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華映重整之路 建立市場識別是關鍵的任務
 

【作者: 籃貫銘】   2019年01月09日 星期三

瀏覽人次:【14948】


連續4日的跌停,完全顯示了投資者對於華映申請重整的恐慌與絕望,而0.5元的股價,也幾乎代表著這間公司已不具持有的價值,更意味著市場對華映的信心已到谷底。該如何絕地逢生,走出陰霾,是華映在2019年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務。


撇開那些紛擾的人事和錯綜複雜的經營關係,華映其實是一家頗具歷史的公司,同時更是曾經輝煌一時的顯示面板商,但怎麼會走向如此的困境,這個發展其實很值得產業界關注,並作為經營的參考。


映像管起家 成立台灣首座大尺寸TFT- LCD廠

華映,全名是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Chunghwa Picture Tubes),成立於1971年,當時由前大同公司董事長林挺生擔任董事長,是大同公司重要的轉投資之一。


華映早期專門從事映像管零件的研發與製造,是重要的映像管供應商。在最輝煌的時候,其CRT顯示器產量曾為全球前三大。而隨著顯示器產品走向平面時代,華映也抓緊此一趨勢,在1997年從日本引進了三代線的TFT-LCD生產技術,設置了台灣第一個的製造廠房,是當時台灣顯示技術最領先的業者。


而從1997年開始,華映就一路往產能與面板尺寸進行擴張,至2004年時,旗下產線已經布局到4.5代和6代線,每月產能一度突破了200萬片,而所生產的尺寸,也來到了32吋至37吋,所針對的產品應用,則是以筆電和電視為主。



圖1 : 華映曾是重要的映像管供應商,並在設置了台灣第一個TFT-LCD的製造廠房,是當時台灣顯示技術最領先的業者。
圖1 : 華映曾是重要的映像管供應商,並在設置了台灣第一個TFT-LCD的製造廠房,是當時台灣顯示技術最領先的業者。

除了不斷引進新設備外,華映也強調技術的研發和產品的行銷,期待能夠提高產品的價值,進一步提高獲利率。


然而,雖然華映試圖在技術與產能上衝刺,但始終在獲利上十分掙扎,僅有短暫的一段時間實現過獲利,但隨即在紛擾的經營權之爭中落幕。而隨著經營者的轉換,經營策略也持續搖擺,讓原本慘澹的獲利,更雪上加霜。


錯過整併黃金期 產能競賽落後

「當台灣顯示面板產業進行整併時,華映卻因為內部經營的問題,未能及時插旗市場整併。」


台灣顯示產業的黃金期約莫是在2000年的那一段時間。在那個時期,平面顯示器市場正進入起飛期,包含各類顯示器和NB面板,而電視也正快速轉換至LCD的設計。因此除了華映之外,友達光電、奇美電子、廣輝電子和瀚宇彩晶,也相繼成立,並建置TFT-LCD的產線,並被媒體稱作「面板五虎」,彼此激烈的競爭著。


而除了台灣內部市場競爭激烈外,海外的市場也有日韓大廠(三星、LGD、夏普)盤據,並在技術上領先台灣,因此整體的顯示面板市場的經營難度日漸升高,同時不斷面臨著產能與技術挑戰,而整併的呼聲也開始浮上檯面。


然而,此時的華映卻正因為內部經營的問題忙的不可開交,未能及時插旗市場整併。反而是友達光電與奇美電子各自進行了一波垂直與平行的整併,將自身發展成產線與技術供應鏈皆更為完整的顯示面板解決方案供應商。


最後,華映開始在產能與先進技術的發展上落後,虧損狀況也愈加嚴峻,不得不進行一系列的財務改善工程,包含減資,引進新股東等,但仍舊難以挽救已去的大勢。尤其是2015至2016年的4K顯示面板的競爭時旗,華映更被進一步的拉開。


雖然在2017年以主攻手機面板又一度轉虧為盈,但隨著智慧手機市場的飽和後,華映又陷入虧損。


持續投入新技術 但找不到最佳定位

作為曾經的台灣顯示器龍頭,華映始終保有東山再起的念頭,雖然受到資本與虧損的因素已難以衝刺產能,在卻也透過與中國企業合資方式,在中國大陸建置了數個組裝與製造的產線,其中又以福建華佳彩的六代線最為先進,專門生產手機用的中小尺寸面板。


