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館以「互動」創造「心動」 |
把技術變成價值
【作者: 劉佳惠】 2012年04月26日 星期四
|
|
瀏覽人次:【6243】
花博期間,夢想館一票難求,其風迷程度,相信大家都曉得。時至今日,夢想館人潮依舊絡繹不絕,根據花博公園統計,自去年8月1日夢想館重新開幕至今年1月底止,總計吸引將近25萬人次前往參觀,足見這一場科技藝術的盛會,不只是一個風潮,而是,一個能夠不斷創造經濟產值的一座展館。
究竟,這座費時2年半、耗資2.8億元打造的夢想館有什麼樣的魔力?裡頭的技術能擁有長久吸引力的關鍵又是什麼?
感動故事的串連
一位高齡90歲的老伯伯,佇立在夢想館的許願機前,他挪著身子,小心翼翼地按下了「健康」,怔怔地望著在手中投影的夢想之花,向工作人員說:「我是來替老伴許願的。」
一路上,老伯伯透過RFID智慧手環不斷地吸收夢想館中的靈魂角色「芽比」的能量,聽著紙喇叭放出布農族小朋友的歌聲,到二廳變身昆蟲穿梭在花瓣中,參與授粉過程,最後站在360度環形劇場中,對著投影牆上大口呼吸,小樹就慢慢成長;再將手掌貼於投影牆,透過脈搏的跳動,讓蝴蝶破蛹而出。
直到最後,老伯伯完成了這趟許願之旅。「老伯伯相信來夢想館真的可以實現夢想,當下,我看到了老伯伯的笑容,那一刻,我感受到的科技,真的好溫暖!」台北市夢想館專案經理潘沼靜回憶著說。
這是夢想館工作團隊最感動的一刻,也是夢想館的力量。
夢想館希望藉由科技說出人與自然共生的故事,讓技術扮演「說故事的媒介」。工研院把持著「全球首次創新應用」、「觀眾能接觸、並有強烈感覺」、「具有想像力」的原則,挑選了五大技術「廣視域裸眼3D顯示器」、「智慧型液晶電控玻璃」、「可撓式超薄揚聲器」、「超寬頻UWB非接觸生理訊號感測」、「超高頻無線射頻辨識(RFID)」。
圖一 : 青鳥新媒體藝術透過感應互動和繪製動畫,結合工研院技術,讓視窗彼此能跨景呈現台灣花卉之美。 |
|
裸眼3D顯示器 打造12扇生態窗
走進一廳,老伯伯會看到一株株3D四季花朵栩栩如生的生長,虛實影像交錯,向花朵打招呼,體驗到台灣物種的多樣。
這些花朵,生長在工研院電光所技術團隊打造的「65吋直立式多視域裸眼3D顯示器」中。工研院打破主流顯示器橫向規格,克服萬難採用直立式設計,讓台灣特有花卉能夠一路向「上」生長。
「裸眼,簡單來說就是幫螢幕戴眼鏡,是個大工程。」工研院創意中心副總監林倉亙指出,這些3D顯示器都是尚未步入量產的原型產品,為了達到花卉「立體」、「真實」呈現的效果,採用屏柵式光罩技術(barrier)重新計算、設計;並以超廣視域(Super Multi-View)技術,讓植物的3D效果觀看角度達到9個,滿足夢想館川流不息的人潮。
互動部份,則以紅外線偵測觀眾手勢,觀眾揮手觸動訊號,將魔法能量傳到花卉中,就會有百花盛開的結果。
會呼吸的玻璃 透出生命的意義
走進二廳《花瓣迷宮》,觀眾會幻化成一隻昆蟲,穿梭在由18片寬1公尺長3公尺的電控液晶玻璃組成的花瓣,透過互動,身上將會沾染虛擬花粉,觀賞自然展演的變化。
「這一大片玻璃就好像是會呼吸的花體。」為了達到花瓣迷宮的神秘感,工研院與天工開物創意總監黃心健技術團隊花了很多功夫調整,從製程、膠合材料、貼膜、懸吊以及軟體都費了不少心力。
電控液晶玻璃配合藝術家花瓣的設計,必須燒製成彎曲的弧面。然而,以往製成的電控液晶玻璃,在彎曲狀態時有漏光的侷限。工研院決定接受挑戰,在兩片強化玻璃中間加上奈米級液晶,並在邊框加上透明導電膜,透過電流開關,改變晶體排列的方式,設計透光度,才得以達成藝術家花瓣曲線的想像。
圖二 : 隨著觀眾的行徑,觀眾的身型人影會逐漸變為蜜蜂、鍬形蟲、天牛等昆蟲的身影。 |
