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毒奶粉流入食用產品事件引爆了一次嚴重的消費者信心危機。頓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消費者不知哪種產品可買,哪種產品又是真正安全;廠商也不知手上的原料是不是符合規定,已上架的產品又能不能繼續銷售,於是一下子消費市場大亂。看著賣場裡的東西搬上又搬下,搬下又搬上,摸不著頭緒的消費者索性乾脆不買,只留下無辜的廠商求助無門。
中國毒奶粉流入食用產品事件引爆了一次嚴重的消費者信心危機。頓時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人人自危。 |
會造成如此的亂象,政府的政策反覆的確必須要負最大責任。但消費者和廠商對於檢定標準的認知不清,以及對於檢驗儀器的性能作用缺乏正確的認識,也是促成此次毒奶風暴擴大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問題的根源就在於關鍵化學元素三聚氰胺的「2.5ppm(百萬分之一)」檢驗標準和後來更新的「零檢出」。
當我們仔細去探究「2.5ppm」和所謂「零檢出」的檢驗標準時,就可知這兩個說法在科學的定義上仍是有些許的不同。甚至說,2.5ppm才是個比較符合科學態度且負責任的標準,零檢出的講法反倒是流於口水,且無法在實際執行時達成。因為就目前檢驗儀器的性能,是無法達成所謂的零檢出。
從檢驗儀器本身的性能規格來看,所有的檢驗儀器都有所謂的「檢測極限」,也就是所能達到的量測範圍,以無線頻譜的量測為例,量測儀器必定會有可運作的範圍,如5MHz到500GHz,超過這個範圍便無法量測,但無法量測並不代表是沒有訊號產生,只是在範圍外,儀器無法測知而已;同樣的道理放到三聚氰胺的檢測上,目前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所使用的液相層析串聯質譜儀,檢驗的極限可達0.001ppm,是現在最高性能的檢驗儀器,但也無法做到政府所定義的「零檢出」。
上週五(10/3),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首度訂出三聚氰胺在一般食品的檢測標準為2.5ppm,而嬰兒奶粉則是不准添加。至於紐西蘭和歐盟的標準則是較為寬鬆,紐西蘭大部分的食品限定為5ppm,嬰兒奶粉則不得超過1ppm,而歐盟國家則規定所有來自中國的食品都不可以超過2.5ppm。若比較這些歐美國家,台灣的標準真的是符合「民意」,但卻在科學之外。
在看看於2006年7月啟用的無鉛製造標準。所謂的「無鉛」,應該就是指的「沒有含鉛」,但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而是指「含鉛量符合規定」。所謂的無鉛定義,是在未刻意添加下,材料、鍍層與銲點含鉛量小於0.1wt%,鹵素含量小於900ppm。另一個重要的RoHS標準,則是鎘小於2ppm、鉛小於2ppm、汞小於2ppm、六價鉻小於2ppm,並明定檢驗的儀器種類。由此可知,任何的檢驗標準制定,都必須有明確的規格,以及符合事實的科學檢驗流程,絕不是因時制宜的口水政策。
毒奶誰都不想喝,毒月餅也沒有人願意吃,但在拒絕瑕疵商品之前,民眾仍必須按下情緒,用理智去催生出合理的政策,尤其是台灣乃依賴進出口的國家,有沒有辦法自採一套標準更要深思。而政府更要避免朝令夕改、政隨朝亡的情事,畢竟人命關天,多想一步,多一分準備才是對民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