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台灣電子資訊製造業擁抱AI轉型 80%導入企業面臨數據挑戰
 

【CTIMES/SmartAuto 王岫晨 報導】   2025年03月11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660】

根據資策會MIC調查,臺灣電子資訊製造業正加速導入AI,目前已有28%業者實際應用AI技術,另有46%處於規劃階段。儘管大型企業在AI布局上仍領先中小型企業,但後者展現強勁追趕動能,預估2024至2026年中小企業AI預算年複合成長率達26%,反映產業對智慧轉型的積極態度。

從次產業觀察,PCB與光電材料元件業的AI成熟度最高,而電腦週邊設備與其他電子零組件業則相對落後。MIC產業分析師張家輔指出,業者導入AI的首要目標聚焦「改善績效」與「降低成本」,尤其關注良率提升、產能優化、縮短產品上市週期等關鍵指標。調查顯示,企業對AI成效最有感的三大效益為:營收成長、緩解缺工壓力與成本節約,但「提升問題可預見性」的滿意度偏低,反映市場波動與企業數據基礎仍是影響AI預測準確性的關鍵瓶頸。

在應用場景方面,製造單位的「品檢」需求最為迫切。前十名AI應用中有半數與生產流程相關,前三名依序為「瑕疵檢測」、「瑕疵圖片標記」及「生產流程改進」。值得注意的是,非製造單位的IT部門現為企業AI轉型主要推手,實踐比例高達六成,而製造部門中「製造生產」、「產品研發」與「質檢」單位將成未來AI擴展重點,預期智慧化程度將與其他部門逐漸拉開差距。

已導入AI的企業持續擴大投資規模,2024年平均每家投入209萬元新台幣,預估至2026年將成長至261萬元(CAGR 11.5%)。值得關注的是,高達四成企業計劃逐年增加AI預算,且多數未擴張投資的業者仍選擇維持既有規模,顯示產業對AI長期效益的信心。從資源分配觀察,硬體採購占比達46%位居首位,凸顯臺灣自動化設備業者的市場優勢;軟體與服務則分占42%與12%,反映企業優先強化基礎建設的布局策略。

技術應用方面,鑑別式AI(Discriminative AI)仍是當前主流,2025年預算占比達73%,主要應用於瑕疵檢測、製程參數優化等領域;生成式AI(Generative AI)雖僅占27%,但預期2026年將提升至29%,現階段應用多集中在「產品開發報告生成」。張家輔分析,生成式AI現存應用場景有限且滿意度低於鑑別式AI,但隨著AI代理(AI Agent)與人機協作技術發展,未來可望深入製造現場,例如輔助工安事故分析或生產排程規劃。

儘管AI效益顯現,高達80%已導入企業坦言面臨數據挑戰,特別是組織複雜度高的大型企業,普遍遭遇「數據關聯性難以釐清」與「數據量不足」等問題;而尚在規劃階段的業者,則對「成本效益評估」與「數位化程度不足」最為焦慮。MIC建議,企業應採取「以終為始」策略,先釐清AI應用場景,再針對性補足數據缺口,同時強化數據品質管理與治理框架,避免陷入「數據量龐大卻無效」的困境。

關鍵字: CPU  GPU  FPGA  MPU  HPC  Gen AI 
相關新聞
蘇姿丰於AI PC創新峰會預言 今年將見證AI應用爆發式增長
黃仁勳:我們正進入AI推動全球產業再造的時代
2025年進入AI PC快速部署期 40TOPS將成為新機種標配
哈佛醫學院研究團隊開發AI模型 癌症類型診斷準確率達96%
DeepSeek加速推理級運算需求倍數成長 市場對AI晶片信心逐步恢復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感測元件的技術與應用
» 感測,無所不在
» 微控制器的AI進化:從邊緣運算到智能化的實現
» 半導體產業未來的八大關鍵趨勢
» 驅動智慧交通的關鍵引擎 解析C-V2X發展挑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97.9.170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