圖2 : 華映引進氧化銦鎵鋅(IGZO)製程,並運用在手機的顯示面板上,是華映一個相當成功的技術投資。(CTIMES資料照)
圖2 : 華映引進氧化銦鎵鋅(IGZO)製程,並運用在手機的顯示面板上,是華映一個相當成功的技術投資。(CTIMES資料照)

另一方面,華映也不斷投入新的技術與應用,試圖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以拉高獲利空間。華映投入過的先進顯示技術,包含了引進氧化銦鎵鋅(IGZO)製程,並運用在手機的顯示面板上,算是一個相當成功的技術投資。


此外,華映也看好軟性顯示和OLED的未來應用市場,因此持續投入在相關技術上的開發,不僅與國際的先進研究單位合作,也發表了一系列的原型產品;除了消費性應用,華映也投入在汽車與公共顯示應用的技術,包含透明顯示與當紅的Mini LED背光技術。


近期,華映更在台灣觸控展上展示一種自稱為「QLED (Quantum dot LED)」的量子點顯示技術,是透過特殊的量子點材料進行發光,且已成功開發出紅、綠、藍等無鎘量子點材料。



圖3 : 華映也看好軟性顯示和OLED的未來應用市場,不僅與國際的先進研究單位合作,也發表了一系列的原型產品。(CTIMES資料照)
圖3 : 華映也看好軟性顯示和OLED的未來應用市場,不僅與國際的先進研究單位合作,也發表了一系列的原型產品。(CTIMES資料照)

雖然華映不斷的投入新技術的研發與評估,但始終沒有找到適合切入的商業模式與應用市場,以OLED為例,幾乎已是日韓廠的天下,難以突破;車用和公共顯示市場雖然商機龐大,但相較於其它的競爭者,華映的優勢也不夠明顯,該怎麼定位自己的市場區隔,似乎成了華映的最大挑戰。


重整與再造之路 顯示不應是唯一方向

如今的顯示面板市場在中國自有的業者崛起之後,經營難度又更往上提升,除非能在技術與整體服務能力方面站上前段班的位置,否則就只會淪為價格競爭的情況,而這絕不是華映尋求再起的選項。


以友達為例,為了因應未來顯示市場的變局,已在2018年底進行了組織的改組,將原本顯示器產品事業調整為技術研發群、業務事業群與製造營運群,並首度設立技術長職位。


友達指出,整合規模與資源是此次組織調整的主要目標,將藉由整合、分享營運資源與團隊人才,來穩固研發技術力與產業競爭力。


而友達言下之意,其實就是為了持續提升技術能力,必須要把組織的營運資源整合,在最有競爭力的成本支出的前提下,來達成此一目的。而友達此舉這多少也反映出了顯示面板市場的經營困難。


在截稿之前,華映的重整申請仍處於上訴的階段,能否依照該公司期待的方向來進行仍是未知數。若重整再次被駁回,那麼華映的債務問題仍舊是回到內部與債權人自行協商一途,而其發展就將是令人難以預測和掌握;若重整計畫被接受,那至少有個大方向可以參考。


而無論重整申請被駁回與否,在解決完債務問題之後,華映終將要面對自己在顯示市場的定位問題,是要持續以中小尺寸為主,或者競逐大尺寸的市場,還是全方位服務的業者,或者只針對垂直的特定市場來提供服務。甚至,也可以跨出顯示市場之外,如果已難有施力之處的話。


力晶是一個不錯的例子,經歷了下市與轉型之後,力晶徹底退出了低利的DRAM市場,並轉往晶圓代工的領域,而且特別專注於LCD驅動IC和CMOS影像感測器的代工,為自己樹立了一個新的、鮮明的識別。


而我們期待華映也能找到這樣的定位與識別。


相關文章
提高產業韌性 智慧製造扮演關鍵角色
台灣醫療顯示器10年內有機會達陣得分
布局智慧顯示商機 抓緊Micro LED轉型浪潮
從廠房到產線 綠化已成未來工廠趨勢
關於那些Micro LED新創公司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友達科普環島列車啟航 攜手默克推廣永續教育
» TIE未來科技館閉幕 揭曉兩項競賽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登場量子論壇 揭幕TIE未來科技館匯聚國內外前瞻科技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88.205.95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