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IC测试业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 陳梧桐】2001年10月05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5044】

半导体的景气循环难测!

历经1996年以来长时间的低迷,好不容易在1999年IC产业景气出现复苏,系统厂商也预期将有一波较长的荣景而加紧备料,的确2000年在各方的看好下,出现难得的高成长;但.com公司的泡沫化与行动电话出货量的大不如预期,已在2000年第四季起种下景气反转的因子。 2001年第二季国内晶圆代工大厂产能利用率下滑至五成左右,才让人惊觉零件库存的严重性,也引爆了半导体景气2001年的重挫。


抢手货变烫手山芋

台湾IC产业的成长率一向高于全球至少10%以上,在全球景气低迷时我们还能够维持正成长,但随着国内大举投资资金于产能的扩充之下,看来台湾与全球半导体景气的脉动更为靠近了,厂商也更受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影响。这让我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产业的茁壮;忧的是是否因为过度的投资而导致产能利用率的偏低与营运的表现因而不佳。


专业分工是我国IC产业的一大特色,测试业属于IC生产的后段产业,在上游设计业与制造业的提携之下一向有不错的表现。但在2001年的景气大幅滑落下,将会是受伤较重的一员,值得关切。


本文虽主要包括我国IC测试业2000年的回顾与2001年产值的预估,但透过对产业上下游之间脉动与测试业特性的深入分析,让您更能洞悉IC测试业的发展趋势。


《图一 2000年我国测试业客户区域分布》
《图一 2000年我国测试业客户区域分布》

回顾2000年

营运表现出色

2000年可说是我国测试业成长率创新高的一年,在国内设计业(成长55.3%)、制造业(成长76.9%)与晶圆代工(成长110.8%)的亮丽表现下,以及第四季DRAM测试机台不足所引发的价格调涨,使2000年测试业的营收比1999年大幅成长77.3%达到238亿台币,高于1999年41.2%的成长率。


在上游产品生产数量增加以及驱动IC、RF IC、DDR DRAM与混合讯号IC等的新增需求,2000年我国测试业资本支出占总产值的比重虽不如1999年高达117.4%,但仍有87.5%高水准。 2000年IC测试业占我国整体IC产业的比重,也由1999年的4.3%提升为2000年的4.6%。厂商家数由1999年的33家成长至37家,员工人数也由7,389人提高为12,800人。


绩效普遍提升

2000年国内测试业务大幅成长,但资本支出却比1999年为低的情况下,使得资本周转率得以由1999年的0.6次大举提高为1.0次;资本报酬率(税后净利/资本额)也由1999年的10.7%提高为2000年的12.3%。


2000年我国测试业平均毛利率、营业利益率与净利率也都比1999年为高,分别为28.3%、21.8%与17.5%。


在生产力方面,2000年营收虽大幅提升,但人数也激增的情况下,每位员工平均年产值仅较1999年微幅成长6万台币,为256万台币;但在厂商竞相投入逻辑测试下逻辑测试机台数量大增,使得测试机平均产值只有1,124万台币,较1999年的1,682万台币大幅滑落。


《图二 2000年我国测试业客户型态》
《图二 2000年我国测试业客户型态》

前五大厂集中度提高

2000年我国前五大测试公司集中度由1999年的57.4%再向上攀升为62.1%,主要原因2000年下半年半导体景气逐渐转差,接单集中在一线大厂所致。


排名前五大厂商分别为福雷、南茂、联测、京元与矽品,其中前三大名次与1999年相同。位居第一的是以逻辑测试为主的福雷;稳居第二的是承接母公司记忆体IC订单为主的南茂;排名第三位的仍是记忆体IC测试为主的联测;从事预烧、逻辑与记忆体测试的京元电子由1999年的第五名跃升为2000年的第四名;转型为专业逻辑测试厂的矽丰于2000年12月30日被矽品合并成为矽品新竹分公司,排名第五名。



《图三 2000年国产IC产品组合分布》
《图三 2000年国产IC产品组合分布》

客户主要来自国内与北美地区

2000年国内客户所占比重为60.4%比1999年的59.0%略为提高,主要是国内晶片组与DRAM生产数量大增所致。北美地区为全球最大的Fabless公司集中地,来台从事从晶圆代工、封装与测试一元化的生产,加上其IDM扩大释放订单,2000年北美地区不仅占我国晶圆代工营收56%的最高比例,对我国封装的贡献度也达43.3%,占测试的比重亦高达30.7%并为海外地区的最高比例。我国IC测试客户来自国内与北美两地区的比例合计高达91.1%。日本在台测试的产品以记忆体为主以及部分的LCD驱动IC所占比重仅6.1%,高于欧洲的2.5 % (图一)。


