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要談論兩個議題,一是如何全球覆蓋?另一是怎樣覆蓋才經濟?

談論兩個議題,一是如何全球覆蓋?另一是怎樣覆蓋才經濟?
談論兩個議題,一是如何全球覆蓋?另一是怎樣覆蓋才經濟?

打從2004年AMD提出50x15計畫,期望10年後的2015年,全世界有50%人口可以連上Internet,但AMD自己推動2年就告停,直至2014年,全球仍有2/3人口不能上網。

AMD推動更多人上網是為了賣更多CPU,但Google、Facebook接續推動相同概念,是為了迎接下一個10億人上網,好擁有更多帳號,更多撮合商機。Google、Facebook認為現行各地ISP、Telecom業者與現行技術,上網人口很難大幅拓展,因而構思各種更低廉、快速、大面積覆蓋的方法。

例如Google推Loon專案的氣球型基地台,也推太陽能無人機(類似滑翔機造型,機鼻有一具螺旋槳,不是四軸直升機)充當基地台,臉書也同樣在發展太陽能無人機基地台。

Loon氣球與太陽能動力飛機,滯空高度都會高過一般噴射民航機,理論上不影響民航飛行,但可以滯空多久呢?氣球約50天,Google目標拉高到180天,如此一年只要回收與重新發射2次即可。太陽能飛機基地台則把目標訂在1年以上,甚至是一升空可以4、5年不下來。

不過,Google與Facebook不只押寶氣球、太陽能飛機,也押寶在衛星上,Google投資SpaceX,期望未來發射700顆衛星覆蓋全地球,用衛星提供上網服務。OneWeb公司則與Virgin集團下的Virgin Galactic合作,預計要發射648顆衛星上太空,一樣要覆蓋全球,提供全球性上網。

OneWeb甚至已向O3b公司取得部份衛星波段,並且與Qualcomm合作,對地面直接提供的是LTE通訊技術,但Google這邊似乎仍未定,Loon採行特有的通訊技術,SpaceX最終提供的終端用戶通訊方式也待確定。

但衛星間如何通訊?除了原有的衛星波段外,也有業者開始嘗試用雷射光通訊,事實上臉書不僅用無人機,在覆蓋計畫(Internet.org)上也會採行衛星,同時也在試驗衛星間的雷射光通訊。

另一個問題,氣球、無人機要升空容易,但衛星則否,衛星要用火箭發射才能上軌道,但火箭只能用一次,成本太高,NASA正是因此而發創出太空梭,太空梭能反覆進出太空,可以發射衛星、修理衛星,衛星佈建成本降低。

不過,太空梭在一連串的事故後,已確定全面停用,但如何降低衛星發射成本的問題仍然要解決,SpaceX提出可重複回收再運用的火箭,火箭發射完後,重返地面時會張開起落架,若是落在海上,也有無人船提供降落平台以利回收。

而Virgin Galactic則另有方法,採行特殊設計的高空飛機,到達一定高度後,再運用獨立的推進,將衛星送上預定的軌道,而後飛機降落地面,Virgin Galactic也規劃用相同方式提供太空旅行服務。Virgin Galactic的作法一樣在降低衛星佈建成本。

有趣的是,10多年前Motorola提出銥計畫,用66顆衛星達全球性覆蓋,提供全球通行的手機通話服務,但這項計畫很失敗,為了用較少的衛星(成本預算)達到全球覆蓋,衛星軌道偏高,導致傳輸率偏低,通話品質不佳。

10多年後,換其他業者提倡全球性衛星覆蓋,但這次不是為手機通話,而是為廣大群眾上網,用更多顆衛星(600~700顆)、更低的運行軌道,達到更高的傳輸率。

更低的運行軌道,也意味著衛星要移動更快速,才能擺脫地心引力,因此衛星壽命也較短,需要經常遞補發射壽命告鑿而墜毀的衛星,所以低成本發射技術是絕對需要的。

10年前為了更多CPU(個人電腦)銷售,為了全球性通話,但現在都指向上網,提倡業者不再是AMD、Motorola,而是Google、Facebook,實在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