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解析中國大陸液晶電視市場規模與發展速度
平面顯示器系列報導

【作者: 賽迪顧問】   2003年11月05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5218】

液晶電視(LCD TV)是採用液晶螢幕做顯示器的電視機。液晶電視的螢幕是一種高解析度之彩色液晶顯示器,機內採用微型螢光燈(背光板)作為光源。與常規的CRT彩色電視相比,液晶電視具有體積小、薄而輕、無射?危害、驅動電壓低、功耗小等特點。


TFT-LCD的大型液晶顯示器在電腦上應用較多,液晶顯示器在PC和筆記型電腦顯示器的比重目前為30%,但是,由於電視播放對液晶顯示器的清晰度、亮度、響應速度以及視角等要求更高,而且大螢幕液晶的製造成本比較高,液晶顯示被用於電視,即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還比較小。據統計,2001年全球10英吋以上液晶電視的市場銷售量為82萬台,不足全球彩色電視年銷售量的1%,其銷售額為17.8億美元。


目前,全球液晶電視市場處於起步階段,以日本Sharp、韓國Samsung和LG等?代表的液晶顯示器生產企業,紛紛將液晶電視作為未來液晶最大的應用市場,加大了液晶螢幕在電視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生產力度。2002年下半年,液晶電視技術又有新的突破性進展。可製作的液晶電視的螢幕尺寸已經從30英吋擴大到46英吋,液晶電視的應用領域相對擴大,這使得液晶電視有可能在未來與PDP以及背投等彩電爭奪更加廣闊的大螢幕尺寸家用電視市場空間。2002年第三、四季度,Sharp等液晶電視生產廠商紛紛擴產,Samsung的第五代TFT-LCD生產線也開始量產,全球液晶電視市場也以97.6%的增長速度迅速擴張到162萬台、銷售額達到30億美元。2002下半年液晶電視機技術的進步,不但提升了2002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市場規模,同時也使液晶電視展現更加遠大的前景。(圖一)所示的是2000至2002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量和銷售額。



《圖一 2000~2002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量和銷售額》
《圖一 2000~2002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量和銷售額》資料來源:資料來源:CCID;2003/02

發展速度

2001年是全球液晶電視市場啟動的一年,與2000年相比市場規模的增長率幾近三倍。2002年初,以Sharp為代表的液晶電視生產廠商已經具備了13英吋、15英吋以及20英吋等各種尺寸更為完備的產品線,其中價格最便宜的13英吋液晶電視的推薦零售價約為8萬8000日圓,大大低於2000年10萬日圓的水平。這些產品的推出提高了大眾對液晶電視機的認知度,帶動液晶電視的普及。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量發展速度預測如(圖二)。



《圖二 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量及其發展速度預測》
《圖二 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量及其發展速度預測》資料來源:資料來源:CCID;2003/02

@由圖二可見,2003年液晶電視機的市場銷量增長最為顯著,成長率將達到114.8%,而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銷量的年複合成長率也將達到56.1%,呈現較高的增長幅度。其原因主要有:


  • (1)以日本為中心的液晶電視市場2002年開始出現地區擴散化趨勢,歐洲、亞洲其他地區的液晶電視市場銷量正在增加。調查數據顯示,日本在液晶電視市場中所占的比重已經從80%下降到55.5%左右,液晶電視已經開始逐步擺脫單一地區銷售的不利影響,開始向全球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滲透。


  • (2)技術的進步不僅使液晶電視面板的尺寸得到進一步擴大,而且還提升了其發光效率並降低了?品成本,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將成為液晶電視市場規模高速擴大的根本保證。


  • (3)由於液晶電視的清晰度足夠高,適合未來數字高清晰度電視的顯示要求,因此,全球高清晰度數字電視的興起將為液晶電視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當然,還有一些因素在制約著液晶電視市場的迅速膨脹,這些不利因素包括:


(1)大螢幕液晶電視機價格下降的速度限制。雖然液晶電視螢幕尺寸能夠達到46英寸,但是價格仍舊較高,而且成本下降尚需時日。以42英寸大螢幕液晶電視價格?例,目前其平均售價在8000美元,而降到2500美元尚需至少三年時間。


(2)3C的融合將使個人電腦的液晶監視器中配備電視調諧器增多,這將有可能侵蝕液晶電視的部分市場。


另外,液晶電視市場的增長還有賴於液晶電視的視角、響應速度以及技術標準化方面一些問題的解決情況。


賽迪顧問預測,由於受到成本下降的影響,2003~2007年液晶電視的市場銷售額年均複合增長速度將大約在30.8%,低於銷量56.1%的年複合增速。預計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額將達到114.9億美元。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額及其發展速度預測如(圖三)。