IC制造业比重高

2000年IC制造业仍是我国测试业最大的客户群所在,所占比重为49.9%,高于IC设计业的43.8%与系统厂商的6.3%;不过IC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已逐渐减小中,1999年其比重为55.0%,1998年为56.6%。测试业来自制造业49.9%的订单中有31.2%为国内制造业的贡献,高于国外IDM公司的18.7%。虽然2000年国外IDM公司所占比重比1999年的21.8%略为下降,然而主要原因应该说是国内、外设计业的表现更为优异所致。


IC设计公司是我国测试业第二大客群,1999年其比重为39.9%, 2000年提升为43.8%;其中国外设计公司的贡献较大,占有率为23.8%。 2000年国内IC设计业的晶圆测试有64.7%委外,成品测试委外更由1999年的57.6%提高为2000年的73.1%,使得国内IC设计公司所占比重也由1999年的15.8%跃升为20.0%。另外,EDA工具功能的增强与IP取得较为容易的情况下,系统公司所开发IC委外测试所占的比例也略有提升,由1999年的5.1%提高为2000年的6.3% (图二)


测试产品以DRAM为大宗

由2000年我国国产IC产品组合分布可知,我国制造业自有产品的比例为59.9%,高于设计业的40.1%;而制造业所生产IC以记忆体为大宗比例将近9成,由于记忆体容量随制程进步与价格起伏大有加快世代交替趋势,且测试业系以测试时间计费,记忆体容量的增大对测试业者有利。 (图三)


我国设计业的产品线分布则集中于属于逻辑测试的微元件与逻辑元件亦占有7成多的比例,制程进步促进晶片功能的提高,所需测试时间较久亦成为趋势。由于国内IC测试营收中6成的比重来自国内IC产品的测试需求,国产IC产品组合的分布自然影响到国内测试产品线的分布。


DRAM属于大宗商品,生产过剩导致价格崩跌而压缩测试业者的利润。逻辑产品因为多样化的关系,价格相对DRAM来得稳定,虽然单颗晶片测试时间通常较短,但测试价格相对稳定的状况,以及台积电与联电全球两大晶圆代工厂2000年占全球76.6%的高占有率,主要从事8成以上的产品为逻辑产品,则是国内IC测试业者积极扩增逻辑测试业务的主因。


我国晶圆代工应用领域分布,因应通讯产品的蓬勃发展,2000年通讯应用比重大幅提升10%由1999年的25%,上升为35%,相形之下资讯应用则由1999年的54%下滑为2000年的34 %,也会对测试的业务分布造成影响。


在IC测试型态分布方面,2000年仍以记忆体IC为大宗,比重为52.2%,但在DRAM价格滑落的因素下,比 1999年的55.7%稍微下滑。资讯产业需求不振,也造成逻辑测试出现下滑的局面,由1999年的31.4%下滑为2000年的29.8%。在网路与行动通讯需求带动下,混合讯号、类比、RF IC等测试则呈现成长的情况,其比重分别由1999年的10.4%、0.6%与0%,成长为2000年的12.0%、1.4 %与1.3%(图四)。


分析2000年我国所测试的记忆体IC中, DRAM仍占大宗、达84.0%的高比例,比1999年的78.2%成长很多,与64M 以上高容量的比例大幅提升有关。另外,行动电话所使用的低电压低速SRAM测试比重亦略有增加。而非挥发性记忆体(NV Memory)测试比重则呈现下滑局面,其中Flash虽然2000年国内的产值较1999年将近一倍的成长,但在DRAM测试高成长的影响下,比重反而呈现下滑趋势(表一)



《图四 2000年我国测试业产品型态》
《图四 2000年我国测试业产品型态》

逻辑测试机台成长可观

对测试业而言,测试设备是主要的生财器具。在IC频率日高、功能日趋复杂趋势下,测试机台的价格愈来愈贵;IC产品生命周期短,再加上DDR与Rambus DRAM需使用不同的测试机台;对测试业者而言,持续不断地资金投入是一大负担,但却是维持竞争力所必需。


2000年我国测试业的资本支出占营业额比重是87.5%的高比例,其中8.2%用在厂房及厂务支出上,91.8%使用在购买机器设备。测试业测试机台总数达2230台,相较1999年成倍数成长;其中逻辑测试机的成长最可观,比重则由1999年的34.3%成长为2000年40.5%,Linear测试机比重由1999年的1.8%成长为4.4%,RF需求提升其测试机比重也由0.2%成长为0.7%。相形之下,呈现下滑局面的有记忆体测试机与Mixed-Signal测试机,其比重分别由1999年的49.5%下降为41.3%,以及1999年的14.1%下降为11.2 %。


有志一同造成供过于求?

