业聚集在GAFA的平台上,共同参与创新,甚至与重度用户对接,大幅缩短创意到创新的流程,引发更多可能的新创商业模式。
这种多面向、复合式,强调快速创新试验与演化的产业生态发展轨迹,已经不同于过去强调供应链整合、产业群聚,以及OEM/ODM/OBM的发展思维。对于习惯配合品牌大厂来设计自己商业模式的台湾产业而言,急需要跳脱代工与品牌的供应链发展思维,藉由参考、结盟、填补或完善GAFA生态体系的发展,来逐步建构台湾产业自主且不可替代的生态系。
综言之,在创新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未来将是网络生态体系的竞争,如何转变代工或品牌的产业发展思维,确认台湾在网络生态的定位,迅速集结现有产业资源,建构自有或融入即将成形的生态体系中,将是未来产业是否能突破瓶颈的关键!(作者现任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