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近20年高度成长的PC,近年来已经明显看到颓势,2001年开始出现出货衰退的迹象,然而这并非全无预警,早在1997年IBM Garstner就曾发表「PC已死」的演说,并且也揭橥IA(资讯家电)时代的来临,从PC进入IA,也表示过往PC用的泛用型CPU不再受用,而是更贴近应用取向的嵌入式CPU跃为主角。
嵌入式CPU当然也包括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uP)与数位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如此8-bit、16-bit等都将涉入讨论,不过,本文将专注于32 -bit嵌入式资料处理CPU为主轴说明。
目前主流的资讯家电有WebPAD、Thin Client、Set-Top-Box、Game Console、Resident Gateway等,手持方面的IA也有PDA、SmartPhone等,从PC中获益最大的Intel、Microsoft近年来也积极跨入非PC的IA领域,(表一)是Wintel积极跨入IA的例证。
表一 Wintel积极跨入IA的例证
厂商 |
相关服务与产品 |
时间(年) |
Microsoft |
Microsoft WebPAD(Tablet PC)Windows XP Tablet
PC版 |
2002 |
Microsoft Thin Client(Windows
Base Terminal;WBT)Windows CE |
1996 |
Microsoft Wireless
Thin Client(Smart Display)Windows CE .Net for Smart Display |
2003(F) |
? |
Microsoft Set-Top-Box(Web TV) |
1997年以4.25亿美元并购而得 |
Microsoft Set-Top-Box(Media
Center)Windows XP Media Center版 |
2003(F) |
Microsoft Game Console(Xbox)Windows
2000 |
2001 |
Microsoft Residential Gateway,尚未有具体产品,最接近的为Windows
XP Home版 |
? |
Microsoft PDA(Pocket PC)Windows
CE 3.0 |
2000 |
Microsoft SmartPhone(SmartPhone)Windows
CE .Net for SmartPhone |
2002 |
Intel |
Intel StrongARM |
1998 |
Intel Xscale微架构提出 |
2000 |
Intel IA32、IA64、PCA、ICA架构提出 |
2001 |
Intel Xscale for PDA |
2002 |
Intel Xsclae for SmartPhone |
2002 |
不仅Intel、Microsoft,Sun也积极介入嵌入式领域,1995年的Java亦是为Set-Top-Box所开发设计,如此Java Card、J2ME也是嵌入式领域的主流,2002年Comdex Fall微软所提出的SPOT (Smart Personal Object Technology)也是锁定嵌入式系统,整体而言资讯业者积极以既有优势跨入更大数量需求的嵌入式市场,绝对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汽车、冷气内所使用的嵌入式系统在不久的将来都将受到新标准的考验。

