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掌握開放資源 立足亞洲IT維運中心
 

【作者: 巫姿惠】   2004年01月1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3774】

本刊總編輯黃俊義(以下簡稱黃):您投入自由軟體的推廣已久,可否先聊聊您對Open Source以及著作權保護的見解?自由軟體與著作權保護的精神之間是否相抵觸?


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林誠謙博士(以下簡稱林):Open Source是一種很自然的觀念。不論你身在哪個單位、技術怎麼進步,Open跟Share是最有效的。許多問題發生的原因就出在人們錯將「保護」視為金科玉律,卻不知道社會的進步其實是以分享跟合作為基礎。


版權(Copyright)保護的做法在十八世紀末開始有了時間的限制,當時英國通過一項判決,將Copyright規定成有一定年限的權利,在這項判決之前,Copyright是沒有時間限制的,而這項改變也深深影響到日後美國憲法對版權保護的觀念。


Copyright存在的意義是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如果你有好的創見,卻沒分享出來,那社會進步就可能受到阻礙。申請著作權保護就是提供一個管道,讓其他人透過付費的方式來採用你的作品,但受保護的時間是有限的。


以往“Fair Use” - 合理使用權的觀念還能與版權保護達到一個平衡點,最簡單的例子就像在圖書館借閱書籍,除了不能盜版之外,其他的使用都是被允許的。到了二十世紀,卻因為技術成長帶來衝擊,合理使用的觀念已經不具約束力了,也無法與著作權相抗衡。


舉例來說,電子書或以Acrobat輸出的檔案是不能隨意加以列印的,除非取得密碼,為什麼會有這種轉變?問題就出在資訊被電子化了以後,若沒有規範就會被不當使用,而使原有體制失調。因此現在的讀者常會受電子書限制,比如說一個星期之中最多只能列印書中14個頁面,如果讀者想要與朋友分享書本的內容,也將處處受限於密碼的保護。


從社會的觀點來看,保護一本書達四年、甚至七年,就已經夠久了,有些甚至還保護到作者死後50年,這些“利益團體”在不知不覺中其實已侵犯到我們的權益。


再回過頭來談自由軟體,自由軟體的精神是尊重著作權的,GPL授權條款會要求使用者將修改的原始碼公開,這種做法等於是以保護著作權的方式,確保原始碼的再散佈,而且也會要求使用者在散佈原始著作時,將原始著作權聲明附加上去,保障著作人格權,因此我不認為自由軟體與著作權保護相互抵觸。


分享與合作

黃:剛才您提到了分享與合作的觀念,自由軟體的確是以這樣的觀念為主,您能否為我們提出更深一層的解釋,說明一下其中的道理?


林:我認為人類社會進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院合作方式」,牛頓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我像一個小孩,在真理的大海前面撿拾一些小石頭,偶爾看到一、兩個比較圓滑、漂亮的石頭就會感到高興。我所能達到的進展都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讓我能看得更高、看得更遠。」


自工業革命以來,社會上真正重要的進步都是人類合作的成果,儘管出發點不同,但許多前人確實都提出過類似的觀念,例如東方有國父所說的民生主義、互助合作,西方則有Adam Smith提出的「國富論」。西方人談經濟雖然是以「自利」為出發點,但在滿足自身利益之後便轉向社會,目的是讓整體都獲得好處。


同樣地,在學術研究的領域中,我們都是立足在他人的基礎上作發揮,將自己看到的點,循著現有的成果再往上提升、追求進步。有了這層認知之後,把時間拉長、範圍擴大也就不難理解,社會的進步需要仰賴這樣的動力。


Open Source發展的環境與條件

黃:以前曾在演講場合聽您說過,要推動Open Source的概念,首先須有開放性文化(Open Culture),您認為怎麼樣的理想條件才能稱為Open Culture?是東方的學術思想背景較適合?還是西方的?台灣社會和美國社會相較,哪一方比較有能力來引領Open Source的發展?


林:我們可以由幾個例子看出東、西方的差異。首先,從競爭的習慣就可以看出東、西方具有明顯的差別,西方人在與對手競爭時,會將自己所有的優點都說出來,讓消費者自行作比較。但台灣人打擊競爭對手的慣用方式卻是指出對方的缺點,說對手哪裡不好,而非強調自己有哪些優點,其動機是出自保護自己、擔心別人抄襲,但其實是氣量狹小的表現。


對學術表現的報酬也可以看出東、西方的不同。東方人會將學術研究看成直接獲利的工具,寫論文、投稿拿稿費都是直接獲得利益的方式。反之,西方人會將學術研究成果視為對個人價值、地位的肯定,學術上的地位被肯定之後,才有機會獲得職位,即以間接的方式來保障其利益。


此外,在西方文化底下,學術領導人說話算話,包括歐洲、日本都是同樣的模式,但在台灣就不是這樣了,以多元入學方案為例,台灣人已經太習慣接受一元化的標準了,所以出現多元的標準時就很難放心,造成多元入學方案難以推行。


Open Culture的現象應該是某些制度建立所帶來的結果,若是刻意為了營造Open Culture而做一些事,反而很難達到。


黃:我想大部分關心軟體發展的人都思考過「商業化」與「非商業化」的問題,Open Source能否存在一套商業機制(Business Model)?這套機制又將如何產生呢?