|
工研院紙喇叭 大玩「聽覺」
夢想的聲音,你覺得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夢想館,我們想要去玩聽覺這件事!」在夢想館入口與旅程終點,從葉面形狀到超大尺寸的紙喇叭,讓參觀者聽見感動的聲音。林倉亙解釋,工研院「可撓式超薄軟性揚聲器」技術曾獲得2009年華爾街日報科技創新獎,厚度小於0.1公分,輕薄不占空間,音場效果尤其適合大自然的蟲鳴鳥叫。因此,被選為夢想館技術。
「可撓式超薄軟性揚聲器」以紙與金屬電極為材質,運用印刷方式來生產。其發聲效果一點都不輸傳統喇叭外,更具有環保節能特點,耗電量僅為傳統喇叭的10%。
「這樣的產品,跟消費者沒有距離,話題性很高。」林倉亙說,這樣的技術未來可應用於3C產品、交通產品;或發展為隨手貼的留聲Memo卡等,也可以跟室內裝潢結合,成為壁紙。
圖四 : 大廳懸掛的巨型機械花朵,由藝術家游文富發想,並與工研院機械所合作。 |
|
|
RFID手環 創造認同感
工研院所開發的微小化超高頻RFID讀取器模組,埋入展場各個角落,紀錄參觀者的活動,並將之幻化成獨一無二的一朵夢想之花。為了讓參觀者擁有專屬的花朵,技術團隊向台大植物系教授請益,從花色、有無花萼、花瓣大小等植物特性去拆解數位程式參數,並交由動畫公司製作。
RFID透過發出與接收電磁波進行驅動,感應距離可達1.5至2公尺,可同時感應多位參觀者,因此可與展示環境高度整合而不被察覺。
「一開始希望透過RFID不知不覺地紀錄觀眾,但考量到強調『有感』的原則,讓觀眾可以伸手接受『芽比』能量的互動。」林倉亙指出,透過RFID,觀眾與手環有了連結,也能擁有自己的專屬夢想之花,產生了認同,有了獨一無二的體驗。
RFID技術在此成為通往夢想的鑰匙。
UWB森呼吸 啟動植物生命力
夢想館三廳《森呼吸》強調「人」與「自然」互相感應的概念,觀眾能在360度環形劇場感受一日如夢、如幻的城市與自然之旅。工研院在此選擇「UWB超寬頻非接觸監測技術」(以下簡稱UWB)作為呼應,也是UWB首次運用於互動劇場感應機制中。
與常見感測器光學原理不同,UWB依據電磁波原理,以天線將短暫脈衝傳送至人體,再由天線接收在體表或心臟血管反射,遠端偵測觀眾呼吸、心跳生理反應,其具有穿透力,即使安裝在環形劇場投影牆後方,也不會影響偵測。
「呼吸這件事很有趣,可以將『人的氣息』與『植物生命力』連結。」林倉亙說明,當初是團隊想到了宮崎駿《龍貓》中主角跟著龍貓呼吸的橋段,種子破土而出成大樹參天的畫面,希望能透過類似的概念,設計一個很棒的直覺比擬與互動,讓參觀者能夠學著傾聽大自然,得到最真切的共鳴。
因此,環形劇場的型態強調觀眾被大自然包覆,透過投影牆作為介面,測量呼吸、脈搏,啟動植物生長、蝴蝶破蛹,在劇情上呼應大自然的和諧、天人合一。
人與機器對話翻譯師 -「介面」
夢想館的人機介面設計,透過影像感測技術、紅外線感測技術、UWB超寬頻非接觸監測技術,讓機器可以透過參觀者的肢體動作,與之互動。
林倉亙強調,「人機介面設計的不好,觀眾會不曉得技術想要表達什麼?」因此,夢想館相當注重「介面」的設計,希望能夠透過「介面」讓參觀者能夠自在地穿梭在技術與藝術的幻想邊際,使兩個世界的差異消失。
人機互動介面以不同的方式引導觀眾對科技藝術的意義上進行理解,如透過撫摸胚珠啟動電控玻璃、戴上RFID手環觸控點選夢想,以及UWB對於觀眾呼吸、脈搏的感測,與數位藝術建立關係。
夢想館不依靠一個天才想出一百分的故事,而是透過流程管理,讓工研院技術團隊、藝術家設計團隊,以及華碩、奇菱、台製等科技公司,去創造一個100分的故事力。
那麼,這100分的故事力又是如何來的呢?
