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從過去開始,談談20年前的電子垃圾吧。由於時代變遷,20年前與20年後的電子垃圾,其本質上是不同的。那麼,20年前當人們提到電子垃圾,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相信目前的五、六年級生,大多聽過綠牡蠣事件。這就是早期知名的電子垃圾所造成的重大污染。把時間拉回到民國七十五年(1986年),在高雄二仁溪出海口,養殖業者發現,海裡的牡蠣全都變成了綠色牡蠣了,這是當時很有名的綠牡蠣事件。
牡蠣為什麼會變成綠色呢?這與當時二仁溪兩岸的廢五金業者處理廢五金的方式有關。首先針對廢棄電路版、廢五金、廢電纜先進行焚燒,燒掉塑膠材質的部分,這已經造成第一階段的戴奧辛污染。接下來,這些業者利用鹽酸、硫酸、硝酸等強酸來進行清洗,這步驟使得強酸與廢電路版、廢五金中的金屬、銅線等結合,成為含有高濃度重金屬的廢酸液,並且未經處理就排入二仁溪中,隨著溪水流到海裡。出海口養殖的牡蠣,大量吸收銅離子後,體內蓄積高量的銅,顏色轉變成綠色,也成為了綠牡蠣。
這些廢五金主要包括廢電纜、電子零件、電路板等,含有貴重金屬,經強酸淘洗後,金屬可回收使用,但也會導致廢液中含有大量的銅離子。這些廢水大都未經處理,直接排至二仁溪,造成直接污染。
值得一題的是,二價銅離子本身顏色為藍色,為何牡蠣會呈現綠色?這是因為銅離子在海洋環境中因物理、化學特性不同而產生各種形式的銅,例如被浮游植物所攝取累積,再和碳酸鹽結合成綠色碳酸銅。該海域牡蠣體內累積的銅超過500ppm,以肉眼觀察,就會產生變綠的現象。
當電子廢棄物數量越來越多,在處理的過程中,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也將越嚴重。綠牡蠣事件尚且還被攤在陽光下,然而更多不為人知的電子垃圾,又是如何在不為人知的角落,默默毒害我們的環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