《圖三 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額及其發展速度預測》
《圖三 2003~2007年全球液晶電視市場銷售額及其發展速度預測》資料來源:資料來源:CCID;2003/02

液晶電視主要技術狀況

1968年美國RCA公佈了世界第一個液晶顯示器專利,在以後長達30年的時間裏,液晶顯示技術獲得飛速發展,經歷了扭曲向列(TN-LCD)、超扭曲向列(STN-LCD)和薄膜晶體管向列(TFT-LCD)三個重要發展階段。利用微電子技術,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計算機技術與其他複雜技術相結合的TFT-LCD,主要應用在筆記型電腦、工業監視器、PDA、車載導航系統、攝像機監視器、攝像機取景器、數字照相機、投影顯示器、遊戲機、尋呼機、移動電話機以及車載電視等領域。在平板顯示器家族中,液晶顯示器技術成熟,成為最有望取代CRT的技術之一。


2002年液晶電視技術有突破性進展

由於受到技術和成本限制,液晶電視技術曾經被普遍認為將主要在30英寸以下領域挑戰傳統顯像管電視。然而,2002年液晶電視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現在各大公司液晶顯示屏技術都有很大程度的改進和發展,亮度、對比度、視角、響應速度都得到了改善。而且,液晶電視螢幕的尺寸已經可以達到46英吋,開始對30、乃至40英吋以上大螢幕尺寸市場發起進攻。目前,新型大螢幕液晶電視的技術特點為:


  • ˙液晶電視色彩豐富,高達1670萬色彩;


  • ˙液晶電視的分辯率高,支援HDTV信號;


  • ˙液晶電視功耗很低;


  • ˙液晶電視使用壽命為4萬小時以上;


  • ˙新開發的液晶電視具有高亮度、對比度;


  • ˙這些新的技術特點將使液晶電視在未來市場的競爭力得到大大增強。



降低製造成本是目前液晶技術主攻方向

大螢幕液晶電視市場擴張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價格水準。目前,即使是15英吋的液晶顯示器價格也高達8萬日圓左右,因此大螢幕液晶顯示器還很難進入一般家庭用戶。目前,日本和韓國各大液晶生產公司正在大規模投資第五代、第六代TFT-LCD的製造技術,液晶電視可望向大螢幕和低價格目標同時躍進。


結語

目前,高昂的價格是阻礙液晶電視走進平民百姓生活的最主要因素。由於液晶螢幕造價占到總成本的60%,而制約液晶面板價格的瓶頸問題是其良率過低,使得成本價居高不下。中國液晶顯示終端要取得更大的發展,關鍵取決於中國原材料的生?與價格的下調,即顯示面板優良率進一步提高,實現規模效益,降低成本價格。生產廠家只有不斷提高水準、擴大生產能力,才能夠促進液晶顯示終端價格的不斷下降。


(本文由賽迪顧問提供)


賽迪顧問簡介

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China Center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的簡稱。隸屬於中國國務院信息產業部。賽迪顧問有限公司(CCID Consulting Co., Ltd.)即是CCID的直屬子公司之一,是中國第一家專注於IT產業的諮詢顧問機構,成立於西元1986年,總部位於北京,擁有300多位中國ICT產業諮詢顧問領域裡最頂尖的學者、專家,業務觸角遍及於全中國大陸的各級城市。


賽迪顧問針對中國IT產業的消費性電子、PC與通路、通訊與網路等等市場定期提出年度研究報告、季報告;更於每月及每半個月針對當月市場之趨勢、發展與最新動態提出月報及半月報告。該機構旗下設有企業策略、數據中心、PC產品與通路研究、通信與網際網路研究、行業與企業資訊研究、IT投資研究、消費性電子研究與企業管理諮詢等八大部門,以及IT產業、IT投資、電子商務、企業資訊化、電信政策法規、網際網路、衛星與光通訊、數據通信、行動通信、IT通路與服務、軟體及應用、週邊設備、主機與零組件等14所研究所,針對各個不同市場進行深入的研究。


相關文章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智慧製造移轉錯誤配置 OT與IT整合資安防線
創新光科技提升汽車外飾燈照明度
以模擬工具提高氫生產燃料電池使用率
眺望2025智慧機械發展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TIE未來科技館閉幕 揭曉兩項競賽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登場量子論壇 揭幕TIE未來科技館匯聚國內外前瞻科技
» 國科會主辦量子科技國際研討會 鏈結國際產學研能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45.47.19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