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掌握开放资源 立足亚洲IT维运中心
 

【作者: 巫姿惠】2004年01月15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3576】

本刊总编辑黄俊义(以下简称黄):您投入自由软体的推广已久,可否先聊聊您对Open Source以及著作权保护的见解?自由软体与著作权保护的精神之间是否相抵触?


软体自由协会理事长林诚谦博士(以下简称林):Open Source是一种很自然的观念。不论你身在哪个单位、技术怎么进步,Open跟Share是最有效的。许多问题发生的原因就出在人们错将「保护」视为金科玉律,却不知道社会的进步其实是以分享跟合作为基础。


版权(Copyright)保护的做法在十八世纪末开始有了时间的限制,当时英国通过一项判决,将Copyright规定成有一定年限的权利,在这项判决之前,Copyright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而这项改变也深深影响到日后美国宪法对版权保护的观念。


Copyright存在的意义是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你有好的创见,却没分享出来,那社会进步就可能受到阻碍。申请著作权保护就是提供一个管道,让其他人透过付费的方式来采用你的作品,但受保护的时间是有限的。


以往“Fair Use” - 合理使用权的观念还能与版权保护达到一个平衡点,最简单的例子就像在图书馆借阅书籍,除了不能盗版之外,其他的使用都是被允许的。到了二十世纪,却因为技术成长带来冲击,合理使用的观念已经不具约束力了,也无法与著作权相抗衡。


举例来说,电子书或以Acrobat输出的档案是不能随意加以列印的,除非取得密码,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问题就出在资讯被电子化了以后,若没有规范就会被不当使用,而使原有体制失调。因此现在的读者常会受电子书限制,比如说一个星期之中最多只能列印书中14个页面,如果读者想要与朋友分享书本的内容,也将处处受限于密码的保护。


从社会的观点来看,保护一本书达四年、甚至七年,就已经够久了,有些甚至还保护到作者死后50年,这些“利益团体”在不知不觉中其实已侵犯到我们的权益。


再回过头来谈自由软体,自由软体的精神是尊重著作权的,GPL授权条款会要求使用者将修改的原始码公开,这种做法等于是以保护著作权的方式,确保原始码的再散布,而且也会要求使用者在散布原始著作时,将原始著作权声明附加上去,保障著作人格权,因此我不认为自由软体与著作权保护相互抵触。


分享与合作

黄:刚才您提到了分享与合作的观念,自由软体的确是以这样的观念为主,您能否为我们提出更深一层的解释,说明一下其中的道理?


林:我认为人类社会进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学院合作方式」,牛顿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他说:「我像一个小孩,在真理的大海前面捡拾一些小石头,偶尔看到一、两个比较圆滑、漂亮的石头就会感到高兴。我所能达到的进展都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能看得更高、看得更远。」


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上真正重要的进步都是人类合作的成果,尽管出发点不同,但许多前人确实都提出过类似的观念,例如东方有国父所说的民生主义、互助合作,西方则有Adam Smith提出的「国富论」。西方人谈经济虽然是以「自利」为出发点,但在满足自身利益之后便转向社会,目的是让整体都获得好处。


同样地,在学术研究的领域中,我们都是立足在他人的基础上作发挥,将自己看到的点,循着现有的成果再往上提升、追求进步。有了这层认知之后,把时间拉长、范围扩大也就不难理解,社会的进步需要仰赖这样的动力。


Open Source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黄:以前曾在演讲场合听您说过,要推动Open Source的概念,首先须有开放性文化(Open Culture),您认为怎么样的理想条件才能称为Open Culture?是东方的学术思想背景较适合?还是西方的?台湾社会和美国社会相较,哪一方比较有能力来引领Open Source的发展?


林:我们可以由几个例子看出东、西方的差异。首先,从竞争的习惯就可以看出东、西方具有明显的差别,西方人在与对手竞争时,会将自己所有的优点都说出来,让消费者自行作比较。但台湾人打击竞争对手的惯用方式却是指出对方的缺点,说对手哪里不好,而非强调自己有哪些优点,其动机是出自保护自己、担心别人抄袭,但其实是气量狭小的表现。


对学术表现的报酬也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不同。东方人会将学术研究看成直接获利的工具,写论文、投稿拿稿费都是直接获得利益的方式。反之,西方人会将学术研究成果视为对个人价值、地位的肯定,学术上的地位被肯定之后,才有机会获得职位,即以间接的方式来保障其利益。


此外,在西方文化底下,学术领导人说话算话,包括欧洲、日本都是同样的模式,但在台湾就不是这样了,以多元入学方案为例,台湾人已经太习惯接受一元化的标准了,所以出现多元的标准时就很难放心,造成多元入学方案难以推行。


Open Culture的现象应该是某些制度建立所带来的结果,若是刻意为了营造Open Culture而做一些事,反而很难达到。


黄:我想大部分关心软体发展的人都思考过「商业化」与「非商业化」的问题,Open Source能否存在一套商业机制(Business Model)?这套机制又将如何产生呢?


