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DRM的数位时代使命
道高还是魔高?

【作者: 郭長祐】2004年11月01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4950】

数位版权管理(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DRM)并非是今日才有的新方案,从过去至今,内容发创者以及内容发行者都一直在用各种方式防止盗拷复制,以维护自身在内容上的商业权益,例如知名的小说:魔戒,在过去的50年代就曾盛极一时,而有诸多的盗版小说出现,侵害原作与出版商的权益。


书籍印刷的盗拷仅限在有印刷设备的业者,个人是难以盗刷的,毕竟用影印机盗印的费用成本、时间成本都太高。之后进入了电子媒体的时代,盗拷的情形依然不断,而且复制的便利性也提高,人们可以用自家的影音设备自行将录音带、录影带进行对拷,如此盗拷的情形从不肖业者,扩展到不肖消费者上,开始化整为零,过去内容出版业者要查缉不肖盗拷者不仅目标明确、容易,且还能要求商业损失的赔偿,然而连个人都有能力盗拷后,要查缉个人是相当困难的,不仅目标分散、不明确,即便查缉到了,也通常难以索回对等的商业损害赔偿。


复制技术、时间、成本都降低

不过,这些都还无妨,即便个人能够擅自侵权盗拷,能够复制流传的范畴也很有限,多拘限在自己周遭的亲朋好友间,不会与陌生人交流,且能进行复制功用的影音设备过去还要数千元之谱(过去一台具录音带复制能力的可提CD约要4,000元新台币),甚至要上万(如:录放影机),加上复制完成后的传递成本(实体运送的寄费、运费等)也要数十、数百元,有时多上数天的等待,不耐等候的人也会放弃盗拷所省下的数十元,而去买正版。


但是,不仅复制技术仍持续精进、快速、容易、低廉,连同传递技术也一样在精进,也朝更快速、容易、低廉方向迈进。大体自1997年后,整个电子复制技术与环境急遽地变化,让内容出版业者的损失空前地增加。


首先是1997年低价电脑(Low Cost PC)兴起,一部国际品牌的COMPAQ PC跌破1,000美元价位,透过PC的CD-ROM光碟机及相关工具程式,可以轻易将音乐CD进行复制,并转换成MP3格式后,透过网际网路(Internet)传递给亲友。接着1998年Diamond Multimedia公司推出Rio的MP3随身听,一上市立即销售10万台,而相类似的数位随身听也不断涌出,并且都用未具加密、防拷机制的记忆卡(Memory Card)来储存数位音乐,透过Internet或Memory Card来传递数位音乐让传递成本与便利性大大提升。


接着1999年宽频到临,Cable Modem、ADSL纷纷崛起,让Internet传递更为快速,之后CD-R光碟烧录器大幅降价,不仅是音乐单曲,就连Video CD的电影也开始轻易盗拷复制。之后各种复制储存设备断出现,如USB随身碟、USB随身硬碟、Apple iPod硬碟式随身听,加上Napster之类的Internet档案分享交换平台出现,甚至是DVD-R烧录器的快速跌价,让复制交换都更为便宜、便利,以往用VHS盗拷一片电影,得花80~120元买一个空白录影带,然后对拷要120分钟,如今用2片10元的CD-R空片,完成烧拷仅要3、 5分钟,之后直接用滑鼠点按,就可以在Internet给任何人流传分享,甚至比正牌出版商更快,当新的电影CD、音乐CD用货车铺货到店面贩售,很可能盗拷早就提前流传3、5天了!


七大片厂、五大音乐商抓狂,不断兴讼护权

当然!美国七大影片业者、五大音乐业者是最大的商业利益损失者,初期不断运用法律诉讼来确保权益,例如控告Napster的档案交换平台助长盗拷流传,或者欧洲小孩在网路上公布如何破解DVD-Video的防拷机制(Content Scramble System, CSS)也遭控告,实在到了神经质的地步。不过这些似乎都效用不大,之后的档案交换平台不再寄存资料于平台业者的系统上,完全由交换双方直接进行传输,如此内容出版业者要追踪、查缉末端的违法使用者,又会回到前述的麻烦:难以搜抓,且求偿效果有限。


关于上述种种,内容出版业者依然想尽办法保住商业利益,例如不再敢用1首受欢迎的主打曲,来逼迫消费者买整张10首曲子的高价音乐CD,同时也不再倚赖传统卖架通路,开始提供网路上单首付费、单首下载的便利性,目前Apple公司的iTune正是此模式的成功典范之一。


除此之外,另一种想法即是将复制的技术门槛加高,让盗拷、传递的成本花费、时间花费都再拉升,恢复成过去难以拷贝、递传的时代,如此内容业者的权益又可以再度收到保护,而这正是数位版权管理(DRM)被提出的理由。