2000年全球IC产业景气佳,在国内、外前段设计、制造业者的大举委外下,测试业亦出现难得的荣景。就测试产品而言,记忆体比重最大,其中DRAM又占84%的高比例。 IC测试6成来自国内厂商的订单,自有产品生产国内制造业又占6成,IC测试业客户来源制造业大于设计业也就不足为奇了。


制造业甚至服务业一般都有大者恒大的规模经济特性,因此IC测试业属于制造服务业,前五大厂集中度高也是合理的事。 DRAM价格受景气循环的影响大,其测试价格也不稳定,因此,以往只从事DRAM测试的厂商纷纷扩增逻辑测试的业务,加上晶圆代工厂以生产逻辑为主且大幅扩厂,使得逻辑测试机台的数量激增,而令人担心的是有志一同的结果是否造成供给大于需求?


表一 2000年我国DRAM测试分类

DRAM

SRAM

NV Memory

 

4M 以下

4M

16M

64M

128M

其他

低速

高速

ROM

Flash

其他

1999

1.7

8.4

9.1

47.1

9.1

2.8

1.9

3.0

2.7

10.8

3.4

2000

1.0

5.3

10.1

55.4

10.3

1.9

2.6

2.5

1.7

6.4

2.8


展望2001年

由于美国经济成长趋缓、PC市场疲弱、手机出货量不如预期,导致全球半导体景气自2000年第三季急速反转。 2000年美国经济成长率为5%,WEFA预估2001年下滑为2.0%,IMF的预估值更低只有1.5%;资讯产品是半导体最大的应用市场,2000年其比重为37.0%,资讯产品又以PC为大宗。


2000年全球PC出货量的成长率15.5%,但2001年6月IDC预估2001年PC仅有5.6%之成长率;加上2000年手机出货量不如预期,零件的库存至今尚未完全去化;在经济疲软,以及半导体两大成长驱动力道PC与行动通讯景气不佳下,2001年半导体市场的低迷是可预期的。


WSTS在2001年5月的预测指出,经过2000年半导体景气高峰后,200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将出现衰退,成长率为-13.5%;DRAM市场,在PC需求不振与DRAM价格滑落下,更将出现-36.0%的大幅衰退。 2001年全球半导体市场的大幅衰退恐怕已经无法避免,而国内的IC产业亦无法置身事外。


我国IC设计业者在这一波半导体景气低迷、裁员、关厂声中,有晶片组与消费性品的支撑算是受影响较小的族群,预估2001年仍有20.7%的正成长。 IC制造业在半导体市场急速的反转下,IDM大幅的自代工业者手中抽单,使得国内代工业者在2001年第一季之产能利用率下滑至70%左右,第二季更跌落至50%甚至更低。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虽然代工业者先进制程(小于0.25um)之晶圆产出比重增加,可提高晶圆之售价,但在订单大幅衰退、产能利用率偏低、供过于求销价的影响下,预估2001年我国IC制造业代工产值将首次出现13.8%的负成长,产值则衰退至2,558亿台币。同时DRAM价格大幅滑落与DRAM库存高于单月营收下,DRAM产值预估较2000年大幅下滑,成长率为-33.9%。在面临代工及记忆体两大业务皆有不同程度的衰退之下,预估2001年我国IC制造业的产值为3,750亿台币,较2000年将有-20.0%的衰退。


国内封装测试业在上游景气不佳下,面临的困境正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测试来自国内的订单约占六成;2001年国内自有IC产品的产值预估为2,582亿台币,较2000年衰退10%,是国内测试产值下滑主要原因之一。再加上国外厂商在台从事晶圆代工订单的下滑,连带冲击后段业者的接单状况。 DRAM价格崩盘,精简测试亦成为降低成本的必要手段之一,这对测试业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根据问卷资料统计,2001年上半年,测试业产值估计为121亿台币,衰退了14.2%。展望下半年,由于上游景气仍无明显复苏迹象,预估2001年我国测试业产值为277亿台币,比2000年衰退15.5%,这事我国IC测试业有史以来的首次负成长。


(本文作者目前任职于工研院经资中心)


相关文章
智慧充电桩百花齐放
充电站布局多元商业模式
以爆管和接触器驱动器提高HEV/EV电池断开系统安全性
CNC数控系统迎合永续应用
数位分身打造精准数控 欧日系CNC厂迈向永续应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SIG:2028年蓝牙装置年度总出货量将达到75亿台
» 罗姆旗下SiCrystal与意法半导体扩大SiC晶圆供货协议
» 美光针对用户端和资料中心等市场 推出232层QLC NAND
» 摩尔斯微电子在台湾设立新办公室 为进军亚太写下新里程碑
» 爱德万测试与东丽签订Micro LED显示屏制造战略夥伴关系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U3AX45KSTACUKD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