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暐精密科技,无疑是台湾工具产业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精密制造领域,它是台湾少数能够跨足IC半导体与超精密光学领域的工具机业者。它的成功当然来自于它优异、扎实的机具性能,但淬链出这种以品质为基石的研发态度,则是它的企业文化,而奠定这个优良文化的人,正是建暐精密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聪林。

图1 : 建??精密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聪林表示,如今建??已从零件代工业者,摇身一变成为提供精密量测与加工的上柜公司,甚至还跨入了一般工具机业者难以进入的半导体领域。(摄影/林鼎皓) |
|
李聪林在民国70年时,一手创立了建暐精密,而38年后,这家公司已从零件代工业者,摇身一变成为提供精密量测与加工的上柜公司,甚至还跨入了一般工具机业者难以进入的半导体领域。目前已能提供IC半导体的特殊耗材、IC封胶模、冲切模及超精密光学、光碟片模组、二、三次元精密量测仪器与治具研磨机等。
SmartAuto副总编辑篮贯铭问(以下简称SmartAuto): 建暐精密以零件加工起家,但后来跨入了非常先进的半导体设备零件与精密量测仪器的供应,请问是什么样的用心和思考,让建暐可以脱颖而出?
李聪林答:建暐是以代工起家,当时在南部两大出口区-「前镇」与「楠梓」,的驱动下,带动南部精密加工蓬勃发展。当时的前镇加工区进驻了高雄电子、飞利浦电子、日立电子、万宝至马达等业者,皆属于IC封装、电子电容和精密小马达的厂商,基于生产设备的因素,衍生了许多对模具和精密零组件的需求。基本上,只需勇于投资设备,订单源源不绝,可称为荣景时代。
在拥有稳定基础下,适逢受托制造简略量测设备的机缘,才兴起量测仪器研发的念头,就此踏入此领域。在当时,许多人并不看好,但我凭着一股往前冲的傻劲,从早期投影机、刀具量测机、二次元影像量测到三次元量,又掌握当时荣景契机,带动了台湾仪器市场的起步。
SmartAuto问:愿意在研发端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与资本支出,在台湾的工具机产业是相对少见的,请问您的著眼点是什么?
李聪林答:我是白手起家创业,缺乏资金实力,但设立工厂需庞大资金,当时便把所有利润借贷,设备与厂房贷款等,全都投入到公司,每日不眠不休,经历了一段相当辛苦的时光。

图2 : 建??精密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聪林表示,建??是个技术导向的公司,只能仰赖掌握市场动向来思考前景。(摄影/林鼎皓) |
|
我向来习惯用脑力来解决问题,更盼望着有朝一日也能拥有自己的产品,因此,对于买不起的设备与仪器,便会考虑仿制来使用,即使精度会较差。当时就有了代工和研发产品应并行来达到相辅相成之效的想法,因为拥有自有产品后,就能自由发挥。但这些都需仰赖庞大的资金与研发能力,因此也只能透过逐步转型的方式来慢慢达成。能有今天的产品线,除了兴趣所至之外,也是靠着我的毅力与坚持。
建暐是个技术导向的公司,只能仰赖掌握市场动向来思考前景。有了仪器产品为基础,进而发展座标磨床、龙门加工中心、立式磨床,现在为了RV减速机,也开发自主内外齿研磨机、自动化和机械手臂等,已耗费不少资本支出,目标就是协助公司寻找好的发展前景。
SmartAuto问:从产业的趋势来看,工业4.0其实是刺激了台湾工具机产业的转型,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就是所谓的「智慧机械」,您怎么看待智慧机械的发展,又有什么因应策略?
李聪林答:工业4.0的发展,虽对台湾机械设备业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带来希望和机遇。原因是台湾多为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较弱,厂房设备能量不足,不若电子业人力财力充沛,因此要普及工业4.0的发展,需较长时间。步步为营,花钱又怕受伤害,就是台湾中小企业目前的处境。
以建暐为例,目前只能执行以设备自动化增加效率,弥补人力不足的部分,要全面导入网路智慧控管,尚需时间。
SmartAuto问:现在的精密加工已开始进入「超精密」加工的阶段,而面对这样的精准度挑战,制造业者和工具机业者要如何因应?
李聪林答:以目前建暐的设备和精密加工程度,仅能算是μ级,尚无法称为「超精密」,「奈米级」才称得上超精密。
此外,以建暐目前的条件,还无法进行超精密等级的厂房和仪器配置,从我个人角度而言,目前「超精密」加工可以切入的领域不多,市场需求也只有特定领域,但却需投入不小的研发人力,是个花钱但仍看不到未来利润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