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軍事與航太電子》報導指出,德國航太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彈塑性控制方法,使機器人能夠在受到外力影響時產生形變,並且不會彈回原始位置,模擬了人類在團隊合作中的靈活性。他們的機械手臂比剛性工業模型更具適應性,並於2024年1月在太空成功進行了測試。
 |
德國航太中心的自主人形機器人Rollin' Justin。圖片來源:DLR |
隨著機器人與人類共同工作的場景日益普及,機器人的靈活性已成為重要的安全考量。能夠靈活適應環境的機器人,是確保操作順暢和避免潛在危險(如與附近人員碰撞)的關鍵。德國航太中心(DLR)在協作型機器人(cobots)領域居於領先地位,這種機器人能與人類密切合作。
在「表面化身」(Surface Avatar)專案中,該控制器使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探測車和一個由國際太空站(ISS)遠端操作的DLR人形機器人得以協作。
德國航太中心機器人與機電一體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指出,新的彈塑性方法使人機協作變得更加容易。機器人現在可以清楚地區分其自身的程式化運動和來自環境的外部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