《图二 采用NS Geode嵌入式CPU的Smart Display样品》 | 数据源:NS |
|
市场现况与发展
虽然传统8-bit、16-bit的嵌入式CPU仍享有最大的市场量,运用在各类自动化家电上,如遥控器、温度控制器或如汽车内的电动窗、ABS煞车、安全气囊等,但资讯家电的嵌入式CPU前景却比传统嵌入式CPU更诱人,因为其未来市场具有高度成长的潜力。
若从IA以上的层次看,8-bit、16-bit等单纯应用取向、低层次运用的嵌入式CPU将被排除,仅有32-bit的嵌入式CPU能谈论,而目前32-bit嵌入式CPU的主要类型架构,如(表二)所示。
表二 32-bit嵌入式CPU主要类型架构
架构类型 |
发展厂商 |
RISC的ARM |
Intel、SiS、Motorola、TI |
RISC的DMIPS |
NEC VR系列、Philips、ST、PMC-Sierra、AMD(并购Alchemy)、Sony |
RISC的PowerPC |
IBM、Motorola |
CISC的x86 |
Intel、AMD、Transmeta、NS、VIA、SiS |
CISC的68K |
Motorola 68K/ColdFire系列、Motorola DragonBall系列 |
除表二所述五项,此外更细腻谈论则尚有Hitachi SuperH系列(如SH3、SH4),但因市占因素不列入本次讨论。另外,虽然DragonBall衍生自68K,但如今Motorola已将68K/ColdFire与DragonBall两者区分成两独立架构系统。而ARM、MIPS都属纯贩售IP(智财权)的业者,并未自身设计量产商业化晶片,MIPS原于1992为视算科技(SGI)所并购,但1998年再度释出为独立公司。
从使用电池运作的手持式IA来说,眼前几乎是ARM与MIPS两架构的天下,主要是其具有高省电特性效益,即便部分x86架构CPU能够进入此一领域,也是以相对大体积、大电池的方式出现,如Web之类的应用,而无法在更娇小的PDA、SmartPhone上展现。在ARM、MIPS之外,其余如PowerPC、x86、68K皆是以使用插座电源为主的应用,如Set-Top-Box、Game Console等。
技术发展趋势
IA或多或少承袭PC过往发展的经验,使的IA用嵌入式晶片能避免走许多冤枉路,在1996年Microsoft Windows CE发表时宣称支援12种不同的硬体平台系统,但硬体架构过于多样依然不利于相关软体的发展,因此未来嵌入式CPU的硬体类型、架构只会更少,不会更多,即便有新衍生也会尽可能相容原有软体运作,例如Intel从StrongARM衍生出XScale微架构,XScale的软体运行环境也尽可能相容原StrongARM,甚至达到应用程式部分完全相容,仅作业系统、驱动程式需要改写的程度。
另外一个技术趋势在于符合软体的跨平台执行标准,Sun发明JAVA的跨平台程式语言后使得Write ones, run anywhere.的观念大为盛行,虽然「撰写一次,在各类硬体平台上都能平顺执行,不需改写」这样的终极理想即便是JAVA也未能100%实现,但却可以大幅减低程式转换、移植硬体平台时的改写心力,可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而Microsoft于2000年6月提出的.Net愿景、.Net Framework(执行框架),也是仿效JAVA所设计。
JAVA从SDK 1.2版后衍生发展成三大领域,即J2SE(标准版)、J2ME(微型版)、J2EE(企业版),但与嵌入式相关的仅J2ME,此外还有比J2ME更娇小的JavaCard (1996年提出),同样的Microsoft对应抗衡J2ME的是.Net Compact Framework,两者将是未来32-bit嵌入式系统的主流执行平台,这将是嵌入式CPU开发商积极支援与配合的标准规范。
让硬体架构维持对软体运行的一致性、相容性是一大趋势,但另一项趋势却是针对不同的应用诉求加入不同的硬体功能,这与微控器的深化应用功能走势相近,如今嵌入式CPU走向功能整合的情形愈来愈多,例如Intel PXA260系列晶片(属XScale系)将快闪记忆体整合至CPU内,SiS将SmartCard及Sony Memory Stick等读取控制器整合至SiS550系列晶片(属x86系)内,都是逐渐依据各类IA装置的应用诉求所添加、内建的新硬体功能。
除不断依需求进行硬体电路功能整合外,CPU本质特性的强化也将持续,例如MIPS、ARM将持续提供更高省电效益的CPU核心技术,ARM最新发展的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r,同时也不断在同等耗电中增强运算效能,或者在可接受的耗电增加下提升效能。
另一方面一直无法跨入电池用嵌入式领域的他系晶片,如x86、PowerPC等,也积极让耗能精省化,期望能挤入手持式运用领域,例如Intel与Ericsson所签署的三年研发合同,未来将合作开发在手机上直接解析、浏览HTML格式的嵌入式CPU,即是直接用手机上网,不用再改写成特有的W@P(WML)或NTT DoCoMo(CHTML)资料呈现格式。
为何x86、PowerPC等想积极跨入电池用的手持IA领域?答案很简单:手持式的装置需求量远大于固定场合的资讯装置,如果嵌入式CPU非得使用插座电源,那么就只能拘限在上网机(Internet Appliances)、机上盒(Set-Top-Box )等出货量有限的装置,而全球上亿支的手机需求量、无线通讯装置与应用的急速起飞,才是真正的杀手应用与大量市场所在。
应用趋势
除了个人家用前端、个人行动端的IA装置需要嵌入式CPU外,企业商用前端、企业机房后端的新发展也同样对嵌入式CPU产生仰赖,最明显的地方在于精简型伺服器(Server Appliances)与刀锋型伺服器(Blade Server)的窜起。
精简型伺服器的范畴极广,时下相当流行的「宽频IP分享器」、「NAS网路附接储存」也属其中,同时也算是Resident Gateway的一类,而Sun针对中小企业前端网路服务所提供的Cobalt Qube也算是,现在无论精简型伺服器或刀锋型伺服器,几乎清一色是x86的天下,并且以搭配Linux作业系统为主流,无论是x86 CPU或Linux OS,在此崭新领域都有90%的占有率,原因无他:x86 CPU是效能价格比最高的硬体平台,Linux是最开放、免费、效能优异且功能弹性的作业平台。
以x86架构为主,以省体积、省电为诉求的设计多会选择NS Geode晶片,或者是Transmeta Crusoe晶片,其次若以低价诉求则会使用VIA Eden平台的VE系列晶片(即是VIA并购Centaur的WinChip晶片衍生而成),或者是Intel Celeron晶片,至于高阶高效则必须往Intel Pentium III、AMD K6-2/Athlon等标准桌上型CPU领域选择。事实上Microsoft Xbox内部即是使用Intel Pentium III-733MHz,在正式敲定前Microsoft也曾考虑AMD K6-2,很明显为因应电玩游戏的高品质效果,Game Console必然属于高阶高效应用的IA装置。

《图三 NS的Geode GX1嵌入式CPU(320支接脚),本图为使用SPGA封装,与之搭配的小封装芯片为Geode CS5530辅助芯片》 | 数据源:NS |
|

《图四 Sun的64-bit嵌入式CPU:UltraSPARC-Iie》 | 数据源:Sun |
|
持续向上伸展、推移
从历史来看,嵌入式CPU持续向上推移发展是必然的,同样属嵌入式领域的低阶CPU:微控制器即是最好的例子,过往还可以看到4-bit的微控制器,但在8-bit微控制器价格与4-bit相近时,4-bit在功能与价格上失去优势,整体市场变从4-bit转移至8-bit,部分推进到16-bit,或DSP的领域。
同样的以往高价的32-bit嵌入式CPU,在过往大概仅有雷射印表机之类的高阶装置能够使用,现在32-bit嵌入式CPU物美价廉,功能更多、更省电,32 -bit不再是高阶应用才有的专利,成为今日最大宗的应用主流。至于64-bit,则仍是少数利基领域的诉求,短时间64-bit嵌入式CPU尚无普及运用的可能。
嵌入式需要的是稳定、抗环境的能力,且经常安置在狭小空间内运作,因此尽可能不依赖风扇散热,甚至连占体积的散热片都需要考虑,这是持续不变的要求,如何在此先决条件下不断增加硬体周边及应用功能、强化效能与省电表现,就是各家业者的胜负关键。
注:有少数情形会使用到128-bit的需求,如Sony为PlayStation电视游乐器所开发设计的EE控制晶片,以64-bit MIPS为核心,并额外添加128-bit资料暂存器以增加处理效率,以因应游戏的高速3D成像之数据运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