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說,硬體的文藝復興正在發生。
基於Open Innovation的硬體微創模式,將釋出不少商機(source: farisyakob.typepad.com) |
《自造者時代》一書的副標題則是:啟動人人製造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這些趨勢大師們言之鑿鑿地指出,因開放軟、硬體的使用門檻降低,加上3D列印的原型打模工具的平民化和群眾募資管道的興起,未來勢必朝向個人化製造來發展。
事實上,在Kickstarter上,三年多內已累績了十萬件產品上線,並取得超過五億美元的預購支持,確實成為創意人取得第一桶金的重要平台。不過,一些與軟硬體整合相關的新奇產品,集資成功反而是災難的開始。設計者往往遭遇兩大難題,首先是搞不定生產管道而無法交貨;其次是即使生產出來了,卻往往因品質不良而惹來一身腥。
如果創新硬體產品的微創模式繼續這樣搞,很顯然地,很快就會被群眾唾棄而後繼無力。會造成此一現象,說穿了其實是從概念到商品的過程中,少了幾個環節:一是設計服務(Design Service),二是交易市集(Martketplace),三是小量客製化工廠/產線。
設計服務一行,曾經風光一時,但隨著PC、手機、平板等產品規格漸由品牌大廠所把持,他們說了就算,讓設計服務業者只能喝西北風而無飯碗可吃。然而,當設計創意來自不懂系統整合的玩家或新創團隊,技術底的系統工程師這時就能幫上大忙。
在台灣,具豐富產品開發經驗的技術人才比比皆是,但一方面電子業不再吃香,製造與市場也往中國移去,這些老經驗的「人才」反而成了公司的負擔,因為他們太貴了!如今,若設計服務的需求興起,對這群前輩來說,正是展現價值的極佳去處。
反觀新創業者,一旦結合設計服務而能拿到「內外俱美」的優質原型,對於事業的下一步可是如虎添翼。相較於自己手工拼湊出來的樣品,由專家代工做出來的產品自然是更有市場說服力。這時或許仍不急著送上Kickstarter或Indiegogo,而是找個玩家社群的交易市集(如Sparkfun)試試身手,先小量試賣,並從初期客戶的回饋中修正產品缺陷,改個幾個版本後再走集資量產的管道,或許是更穩健的一個選擇。
這種快速改版作法,在軟體業早已是主流,稱為Lean/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而小米的MIUI則是很知名的成功例子。然而,在實體世界的量產經濟中,仍有不少瓶頸需要打通,上述的優質原型是一個關鍵,另一個環節則是能提供小量客製化生產的工廠或產線。
台灣的ODM/OEM代工廠不少,供貨品質受到肯定,但它們都以大規模量產為定位,若要接小單,則會遇到產線經常調整、機會成本高和零件供應/存貨等問題。但當新創硬體產品已得到初期的市場驗證,突破最小量產門檻的機會就大增,而且更容易取得較高額的VC投資,或乾脆將產品以IP型式賣給品牌業者。
整體看來,基於Open Innovation的硬體微創模式,仍欠缺一套相應而生的生態體系,不過,這也意味著既有的供應鏈結構已不符需求,新的商機因而釋出,甚至啟動產業洗盤。誰能先卡到好位置,前途可是不可限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