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跨國金融機構的層次之外,全球國際大廠如Apple、Microsoft、Google、Cisco、Ericsson在2018年前後,陸續將企業本身的「淨零」發展目標,轉化成為供應商的管理規範與準則。例如Apple的「Apple 供應商行為準則」中,便明確將「監控和申報溫室氣體排放」納入在供應商行為的準則要求與責任標準。

Apple關注的淨零碳排議程並非聚焦在自身,而是將目標擺放在「供應鏈減碳」(Supply-Chain Decarbonization)。這也反映出一個相當真實的樣貌,也就是經過數十年來的發展,全球產業價值鏈與供應鏈體系的分工已相當複雜且專業化,尤其是資通訊產品,如要進一步計算「產品別」的碳排放總量與生命歷程的足跡,就必須不斷向上游來回溯。

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WEF)曾經發表諸多供應鏈減排的議程,其中可以發現其背後有三項重要內涵:

首先,淨零、減排的計算範疇,已從範疇一、範疇二進一步拓展到關切上下游供應鏈的範疇三,這也意味減排無法獨善其身;其次,在眾多產品品項的情境之下,上下游的分工與供應鏈關係十分緊密,必須導入數位化的資訊系統工具來進行「碳管理」,而這也是何以像Microsoft、Nokia等企業會提出「藉由數位達到綠色轉型」(Green by Digital)的概念;第三是數位工具導入,則代表上下游企業的數據,必須進一步跨越資訊的孤島(silos)。

供應鏈減排最深層的挑戰

如果回溯ISO 14060溫室氣體家族,ISO 14067即為關注「產品別」溫室氣體排放的標準,它進一步深入至產品的各生命週期階段的分析,從原料採購、加工、生產、配銷,到產品使用階段和產品壽命終止階段之處理方式,都必須納入在其計算之中。

然而,將ISO 14067所揭示的內涵,同樣放置在供應鏈減排的情境之下思考,不難發現可能會遭遇到上游供應商資料蒐集困難、計算方法與計算的邊界未統一,又或者計算之中可能存在眾多假設,以至於和實際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能出現偏誤等問題。

然而,「藉由數位達到綠色轉型」意味著上下游的企業資訊必須進一步被串聯,那麼較常被忽略的課題是:在供應鏈減碳論述之下,被下游客戶與金融機構要求發展出具「透明化」的供應鏈減排計畫,但上下游企業以及客戶之間,是否已建立足夠的「信任」(Trust)機制,就成為最深層的挑戰。

換言之,如果供應鏈減排必須串聯企業自身與供應商、客戶的ERP,來建構一個碳計算的資訊平台,可能遭遇的真實課題則是:在此一推動過程之中,企業內部的製造與生產活動,會不會完全被拓印出來?以至於企業營運數據與資訊可能被進一步探知?而這些內部營運資訊,如何被保護而不會洩露?這些都可能是在此一供應鏈之中的業者發出的擔憂訊息。

比如美國新創業者Topl,以供應鏈碳管理為情境,提出區塊鏈即服務(BaaS),嘗試引入區塊鏈技術發展ESG、碳追蹤、碳排數據驗證等項目,且清晰指出導入區塊鏈的理由之一,在於希望能夠消除企業對於數據丟失或受到外部操縱的憂慮。

(本文為施柏榮、洪春暉共同執筆,施柏榮為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副主任,洪春暉為資策會MIC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