林:投入Open Source的开发,很像参加奥林匹克比赛,当你努力做出一个很有份量、powerful的作品,感觉如同成为武林盟主一般。许多软体玩家都有这样的抱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出伟大的作品,得到名与利的报偿。


若以软体厂商的角度来看,软体花在开发的成本通常只占总成本的一小部份,因为在开发之余,更要注重创意、产品规划、技术、后续维护、如何开发新版本等策略,如果将开发出来的软体转换为Open Source模式,后续的工作成本就可以节省下来,也就是说,软体业者的获利模式不单只有贩卖商品一种方式,也可以因为策略而获利。


我们现在假设RedHat以200元美金为出售license的价格,随之而来必定会有150元、甚至是70元的商品出现,在立足点平等的情况下,市场竞争的机制会让价格在高与低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RedHat的价格虽然较高,但他们已经作出信誉来了,反倒不必担心低价的同业竞争。


社群在台湾

黄:以您担任软体自由协会理事长的经验,相信你与台湾社群界的朋友有许多接触的机会,可否聊聊您所观察到的台湾社群发展现况?


林:台湾的社群还算蛮蓬勃的,尤其在最近这几年,已有相当的成果展现出来,例如软体的中文化。以成功大学董仲恺所主导的Open Webmail为例,它在没有任何政府补助的情况下,结合了一些社群的软体(如唐宗翰发展的多国语言处理系统),目前已拥有二十多个国家的版本,算是台湾少数几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软体之一。此外,因应台湾政府推动Embedded system,也有部份社群成为商业公司的一份子,实际协助这些公司的产品发展。


社群,并不是只有会写程式的人,有些人专门负责文件化的工作,有的则藉由争取政府资源来减少数位资源的落差,或是在中小学校园从事自由软体的推广。大体上看来,台湾的社群比起其他国家算是比较热络的,但相对于美国等多个国家已提出Open Source白皮书政策,台湾在政策面就显得比较弱。


由「开放源码软体竞赛」一年可以颁发几十个社群奖看来,未来社群应该会继续活络下去,但是评断的标准绝不是社群网站的浏览率,而应该以社群的永续经营,以及社群的结构、相关活动为准。据我的观察,近几年社群已有无形的领导者出现,且社群成员彼此间的合作是有逻辑的,这种团体式的分享在传统文化中很少见,不仅更遵守原则,也能确实运作出成果。


台湾展望 惟运亚洲

黄:台湾在IT产业的发展与成就,可说是打下了一片江山,展望未来,您认为台湾在全世界的科技蓝图里面,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科技的新趋势又将朝向什么方向发展?


林:我们先以地理位置来看,若以台湾为圆心,以2000公里为半径画一个圆,几乎可以囊括整个亚洲的精华地区,所以台湾可视为亚太地区的中心。也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新的海缆在台湾都有缆点经过,使得网路的价格更降低,若以区域来作比较,台湾的网路费用未来在全亚洲会是最便宜的。


第二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我们拥有许多资讯人才,整体上比其他国家要好一些,在台湾,大多数人都多少懂一些资讯科技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很棒的条件。


台湾其实很适合担任亚洲的运筹中心,也就是所谓的IT Source Management & Operation Center,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台湾必须加强国际化的工作,并且培养能掌握技术、具备宏观观点的人才,在IT的基础建设上做好资源管理的工作,我想在2010年之前,台湾非常有机会成为世界的Hub。


台湾的优点是拥有自由化的网路及电信政策,相较之下,中国大陆很难在未来二十、三十年之内成为高科技的重镇,只可能成为制造业的中心,关键就在于他们缺少自由化的网路政策。中国大陆目前在科技领域的加速发展存在着许多危机,原因是这些发展中有太多张力、太多不稳定,太快地加速发展反而易让系统崩溃。


网路的革命才正要开始

软体产业目前除了TCP/IP、HTTP之外,其实没有真正的标准,很快地网格运算(Grid Computing)与Source management将会兴起,并与商业应用做结合。这些新的科学组成E-science,所牵涉的资料包含实验观察所得、模拟资料、将资料再加值所产生的资料等等。可以预期的是,未来五年所产生的资料量,将可能超越过去资讯量的总合,有很多人对于网路的存在已经感到习以为常,但我认为目前才是网路真正崛起、决胜负的时刻,尤其未来五年会是关键,对台湾而言,Open Source就是一个能有效掌握资讯的手段。 (摄影╲欧敏铨;整理╲巫姿惠)


林诚谦小档案

现任: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主任、软体自由协会理事长、太平洋邻里协会执行长、APAN-TW秘书长


学历: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


研究兴趣:计算物理、统计力学、网际网路、数位典藏技术与网格计算


相关文章
科技变迁下低风险的机上盒设计
开放原始码与全球化趋势
自由企业中介软体资源与参考架构
从社群到商业化看台湾Linux市场的策略思维
2006年台湾大型企业自由软体应用现况与趋势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Fortinet资安报告:96%企业??心云端安全 单一云地整合管理平台成解方
» 宜鼎推出 iCAP Air 智慧物联空气品质管理解决方案 透过即时空品数据自主驱动决策
» 达梭系统携手CDR-Life 加速癌症治疗科学创新
» 宜鼎独创MIPI over Type-C解决方案突破技术局限,改写嵌入式相机模组市场样貌
» 鼎新电脑串连生态系夥伴 数智驱动智慧低碳未来制造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E42M1H4STACUKO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