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於一般消费大众而言,无线充电技术先前给人的感觉是「雷声大雨点小,总是时常听闻,却又遍寻不着踪迹」;不过随着苹果(Apple)的iPhone 8、iPhone 8 Plus及iPhone X问世,事情可能就不是这麽一回事。

图一 : WPC主席Menno Treffers表示,无线充电在技术面上并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多一点导入时间。 |
|
因为上述三者皆导入无线充电联盟(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WPC)的Qi标准;手机大厂的加入,无疑对於WPC而言是一大发展助力。再加上目前市面上有许多安卓(Android)旗舰手机也已导入该项技术,因此未来的充电器也可不再「分你我」。
雷声大雨点小? WPC:Qi导入速度呈倍数成长
不过,回到一开始所提到的,过往无线充电技术发展是否太过缓慢呢?WPC主席Menno Treffers表示,事实上相较於Wi-Fi、蓝牙(Blutooth),以及全球行动通讯系统(GSM)等标准,WPC所订定的Qi标准,发展可说是相当快速。
图2中可清楚地看见,过往当年这些技术,从标准发布一路走到受市场多元的应用时,也都花了很多年的时间。Treffers笑着解释,当然对於消费者心态而言,若是今年听到这项技术发表,就希??明年会有很多相关产品可供选择。
事实上,就图2所显示的,将无线充电技术标准的普及时间与其他标准加以相比,会发现Qi受到采用的比率相当合??预期。
「所以在技术面上并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多一点导入时间。」Treffers表示,此一数据是由市调机构IHS所发布。资料中显示,2017年已有二亿支手机搭载Qi无线充电功能;而大约到了2020年,支援此一功能的行动装置将会大幅攀升至十亿部。
Treffers举例,若以「达成一亿部支援装置」为的一个里程碑,那麽Wi-Fi技术在规格完成之後,也耗费了七年多的时间才达到此一目标;蓝牙的发展较为迅速,大约历经四、五年左右达标。图中的发展曲线显示,Qi的发展与蓝牙相似。
短距离充电不方便? 中长距离安全性疑虑高
使用者除了关心无线充电技术导入的速度外,也在思考的是短距离与中长距离的无线充电「究竟何者最符合消费者使用?」许多用户对於未来科技都有诸多美好想像,例如如果可以在天花板上安装一个充电器,而後就可供给所有装置电力。
「这是非常完美的情况。」Treffers解释,早已有厂商发展出中长距离的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但是WPC较为推崇短距离的无线充电方式,这是基於安全性的考量;中长距离的无线充电将产生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问题。
此一技术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早在1975年时,即作出了相关实验;该实验於人迹罕至的沙漠中,以1.5公里的距离,传输了30??(kW)的电力,且传输效率高达82%。
此一时验证明,中长距离的电力传输是可行的;Treffers说明,但是当所产生的强力的电磁波,对於人体有相当大的危害,没有被机器接收的电力将会散射到空气当中,在强大电磁波的冲击下,极有可能会影响到环境中的人与生物。所以技术本身是可行的,但仍有很大的安全性疑虑。
不过消费者对於短距离的无线充电有所怨??,原因莫过於装置在充电时需准确的对准线圈,否则将无法顺利充电。
对此,Treffers也解释,最大的原因在於充电设备制造商所提供的线圈数量是否足够,装置中可搭载单圈或是多圈的线圈组合,这就会回归到成本与可用性的考量,而非标准本身有所窒碍。
也就是说消费者若是购买比较便宜,或是入门款的无线充电盘,极有可能是单线圈的配置,如此的情况装置便须对准线圈才有办法进行充电;但如果是车内的无线充电器,大多都会采用线圈阵列(Coil Array)的配置,因为许多驾驶在驾车时,手机只能随意摆放,无法精准与单一线圈贴合,因此车内用的无线充电装置大多是多线圈的组合,以确保驾驶的手机可以确实充电。
图说━
图1:WPC主席Menno Treffers表示,无线充电在技术面上并没有任何问题,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多一点导入时间。
图2:技术标准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