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多机一体 多种需求一次满足
跨装置时代来临

【作者: 丁于珊】2012年05月09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5999】

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时间非常流行机器人合体的卡通,在卡通里常常会出现几个机器人为了保卫地球要和坏人或是怪兽战斗的情节。每当他们打不过时,主角们就会藉由合体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来消灭难缠的魔王。


当时应该有很多小男生应该都会幻想自己也有一个可以变型合体的机器人。看着这些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变形、合体,虽然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模式通常都是一样的 - 合体机器人大多会保有原本机器人的武器,并再发展出更厉害的招式。这样的概念,现在也被用在我们的生活上,而且还发展出不一样的「变形模式」。


all in one 多机一体概念夯

事实上,在硬体规格越来越高端、软体也能够做到无缝接轨后,手机、平板、笔电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为了能够让消费者在使用上更为方便,出门不需要带太多的设备在身上,各家大厂无不积极寻求解决方法,从软体、硬体上整合。


行动装置正宛如变形金刚般,以不同的组合、变化,打破以往设备上的疆界,改变人们以往利用不同装置做不同事情的观念。


继Transformer之后,在今年的MWC中,华硕又推出Padfone,同样令人惊艳。就像机器人合体一样,Padfone在套上一层「外套」后,摇身一变成为平板电脑,再搭配上键盘,提供消费者小笔电的使用经验。消费者无须重复购买不一样的产品,也无须担心储存资料的问题。


华硕产品经理林志明提到,Padfone的设计概念来自于智慧手机尺寸越来越大,和平板间的界线已逐渐模糊。然而,手机最终还是会遇到尺寸限制的问题,消费者不得不在花另外一笔预算购买平板电脑。而Padfone只要搭配上周边装置,就能够解决此问题。


另外一个原因是耗电量的问题。相较于功能手机(Feature phone)3、4天才需充电,智慧型手机在耗电量上较大,几乎每天都必须充电。为了让使用者延续以前功能手机的使用经验,Padfone在「外套」上内建电池,让电力可延长五倍。


不过华硕的Padfone其实早已不是新鲜玩意,一些品牌大厂早已提出这种「多机一体」的设计,并推出概念机。


Motorola在去年的CES中就已展示了一款Atrix,与Padfone类似,都是以手机为主体,配上不同的「dock」,就能够有笔电、电视多媒体拨放器、乘车用导航的使用经验。


联想的一款IdeaPad U1 Hybrid则是采用双系统为主打。在平板部份,使用的是Snapdragon处理器、Android 2.2作业系统,当把平板电脑装回底座变为笔电时,则会切换为Windows 7作业系统。


另外,富士通则是主打以体积较大的笔电为主体,可将手机、平板、及相机组合。这款名为Lifebook 2013在机身前方由一个智慧型手机插槽,将手机插入后可当做3G / 4G 网卡。机身前方也有提供相机插槽,让使用者在使用笔电同时也能够利用相机拍照,并将档案直接储存在笔电内。其中较为特别的是,笔电本身并没有配置键盘,而是直接将平板电脑放入笔电机身内充当虚拟键盘来使用。


其他还有如HTC也曾推出HTC Tube Tablet,让平板电脑和手机可通过一个插槽进行连接;东芝一款运行Windows 8的平板电脑概念机连接一个特殊的键盘底座,也能够变身为Ultrabook。另外,也有台湾发明家发明出一种插槽,将手机插入就能够让原本的传统电视变为智慧电视。



图一 : 华硕Transformer Prime为全球第一台四核心平板计算机,加上键盘底座后可延长电池续航力,并让用户有类似笔电的使用经验。
图一 : 华硕Transformer Prime为全球第一台四核心平板计算机,加上键盘底座后可延长电池续航力,并让用户有类似笔电的使用经验。

跨界的无穷想像空间

现今人们最常用的工具无非就是智慧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笔记型电脑,如果将这三者合而为一,会变成什么样子?像是卡通里面又酷又炫的机器人,或者是一个「便当盒」。


一位工业设计师René Woo-Ram Lee设计了一款名为Bento Book的平板混和概念机。就像是便当盒,每个料理都有自己专属的位置,在底座的四个插槽中,一个属于平板电脑、一个放置手机、另外两个则是太阳能电池和硬碟的位置。其中,手机和平板可以拿出来单独使用,当装置全部组装上去后,就变为笔电,且可以切换成各种不同的模式,甚至可以拿来弹钢琴。


虽然这只是设计师设计出来的概念,不过一些品牌大厂已经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透过硬体上的结合打破手机、平板及笔电之间的这条隐形界线,试图让这三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在这种多机一体的概念下,资料能够同步或转移到不同的装置上,进而解决了跨装置间的资料储存问题,提供使用者无缝接轨的使用经验,这正是上述大厂们希望能够做到的事。