祭出SDMI、CSS等影音防拷机制

其实,数位防拷已经在数年前就开始发展,例如音乐CD完全没有拷贝防护,而为了不让MP3随身听的Memory Card嚣张地到处交换,因此提出了SD(Secure Digital)的新规格记忆卡,其具有SDMI(Secure Digital Music Initiative)的数位音乐防拷机制,内容业者期望MP3随身听的制造商改采SD卡,舍弃过去毫无转拷防护力的CF、SM、MMC记忆卡。


此外,由于Video CD于1994年开始在PC领域快速窜红,当初美国七大影片出版商万万没想到Video CD市场商机如此大!因为VCD的画质低于VHS录影带,七大片厂以为消费者不会接受低品质的VCD,而轻易给予授权,以致流失大笔收益。所以在DVD-Video一起步,就强烈要求加入各种防拷机制,甚至加入分区机制,特别是将盗拷盛行的中国大陆分配到第六区(该区仅有大陆,而台湾却被划分在第三区),即是种歧视心态的表现。而防拷上为防止画面输出时被拦截盗拷,因此在输出信号上掺入干扰,让盗拷品质劣化,同时也不允许跨区播放,或者以资料方式复制到PC的硬碟内再播放,以免被转拷复制,此即CSS机制。


影音内容防护

前述的防拷例子,都是消费性电子、视听影音设备居多,但实际上资讯领域也愈来愈有防拷需求,尤其是内容从实体化转成电子化,又再从电子化转成数位化,如今透过Internet传递,用PC阅读、聆听、欣赏、播放的数位内容更是新主流,甚至更广义的论定,任何使用者自己制作、产生的内容,也都应该有适度的保护机制,而非任人剽窃、挪用,这也是DRM被提出并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


而DRM为何直至最近才热?这与软体大厂的表态有关,自从2001年Bill Gates一声令下,要求Microsoft所有软体强力转向至安全防护的提升,提出了信赖运算(Trustworthy Computing),一连串的软体资安诉求就不断登场,不仅强调软体运作时的安全性,还追溯到软体开发过程中的保密严谨要求上。


首先,Microsoft在2002年发表Windows Media 9系列软体,即将DRM功能融入,所谓系列软体即是有Media Player 9(内容播放)、Media Services 9(内容传送)、Media Producer 9(内容制作)等等,要使用Microsoft的DRM功能,必须将过去的影音档案进行格式转换,或者新创的影音内容必须储存成新格式,这多半用Media Producer(亦是Media Encoder)来完成,然后在服务时改用新版的媒体伺服软体(Media Services)来传送,最后末端的聆听观赏者也要用新版的媒体播放程式(Media Player,亦是Media Decoder)才能播放,而Microsoft也积极跟各种消费性播放装置的业者合作,期望他们的影音产品能支援与响应Microsoft的DRM机制。


很明显地,必须彻头彻尾,从内容制作、格式、传送、播放等过程都得有配套的程式、资料改变,DRM的防护才能成立。事实上其他的Internet串流媒体也类似,例如Apple QuickTime、RealNetworks的Helix DRM等都是。


文件内容防护

除了网路上的串流影音(Streaming Media)外,电脑上的个人制作档案该如何保护呢?


PC上大多数的应用程式所产生的资料档案,其实是完全无盗拷防护力的,部分应用程式业者会在程式内提供开启加密的机制,防止恶意人士来开启档案,如过去的Microsoft Office、 WinZip等,但除此之外没有更进阶的防护。


在文件防护走得比较快的是Adobe的Acrobat,在1997年发表Acrobat 3.0时,就加入了文件防护功能,之后2001年的5.0版不仅将加密程度提高(40-bit提升至128-bit),并将防护分别性增加,例如允许开启、允许复制、允许变更、允许低解析度列印(不易用影印转拷)、允许高解析度列印等,请参考(图三)。之后,由于eBook(电子书)的概念提出,使人们也更讲究电子书的内容防护,毕竟这是要保障平面出版业者的商业权益。


之后在2003年Microsoft推出Office System(亦称:Office 2003),随该软体附有IRM(Information Rights Management)功能,即可对Office相关档案(如:Word的.doc文书档、Excel的.xls试算表档、PowerPoint的.ppt电子简报档、Outlook的E-Mail电子信件等)进行防护,例如允许开启、复制、变更、列印、甚至是抓图等,亦即在权限不足时,即便按下键盘上的「Print Screen」钮也无法抓取萤幕画面资料,而其他抓图软体的遭遇也会相同,只准使用者用肉眼阅读,不得再将料复制转移。


同样地,Microsoft也推出给IE(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使用的DRM附加软体(Add-On)。过去Microsoft于IE 3.0时曾推出MS-IA(Internet Assistant),安装之后能让IE浏览器直接在网路上浏览Office文件的内容,如今为了提供完整配套的IRM、DRM防护,只要安装IE的Add- On,就能支援Microsoft IRM的阅读,即是透过身份认证,来决定末端使用者对该份文件的使用权限(Microsoft直接沿用其过去的MS-AD(Active Directory)机制),是只能看?还是能印?还是能变更等。此外Microsoft的伺服作业系统:Windows Server 2003,也内建版权防护的服务功能,即Windows RMS(Right Management Services)。