林:投入Open Source的開發,很像參加奧林匹克比賽,當你努力做出一個很有份量、powerful的作品,感覺如同成為武林盟主一般。許多軟體玩家都有這樣的抱負,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做出偉大的作品,得到名與利的報償。


若以軟體廠商的角度來看,軟體花在開發的成本通常只佔總成本的一小部份,因為在開發之餘,更要注重創意、產品規劃、技術、後續維護、如何開發新版本等策略,如果將開發出來的軟體轉換為Open Source模式,後續的工作成本就可以節省下來,也就是說,軟體業者的獲利模式不單只有販賣商品一種方式,也可以因為策略而獲利。


我們現在假設RedHat以200元美金為出售license的價格,隨之而來必定會有150元、甚至是70元的商品出現,在立足點平等的情況下,市場競爭的機制會讓價格在高與低之間取得一個平衡。RedHat的價格雖然較高,但他們已經作出信譽來了,反倒不必擔心低價的同業競爭。


社群在台灣

黃:以您擔任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的經驗,相信你與台灣社群界的朋友有許多接觸的機會,可否聊聊您所觀察到的台灣社群發展現況?


林:台灣的社群還算蠻蓬勃的,尤其在最近這幾年,已有相當的成果展現出來,例如軟體的中文化。以成功大學董仲愷所主導的Open Webmail為例,它在沒有任何政府補助的情況下,結合了一些社群的軟體(如唐宗翰發展的多國語言處理系統),目前已擁有二十多個國家的版本,算是台灣少數幾個具有國際知名度的軟體之一。此外,因應台灣政府推動Embedded system,也有部份社群成為商業公司的一份子,實際協助這些公司的產品發展。


社群,並不是只有會寫程式的人,有些人專門負責文件化的工作,有的則藉由爭取政府資源來減少數位資源的落差,或是在中小學校園從事自由軟體的推廣。大體上看來,台灣的社群比起其他國家算是比較熱絡的,但相對於美國等多個國家已提出Open Source白皮書政策,台灣在政策面就顯得比較弱。


由「開放源碼軟體競賽」一年可以頒發幾十個社群獎看來,未來社群應該會繼續活絡下去,但是評斷的標準絕不是社群網站的瀏覽率,而應該以社群的永續經營,以及社群的結構、相關活動為準。據我的觀察,近幾年社群已有無形的領導者出現,且社群成員彼此間的合作是有邏輯的,這種團體式的分享在傳統文化中很少見,不僅更遵守原則,也能確實運作出成果。


台灣展望 惟運亞洲

黃:台灣在IT產業的發展與成就,可說是打下了一片江山,展望未來,您認為台灣在全世界的科技藍圖裡面,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科技的新趨勢又將朝向什麼方向發展?


林:我們先以地理位置來看,若以台灣為圓心,以2000公里為半徑畫一個圓,幾乎可以囊括整個亞洲的精華地區,所以台灣可視為亞太地區的中心。也因為地理位置的因素,新的海纜在台灣都有纜點經過,使得網路的價格更降低,若以區域來作比較,台灣的網路費用未來在全亞洲會是最便宜的。


第二個重要的因素是人才,我們擁有許多資訊人才,整體上比其他國家要好一些,在台灣,大多數人都多少懂一些資訊科技的知識,這就是一個很棒的條件。


台灣其實很適合擔任亞洲的運籌中心,也就是所謂的IT Source Management & Operation Center,為了達成這樣的目標,台灣必須加強國際化的工作,並且培養能掌握技術、具備宏觀觀點的人才,在IT的基礎建設上做好資源管理的工作,我想在2010年之前,台灣非常有機會成為世界的Hub。


台灣的優點是擁有自由化的網路及電信政策,相較之下,中國大陸很難在未來二十、三十年之內成為高科技的重鎮,只可能成為製造業的中心,關鍵就在於他們缺少自由化的網路政策。中國大陸目前在科技領域的加速發展存在著許多危機,原因是這些發展中有太多張力、太多不穩定,太快地加速發展反而易讓系統崩潰。


網路的革命才正要開始

軟體產業目前除了TCP/IP、HTTP之外,其實沒有真正的標準,很快地網格運算(Grid Computing)與Source management將會興起,並與商業應用做結合。這些新的科學組成E-science,所牽涉的資料包含實驗觀察所得、模擬資料、將資料再加值所產生的資料等等。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五年所產生的資料量,將可能超越過去資訊量的總合,有很多人對於網路的存在已經感到習以為常,但我認為目前才是網路真正崛起、決勝負的時刻,尤其未來五年會是關鍵,對台灣而言,Open Source就是一個能有效掌握資訊的手段。(攝影╲歐敏銓;整理╲巫姿惠)


林誠謙小檔案

現任: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主任、軟體自由協會理事長、太平洋鄰里協會執行長、APAN-TW秘書長


學歷: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


研究興趣:計算物理、統計力學、網際網路、數位典藏技術與網格計算


相關文章
科技變遷下低風險的機上盒設計
開放原始碼與全球化趨勢
自由企業中介軟體資源與參考架構
從社群到商業化看台灣Linux市場的策略思維
2006年台灣大型企業自由軟體應用現況與趨勢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數智創新大賽助力產學接軌 鼎新培育未來AI智客
» VicOne深植車用資安DNA再報喜 獲TISAX AL3最高等級認證
» 勤業眾信獻策5方針 解決GenAI創新3大常見風險
» Fortinet整合SASE突破組織分散管理困境 重塑雲端安全的混合未來
» UD Trucks選用VicOne解決方案 利用情境化攻擊情報洞察風險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28.200.16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