工研院創意中心 讓科技與藝術連線ing
夢想館敘事主軸的誕生,歷經了一連串的挫折。在藝術家的天馬行空、工程師的實事求是之下,夢想館籌劃過程中,這兩種人必須不斷地溝通。也因此,這中間存在了一個團隊 - 創意中心,作為橋樑,翻譯彼此的語言。
工研院創意中心培養了10幾位精英成員,擔任藝術家與工程師之間的「翻譯家」。這些成員本身學經歷背景多樣,從電機、創作、美術、建築、傳播都有,因此能夠跨出原來熟悉的領域,同時向藝術家、工程師以及普羅大眾表達一個「好故事」。
「開會時,成員會先說出藝術家想的故事主軸,請教工程師有哪些技術可以落實想法,雙方互相溝通配合。」林倉亙表示,「工研院很多技術不管是input或是output,都尚未有產品定位,因此會希望藉由藝術家的巧思與想像,讓技術不再受限,而能夠走入更靠近觀眾、更接近人的地方。」
因此,創意中心不僅要激發創意,還要幫助工程師找出技術另一個發展方向,而這些技術都希望能透過藝術家包裝、推廣。創意中心可說是工研院第一個結合人文與科技2兩大領域的團隊,也是夢想館五大技術與藝術之間重要的轉譯者。
夢想館之中,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關鍵在於必須打破科技人與藝術人迥然不同的思考邏輯,以及兩種領域人才在訓練上與經驗上差異所造成的問題。然而,透過一個創意團隊,以及良好的人機介面設計,能夠打破兩邊對「有限的技術」與「無限的創意」想法之間的鴻溝,進一步讓技術成為進步的基石,讓藝術成為數位創意的催化劑。
圖五 : 華碩以「花械花開」比擬植物,讓電子植物隨觀眾接近有所反應。 |
|
夢想館加入「玩」的概念
「互動」,儼然成為數位藝術表現的一種趨勢。
「我希望透過互動,每一個人進去夢想館都能很快樂,獲得心靈、知識上的滿足。」天工開物創意總監黃心健緩緩道出策劃夢想館二廳《花瓣迷宮》的初衷。
這也是夢想館強調多重感官與肢體接觸的原因,觀眾在夢想館中,享受玩樂的過程,也因為有了「玩」的概念加入,拉近了觀眾與展場兩者的距離,同時也證明了觀眾自身在夢想館中的「存在」與「定位」。另外,觀眾的反應也會納入夢想館整體的科技藝術創作之中。
夢想館展現了科技藝術的可貴之處,「在這裡,我們就是要讓國外知道,原來台灣有這麼厲害的技術。」工研院創意中心副總監林倉亙驕傲地說,過去科技產業的模式,是當有了一個技術後,廠商要把它變成什麼,工程師配合執行。
但現在,技術必須自己走出來。因此,工程師也要拉開固有的功能,去發展別人想不到的應用,夢想館才能透過頂尖的創意,實現科技的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