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乘著數位化新科技向前衝刺過程中,台灣似乎是某種程度的落後,不少有識之士也相當憂心,做為科技教育工作者,總覺得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因此,趁著時代基金會(EPOCH)與MIT合辦論壇的機會,飛越半個地球,千里取經,希望透過跨領域學習,將創新與創造價值的真正有用做法,帶回國內。

如何建置創新生態系統( Innovation Ecosystem),這應該是台灣最弱的一項了。
如何建置創新生態系統( Innovation Ecosystem),這應該是台灣最弱的一項了。

論壇中,有一天深入探討如何建置創新生態系統( Innovation Ecosystem),這應該是台灣最弱的一項了。我們常常都想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這種淺盤和即時就要收成的思維,往往限制了我們看事情、建立制度的深度和廣度。

而我認為建置生態系統確是國際優秀團隊最強的地方,所以台灣雖然在各種創新的比賽或紀錄等都非常優秀,甚至於在彭博(Bloomberg) 有關國家創新的研究報告中,台灣都名列前茅,為 Top 30 Most Innovation Country,並獲得這樣的註記: “Taiwan’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s the envy of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然而,無論在整體價值創造,或是價值鏈之掌握,台灣卻無法展現出等值之成效。

我認為問題就出在我們的社會太注重(或是只注重)單方向之創新、只注重非常窄化的零碎創新,忽視開發整體創新系統的能力。我一直謹記當年在洛桑管理學院上管理創新策略時,教授一再提醒的:”Don’t just innovate the product, innovate the whole value chain!”

在論壇的最後一天,則回到創業家精神的初衷,邀請了Disciplined Entrepreneurship作者Bill Aulet 教授做了一場演講。他強調 “Entrepreneurship without failure is not possible!”,正因為失敗常與創業家為鄰,如何有效學習風險管理、避免失敗或是能從失敗中擷取經驗奮起就非常重要,正是所謂的創意也需要管理的精神。

他認為所有這些創業步驟中,第一個要考量的,不是要做甚麼產品或開發甚麼技術?而是 Who is your customer? What can you do for your customer? 簡言之,就是要想清楚:誰是我的客戶?我如何為客戶解決問題?這才是做所有事情的初衷,解決越多人的問題,就是對社會有越大的貢獻。

整體而言,我認為MIT 真是非常擅長使用已有技術來解決真正的問題,而且他們勇於挑戰真正重要的大問題,這使得他們的計劃很自然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並且所提出之解法也很容易成為該問題的解題平台,業界、創業家、師生都會樂於參與,有挑戰又有成就感,這種做法很值得我們學習。

(本文作者為台大副校長,積極推動大學中的創新創業精神與環境;本文同時發表於INNOMAM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