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远传电信加入爱立信电信设备环保回收服务 共创循环经济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22年06月01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28647】

随 5G 通讯服务推行与设备建置,旧式基地台将逐步汰换,如何降低退役通讯设备对环境的冲击,产业必须加以考量并付诸行动。电信设备领导厂商爱立信自 2005 年推出「全球电信设备环保回收服务计画」 (Ericsson Global Product Take-Back Program) ,以严谨的环境管理标准,针对汰旧电信设备进行产品清运、拆解分类与回收处理或提高能源效率,透过多元的作法,不仅创造循环经济更大幅降低电子废弃物的最终掩埋率至仅 2%,其高达98%的回收比率,远高於欧盟废电机电子设备指令(EU WEEE)建议的80% 回收标准。

远传电信与爱立信携手共创循环经济
远传电信与爱立信携手共创循环经济

在台湾,远传电信成为叁与爱立信全球电信设备环保回收服务计画的首家台湾电信业者。国家通讯传播委员(NCC)主委陈耀祥表示:「台湾2050净零排放路径中,创造产业转型的循环经济将扮演重要角色,而资源循环零废弃更是台湾净零转型的关键战略之一。在台湾,行动通讯服务深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NCC除了促进行动科技创新发展,也持续关注永续作为。我们乐见爱立信与远传电信透过科技创新与前瞻的永续行动,降低环境冲击,相信将发挥示范效果,带动整体产业迈向共好。」

甫於 5月份获得远见 ESG综合绩效-楷模奖的远传电信,在 NCC 的支持下已在今年加入爱立信电信设备环保回收服务,提高电子废弃物处理标准,降低环境风险。除了旧设备回收外,同步也启动网路优化升级行动,今年回收设备为 3G 2,100MHz频段 和首批 4G 700MHz频段高耗电设备,而即将替换的新一代基地台产品,透过崭新的晶片、功率放大器与基频处理器等,可以在相同功率以及低网路负载下可以节能约50%。

远传电信总经理井琪表示:「远传长期投入社会公益,更长期以5G『大人物』(大数据、人工智慧、物联网)技术力为引擎,对内落实低碳营运;对外推广ICT创新应用,打造低碳智慧城市。包含以AI大数据进行『基地台选址』、优化网路,以最精简的基地台数量达到最隹网路品质;这次透过加入爱立信的环保回收计划,汰旧的基地台清运、拆解分类为电子材料,进一步达成98%的回收再利用率,在每一环节尽最大的减碳努力,逐步累积可观的减碳效益,共同朝向2050净零目标迈进!」

台湾爱立信总经理周大企表示:「爱立信长期致力於最隹通讯服务并持续打造永续循环经济,除了尽可能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在我们的日常营运中减少碳排放,2021年在全球爱立信办公室、厂房、数据中心等场域的碳排放量较2020年减少约21%。为了实现我们对气候行动的承诺,我们目标在2030年达成自身营运活动碳中和、2040年前在价值链中实现净零碳排放。这些远大的目标唯有结合政府、客户与合作夥伴,才能一起扩大影响力,为产业与环境做出长远的贡献。」

透过客户与政府的支持,爱立信藉由全球电信设备环保回收服务计画,在2021年全球回收设备的总重量超过8,800公吨。爱立信长达20多年的研究已证实行动宽频能够推动产业的持续性发展,经济增长与减少碳排放并不冲突。研发发现,资通讯产业仅占全球碳排放量的1.4%,但能够赋能其他行业(如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减少高达15%的碳排放。透过 5G 驱动产业与社会数化转型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

關鍵字: 5G  SA  mmWave  ORAN  爱立信 
相关新闻
安立知以全方位无线通讯方案引领探索6G时代
韩国无线电促进协会携手安立知 进行B5G/6G技术验证
富宇翔科技推出IoT-NTN测试平台 助卫星通讯产品进行验证
资策会携手日本5GMF推动5G发展趋势及创新应用
MIC:AI成为未来通讯产业关键基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开启边缘智能新时代 ST引领AI开发潮流
» ST以MCU创新应用技术潮流 打造多元解决方案
» ST开启再生能源革命 携手自然迎接能源挑战
» ST引领智慧出行革命 技术创新开启汽车新纪元
» ST:精准度只是标配 感测器需执行简单运算的智慧功能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3CVSLASTACUKL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