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典故
 
 
只有互助合作才能双赢——从USB2.0沿革谈起
USB的沿革历史充满曲折,其中各大厂商从本位主义的相互对抗,到尝尽深刻教训后的Wintel合作,能否给予后进有意「彼可取而代之」者一些深思与反省?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目前已成为炙手可热的可携式数字电子消费产品的优先互连(interconnect)标准。不过USB的沿革历史却是充满曲折,其中各大厂商从本位主义的相互对抗,到尝尽深刻教训后的Wintel合作,能否给予后进有意「彼可取而代之」者一些深思与反省? 过去PC外部主要的输出入接口设备,如键盘、鼠标等都是低速装置,扫描仪和监视器的低阶分辨率,序列和并列串接埠足可应付。1990年代以后接口设备的质(分辨率和数据传输速度等)和量(接口设备数目增多)同步提升,既有接口连接方式已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在1994年,Intel、Compaq、NEC、Digital、Northern、IBM、Microsoft等七家公司成立了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顾名思义即为共同协议串接PC与接口设备的目标所成立的组织,并于1996年1月15日以Intel为首,正式制定USB1.0界面芯片组的规范标准。 当时Intel领先主导USB1.0主控制器的发展,但它拒绝透露开放称为「通用主控制器接口」(Universal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UHCI))内建缓存器组的规格细节,因此Microsoft、Compaq、国家半导体(National Semiconductor)联合其他开发了称为「开放主控制器接口」(Open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OHCI)的缓存器组与之针锋相对。并且此年Microsoft所订定的PC97规格上,刻意将与USB1.0功能殊途同归的IEEE1394内建成为接口标准,迫使Intel于次年不得不跟着表态在2000年也将开始沿用1394;同时在6月Microsoft更和Compaq策略联盟使用1394接口设备链接方法----Device Bay。因此受到1394与USB1.0规格竞争状态浑沌未明所致,导致市场驱动程序的开发时程往后延迟,因而亦使符合USB1.0规范的接口设备拖延到1998年后才开始出现在市场上。 另一方面,消费电子产业对1394的期待与Intel相互冲突,业者希望1394传输速度至少要提升至1.6Gbps才能符合未来带宽扩充的需要,因此主动加大对1394的研发力度,甚至威胁不利于当时Intel重视短期内PC单一规格的市场区隔策略。再者1394专利权最大的拥有者Apple,在1999年2月要求每单元1394埠征收1美元权利金,后虽为平息业界众怒,而由Apple、Compaq、Philips、东芝、Sony和松下合组许可证管理公司,改以征收0.25美元方式解决,但是不愿受制于人的Intel干脆自立门户,推动USB2.0计划。此际Intel彻底放弃1394而情有独钟USB1.X、进而升级USB2.0的动机,反而在于Intel察觉到当时连接1394a的所有接口设备,必需经过PC控制,Intel既有以PC为核心主宰接口设备的控制权将受到挑战,这并非Intel所乐见,因而产生了研发无须经由PC、透过USB2.0即可使接口设备相互连系的积极动力。 于是在1999年春季的开发者论坛(Intel Developer Forum;IDF)上,Intel提出支持480Mbps高速的USB2.0版计划,2000年4月27日USB2.0版正式对外公布,支持者除原有的Compaq、Intel、Microsoft和NEC外,加上HP、Lucent与Philips。为避免重蹈覆辙,Intel愿免费提供「加强的主控制器接口」(Enh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EHCI)缓存器组规格细节,Microsoft也承诺在2000年底开始在新版的Windows XP上配备支持USB2.0。这也意味所有USB2.0主控制器IC都将使用相同的缓存器组,不仅有利USB2.0接口设备驱动软件的发展,也奠定此类高速(High-Speed)USB成为USB IF确认的共同标准的基础,并开始广为各类PC接口设备厂商及数字消费电子业者所青睐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