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未來產業應對2050年淨零碳排挑戰,亟須帶動創新商業模式,培育綠領人才等議題。工研院11日舉辦第十一屆院士會議,倡議發起成立淨零碳排永續基金,協助淨零技術研發及產業化,對地球永續做出更大的貢獻。工研院院士均表示,淨零碳排永續基金將借重國際創投經驗,尋找全球創新的技術,並以一定比例支持台灣研發機構發展,也會運用院士交流平台持續討論,儘速提出具體執行方案。
|
工研院第十一屆院士會議,邀請多位重量級代表針對2050淨零排放議題提出建言,院士們均倡議發起成立淨零永續基金,協助淨零技術研發及產業化。 |
基於近年淨零永續議題持續受到關注,各國領袖現正齊聚聯合國第27屆氣候峰會(COP27),為全球實現脫碳而努力。工研院院士會議也以「淨零永續之國際趨勢與推動零碳轉型的作為」為題,匯聚多位產業領袖智慧,共商減碳大計。工研院院士均認為:「需從技術、政策與市場三方面進行創新,配合能源轉型,從節約能源到提高能源效率,投入研發零碳電力,降低電力排碳係數,才能協助企業達成淨零目標。」
在技術方面,院士們建議產業可透過精準的盤點與分析,尋找碳排主要來源來切入,發揮「Smarter、Greener、Together」的精神,亦即更智慧地尋找創新技術,提供更高效率減碳的整合服務;秉持更環保、更綠色的經營理念;企業互相合作,一起執行來應對淨零排放的挑戰。
在政策方面,能源來源的多樣化,也是院士關注重點。院士指出,因能源價格容易受短期事件影響,建議政府應思考30年以上之長期淨零議題,分散能源分配比重,提早因應能源價格波動問題。此外,若想要降低碳排放,首要為節能、提高能源效率,企業也可透過綠建築拓展節能,例如台達總部從1999年投入綠建築至今,已比先前節省電力達1/3;其次,是在尋找新能源方面,如氫能、SMR均可納入思考範疇,如此可兼顧企業競爭力及環境保護。
院士也希望政府展現決心、領先作為,例如設定時程,推動公務辦公室全面導入綠建築、公務車電動化、電動公車等長期政策投入,初期以政策創造內需市場,長期則導引企業將技術輸出國際。至於中小企業投入淨零轉型的困難,院士也提出,可參考過去投資或研發抵減方式,再加上銀行進行融資協助,讓企業不分大中小,都能轉型成功。
市場方面,院士認為,淨零排放不單純是技術問題,還必須設計機制來引導,將碳排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讓技術跟商業模式匹配,因此法規與環境建立是重要的關鍵。舉玻璃為例,因玻璃價格低,市場應用很普遍,但玻璃製造碳排高,因此政策上需設計機制,將排碳成本納入整體成本,才能引導產業往淨零的方向走。院士建議,此可由政府來整合,工研院協助國營事業建立示範基地,務實地進行演練以成為可供產業參考的成功範例。
最後,技術研發不能脫離人才,在人才培育上,院士指出,可由工研院提出具體研究主題,與學校優秀教授合作,企業配合資源以鼓勵投入。院士也建議工研院可與教育部和國科會合作,從教育開始,提供人才誘因,培育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ESG)人才,提高社會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