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韓國媒體報導,南韓江原道文幕休息站的廚房,原本由知名主廚烹製當地特色美食,但近期已被機器人廚師取代,這些機器人以其高效能,每小時能產出150份餐點,幾乎是人工產能的兩倍。
這項變革的核心在於利用科技解決南韓服務業面臨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作為全球工業機器人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南韓正積極將協作型機器人(cobots)導入各個領域。
這些由Chef Robot Tech公司開發的機器人,透過重新編程三星電子子公司的 RB5協作型機器人,使其能夠模仿人類的烹飪動作。開發團隊收集了大量工程師和廚師的試驗數據,訓練機器人執行拉麵、烏龍麵和燉湯等易於自動化的料理。
從技術層面來看,當顧客在自助點餐機下單後,機器人便會精準地執行一系列烹飪流程。鋼製噴嘴負責注入沸水和湯底醬,乾燥麵條由分配器定量投放,鍋具則在爐台上自動加熱。上方滑槽負責灑入乾燥蔬菜,隨後由廚房人員添加水餃並攪拌。烹飪完成後,機械手臂會將拉麵倒入碗中,再透過輸送帶將餐點送至櫃檯,並以語音提示顧客取餐。
Chef Robot Tech 的執行長強調,機器人能在短時間內生產出品質一致的標準化餐點,尤其在顧客大量湧入時,更能展現其效率優勢。此外,機器人的導入也降低了員工暴露於有毒氣體、燙傷和關節炎等職業風險的可能性,並實現了餐廳全天候供餐,進而提升了整體銷售量。
然而,這項科技化的進程並非毫無挑戰。顧客對於機器人烹製的餐點,普遍反映不如人工烹調美味,傳統風味的流失引發不少老顧客的失望。更重要的是,自動化對既有員工的影響不容忽視。文幕休息站導入機器人後,便有部分員工遭到裁員,留下的員工也需適應與機器人協同工作的單調性質,甚至有員工因此離職。
目前,文幕休息站的廚房呈現人機協作的模式。人類員工負責監控機器運作、排除故障、補充食材,以及處理機器無法完成的細節,例如擺放精緻配料。他們也需學習操作平板電腦等新工具,以配合機器的運作節奏。儘管機器人的導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部分勞動強度,但也要求員工掌握更多元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