DRM产品现况

串流影音的DRM有Microsoft、Apple、RealNetworks等,而档案文件的DRM不仅有Microsoft,其他的知名业者与软体还有NDS公司的mVideoguard(防护行动影音档案),请参考(图四);Authentica公司的PageRecall(防护文件)、MailRecall(防护信件)、WebRecall(防护网页);Finjan软体公司的Mirage DRM系统(于2003年收并自Alchem​​edia公司),包括SurfinGate、SurfibGate for E-Mail、SurfinShield、SurfinGuard等。另外还有国外的SealedMedia公司(偏媒体档案的防护,而非文件档案),国内则有优硕(TrustView)科技资讯的TrustView for Office、for PDF、for Web等。


最后,还有部分业者不以提供完整软体为主,而是只销售DRM技术,如InterTrust及ContentGuard等,其中InterTrust就控告Microsoft侵犯他们的防护技术,最后Microsoft付和解金以撤销控告。


DRM、IRM的发展隐忧

DRM、IRM虽然提供影音档案、媒体档案、文件档案的完整配套防护,但目前仍有些隐忧,即是各家业者间毫无环节交换性,采行某家的防护编码,就无法用别家的传递服务,也无法用其他的权限辨识,或者他种厂牌的播放软体、播放装置等。当然!若真能达到各环节的平顺换用性,防护效果必然也会降低,完整配套的防护信赖度较高,也因此DRM短时间内不易有产业标准或开放源码的型态,这对采用该技术方案的用户是一大风险,未来要换用也会有转移成本与重复投资的痛苦。


此外,道高魔更高,现在手机具备数位相机功能的比比皆是,画质、像素、功能都在提升,以高阶相机最普遍的日本而言,已经发生不少盗拍问题。许多消费者带手机到书店内拍摄书中内容,然后回去观赏阅读,这对一些摄影写真集危害最​​大,许多较薄的书或杂志专文也都如此被轻易剽窃,失去商机,现在日本书店已经普遍张贴公告:禁止雅贼进行内文手机拍摄。


所以,即便DRM、IRM防护再强,但手机的数位摄影功能也不断提升,即便该文件无法列印、无法抓图,依然可用数位相机轻易拍摄复制,且体积日益娇小,防不胜防,甚至还有动画录制功能,其他的随身录画(如DV)、录音装置(如MD)也都持续在精进,侧录效果虽然变差,难以重制、盗售、或再传递,但对个人运用而言以是足够,若人人都有这些随身的高阶DV、MD、含数位摄影能力的手机,那么也不太需要转拷传递,人人自行盗拷即可,如此DRM、IRM也无法制止。


延 伸 阅 读
 目前数位内容有越来越热门的趋势,但也有被窃取或非法复制的隐忧。为了要防止数位内容的不当使用或存取,数位版权管理技术便焉然诞生。本篇文章将以Windows Rights Management作为一个例子,来解说数位版权管理的技术与应用范围。相关介绍请见「数位出版品的守护者 - DRM  」一文。
随着无线影音技术的日新月异,使用者较以往更容易地取得大量的数位化多媒体资料,数位内容休比从前更容易被复制,而在传输与压缩技术的背后,随之而起的是这些数位内容的智慧财产权问题。你可在「    无线影音处理与保护技术」一文中得到进一步的介绍。
Realnetworks公布了自己的串流媒体技术软体设计图,期能借公开原始码的社区力量与微软较量。此Helix原始码可透过“社区”授权商用许可证取得,也可透过非商业性的“公共”授权取得。旨在发展或研究的软体发展人员可免费取得原始码。 在「与微软较量 RealNetworks公开流媒体软体设计图」一文为你做了相关的评析。
相关组织网站
5C Entity(由IBM、Intel、Matsushita、Toshiba及Hitachi组成的DRM标准制定组织)
Secure Digital Music Initiative(SDMI)
Copy Protection Technical Working Group(TPTWG)(由MPAA支援)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Project(DVB)(专门针对数位电视condition access议题)
Open Mobile Alliance(OMA)(专门供掌上型行动装置版权保护)
RealNetworks Helix 社群网站
相关文章
用Arduino 打造机器人:循迹、弹钢琴、下棋都行!
树莓派推出AI摄影机、新款显示器
智慧充电桩百花齐放
充电站布局多元商业模式
以爆管和接触器驱动器提高HEV/EV电池断开系统安全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台达推出5G ORAN小型基地台 实现智慧工厂整合AI应用
» 欧洲航太技术展在德国盛大展开,全球吸睛 镭洋推出卫星通讯整合方案,目标抢占庞大的欧洲卫星商机
» 经济部促成3GPP大会来台争话语权 国内外大厂共商5G/6G新一代技术标准
» 经济部支持跨国研发有成 台欧双方分享B5G~6G规划
» 达梭系统收购IQMS扩展3DEXPERIENCE平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4C44PN2STACUKW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