软硬整合 产品一致性是关键

若以广义来说,云端服务其实也可被视为是多机一体的一种应用模式。苹果发展出云端iCloud,也让不同装置间的资料可以同步化,解决不同装置间的资料储存问题,实现跨装置的概念。


然而,不管是要发展云端服务或是多机一体,产品的一致性都将会是重要的关键。


「这方面苹果做的很好。」仕橙研策科技技术总监陈俊宏说到,苹果的产品皆由苹果自己产出,因此在产品的一致性上很高。 iOS作业系统从iPhone到iPad,甚至到Mac笔电间都能够有很好的转换,加上产品只有固定的几种,彼此间并没有相容性的问题。但是苹果因其封闭性的特性,让许多外围的业者们看的到,却吃不到,因而转向拥抱Android平台。


相较之下,Google的Andr​​oid强调「开放性」的特色,让它拥有了大批的拥护者,并在市场中成为与苹果iOS相抗衡的一股势力。在去年底Android4.0版本发布后,提出平板及手机间平台转换的解决方案,更让手机、平板厂商争相靠拢。


但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赢得大批拥护者的同时,「开放性」的特色却也显现出更大的问题。 Android最让人诟病的便是其产品一致性的问题。由于手机、平板品牌众多,每家厂商在处理器、系统、介面设计、解析度等软硬体上都会有不同的差异性,导致平台太过于分化。


同样的应用程式在HTC上或许可行,但若换到三星手机上却可能遇到问题。这对于想要发展云端服务的Google来说,无疑是个致命伤。在一项针对开发者的研究调查中指出,有超过半数的人认为这是Google必须正视的问题。



图二
图二

图二
图二

Windows 8具有先天优势

三剑客之一的另一作业系统 - Windows,因为封闭性的特色,从PC硬体时代其产品一致性的性质就已经做到。和Google相同的是,微软的产品定位上以软体为主,因而有众多的硬体伙伴。但是当跨足行动装置领域上,微软并不像Google采取开放性的策略,而是和Nokia等少数厂商关起门来开发产品。且为了避免平台过于分化,针对系统的发展做了严谨的限制,避免其产品犯了和Android相同的问题。


然而,这也引发业者抱怨,如此一来,各个品牌间难有差异化,消费者很难被吸引购买Windows Phone 8。如何在保有产品一致性的前提下,让各个品牌的产品制造出差异化,则是微软必须处理的问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Windows在电脑上的使用者经​​验仍然占有极大优势。虽然Windows Phone 7推出后惨遭失败,在电脑或笔电中,Windows仍是大多数使用者最习惯的作业系统。


在Windows 8把触控列为核心设计后,对于PC/NB、平板、手机这三方的跨装置整合有着非常大的帮助,虽然还不确定Windows 8会对这些行动装置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有台湾业者认为,这将可能带起新一波「多机一体」的热潮。


下一代连网装置站出来

不过,这股多机一体的热潮能够持续多久?有可能会像iPad一样,在众人不看好的声浪中仍能异军突起,亦或只是昙花一现、标新立异的一种新产品。


对于下一代的行动连网装置会以什么面貌呈现,目前没有人能够清楚预测。但是能够确定的是,过去孤军奋斗的时代已经走入历史,在整合了软、硬体之后,各家业者现在大打「生态系统」牌。而这种多机一体的概念也只是此生态体系的其中一环。


例如,苹果利用iCloud将消费者锁在自家产品中,并透过App Store获取利润。微软Windows Phone 部门总裁Andy Lees在2011年的Worldwide Partners Conference中也曾说过,未来Windows 8将会出现在各种设备中,且PC、笔电、平板、智慧手机最终将会整合,并建立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而这也是Windows 8的开发重点。


不过,就目前市面上的有的产品来看,多机一体还仅只是硬体上的变化居多。对于现今讲求软硬整合的时代来说,业者应该跳脱以硬体为主的旧有思维,从软实力着手。如何提供消费者从硬体设备到软体服务的一致性使用经验,才是这些业者们所要面临的考验。



图四
图四
相关文章
使用Microchip Inductive Position Sensor(电感式位置传感器)实现高精度马达控制
以霍尔效应电流感测器简化高电压感测
ESG趋势展??:引领企业迈向绿色未来
落实马达节能维运服务
IPC的8个趋势与5个挑战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工研院秀全球最灵敏振动感测晶片 可测10奈米以下振动量
» 安立知以全方位无线通讯方案引领探索6G时代
» 再生能源成长创新高 但发展程度并不平均
» 意法半导体突破20奈米技术屏障 提升新一代微控制器成本竞争力
» Pure Storage携手NVIDIA加快企业AI导入 以满足日益成长的需求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SDK58PESTACUK3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