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进入立冬的10月11月交替之际,竟然还来了个台风,所带来的一时倾盆大雨,就把整个北台湾搞得七零八落、哀鸿遍野。台湾体质的脆弱,经此一役而表露无遗,即使已事过一周,善后的工作还在持续进行。值得思考的是,真正的善后该怎么做,这个事件又突显了多少更大的问题?

有几个人为疏失显而易见,包括水土保持无当、河川整治不彻底、建筑规划欠周详等,但极为重要而较少被检讨的是,大台北都市下水道普及率太低,使得地下排水输洪能力太差,一遇大雨则淹,百试不爽,这真是国际性城市中的一个异数。这主要和在地下工作功绩难显、短期内得不到掌声,而没有政府官员愿意长久经营有关。

这里要探讨的另一问题是,为何到了立冬之际,还有台风?这情况在近几年已时常发生,但在十几二十年前,却是罕见之事。其实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的现象已愈来愈频繁,科学家的研究则指出,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愈来愈厚、愈集中而形成所谓「温室效应」,是气候变迁的主要杀手。

二氧化碳集中的情况正在持续扩大,预估全世界在数十年后,气候变迁的速度将比自然速度快上十分之一。而科学家相信,快速的气候变迁是不稳定、分散式和无法预测的,地方天气形态会突然改变,随着全球气温日渐升高,洪水、干旱、水灾及热浪发生的机率也会增加,所有的生物都将面临存亡挑战。

上述问题,看似环境、保育问题,与科技无关,但其实科技发展才是系铃人,也是解铃人。以二氧化碳的快速累积来说,始于工业革命,科技生产的大量耗能正是元凶;现在,除了从节能、减废、再利用的技术上着手,根本的解决之道,还需从科技发展的方向、宗旨上来做调整。

过去的经济成长,以大量生产、快速消费的模​​式所缔造,即使是当红的高科技产业,也不脱此道。科技的创新无止境,它也确实为人类带来许多生活便利,但试问我们的生活还不够好,还需要多少发明?而科技的目的仅止于人类本身的享福吗?在晶片的运算能力愈强大、电脑愈来愈有智慧、网路连系愈无远弗届之后,我们是要共同来解决过去百年来科技对生态捅下得大篓子,还是该即时行乐,如短视的下水道政策般,先放着,反正事情还没有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