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Mass Production 的思維邏輯,並不適用在小量產的商業模式中?以下分享筆者的個人看法,請不吝指教。根據多數討論 Lean Production 與 Mass Production 的結論,大致能以「Push」與「Pull」對二種量產模式做結論。Lean 與 Mass Production 的思考邏輯,並不能只挶限在「生產」的環節上,而是要以商業的角度,更大格局地來探討二者的差異。以下是幾個 Lean 與 Mass Production 的商業思維關鍵差異。
/news/2015/11/02/0958194540S.jpg |
Lean Production 的商業流程為「build to order」,而 Mass Production 則是「build and sale」。以主流的「創客」模式來看,許多創客(Maker)會將作品的概念(Prototype)或樣品(Product Sample)透過群眾募資,進行市場反應測試、上市前行銷、產品改善等活動。在「build to order」的過程中,會有一段正式出貨的緩衝時間,讓創客或創業者「快速」為產品進行「改良」。
由此來看,Lean Production 不能單純以「小量生產」做解釋。台灣製造業,以大量生產能力聞名,「如果有能力做規模的製造,當然能做小量生產」,這樣的思維,把小量製造,視為是大量製造的一部份,過於直線條式的思維,格局與多元性並不夠。Build to order 的過程需要有足夠的彈性(Adaptive),而 Mass Production 的模式則較為死板(Rigid)。
Build to order 的模式是一種「Pull from customer」的做法,例如上述的群眾群資就是一個例子,另外一種做法則是傳統的開發板(evaluation board)策略。Build and sale 的模式則正好相反,它是一種「Push to customer」的模式,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客戶參與」。因此,在討論 Lean Production 的文件裡,經常能看到 Lean Production 的目標之一是「Improve customer service」。
從以上的討論,可以知道 Lean Production 比傳統的 Mass Production 更為靈活且有彈性,也有客戶參與的過程,這就是敏捷製造(Agile Manufacturing)的精神。此外,「速度」,是敏捷製造的一大重點。深圳 Seeed Studio 所推出的 PCB Fusion 服務,就是敏捷製造的一個例子。Lean Production 與敏捷製造是一種速度與效率的經濟(economies of speed and effective),Mass Production 則是一種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 and efficient)。
近年來,創客文化所衍生出的 Lean Production 需求,逐漸成為一個剛性需求,這可能是 Lean Production 的一個新商機。從筆者的角度來看,這更代表未來的 Lean Production 服務模式,則從以「硬體模組供應商與生產」為主的模式,倒過來成為「以軟體服務與教育」為主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