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個人行動通訊產業之市場與技術展望
 

【作者: 蘇建元】   2002年09月05日 星期四

瀏覽人次:【9126】

近年來,在網際網路與無線通訊興起,電信法規大幅鬆綁等市場因素推波助瀾下,加以全球商業活動的日益多樣化以及生活及工作品質的提昇,用戶對於資訊需求大幅提昇,且渴望享有更多樣化的通訊服務,因而引發龐大的數據傳輸量,隨著通訊網路上IP(Internet Protocol)應用的普及,未來新世代通訊網路(Next Generation Network),將會以IP技術為核心,結合各類無線寬頻傳輸技術(如UWB、802.11、W-CDMA等),使網路傳輸具備高效率、可擴充性(scalability)及彈性化的頻寬配置功能,以期提供各種不同的通訊應用服務,來滿足應用與市場的需求。以下將針對個人無線通訊相關之市場與技術發展加以歸納總結,以俾讀者參考。


全球行動通訊產業的現況與困境

全球行動服務市場發展現況

隨著行動通訊技術的日漸成熟,消費大眾對於行動通訊產品的接受程度也逐漸提高。根據ITU的統計,2001年底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數達9.41億戶,較2000年增加了2.22億用戶數,成長率達30.78%。其中最大的區域市場是中國大陸的1.45億戶,而GSM系統仍是現今行動通訊系統的發展主流,佔全部使用人口的67%,而受到廣大關注的3G系統用戶則仍處於萌芽初期,規模不大。由於行動通訊的快速普及,許多國家的電信發展腳步也日新月異,相較於1998年至2000年每年約五成的成長率,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成長規模已開始趨緩,Dataquest預測未來行動電話用戶數的成長率更將大幅下滑,估計2002年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數將達11.11億戶,成長率約為18%,如(圖一)所示。



《圖一 全球行動電話歷年用戶數及成長率〈資料來源:ITU、Dataquest、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3〉》
《圖一 全球行動電話歷年用戶數及成長率〈資料來源:ITU、Dataquest、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3〉》

2001年全球行動電話用戶數有9.4億戶,普及率達15.48%,在各區域市場的發展方面,全球最大的手機市場為亞太地區,用戶總數約3.29億戶,西歐地區的用戶數約2.85億,排名第二,北美地區則以2.85億位居第三,其次依序為拉丁美洲、東歐、中東及非洲。而在各國發展部分,中國大陸以1.45億的行動電話用戶人口,成為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其次是美國的1.27億戶,及日本的7300萬戶。若以成長率來看,西歐、北美等市場接近飽和的國家,成長幅度均不到兩成,反觀東歐、非洲、亞太、拉丁美洲等行動通訊推動較晚的國家,成長的幅度則相對較高,約有四~八成的成長。2002年4月,全球手機用戶總數已超過10億,若以此成長速度,預估2002年底全球行動電話用戶規模將可突破11億。若以目前市場每日增加42.2萬用戶的成長幅度預測,全球手機用戶總數將在2009年底達到20.8億,屆時全球手機普及率將達30.47%。(表一)則是2001年及2000年全球行動通訊普及率排名前十大國家。


《表一 2000及2001年全球各國行動電話普及率排名〈資料來源:ITU、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7〉》
《表一 2000及2001年全球各國行動電話普及率排名〈資料來源:ITU、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7〉》

全球行動電話手機市場發展現況

根據Dataquest於2002年3月的統計資料顯示,2001年全球手機銷售量達3.99億隻,較2000年的4.12億隻的銷售規模雖僅有3%的衰退,但相較於眾人在2001年初所預期的五億隻以上成績,實在是令人大失所望。自1996年到2000年,全球手機的銷售量便不斷成長,年平均複合成長率達60%,但是2001年的景氣不佳,不但使得紅極一時的手機產業出現問世以來的首度負成長,也打亂了手機廠商對於新一代手機產品推出的時程安排。


(圖二)是2000及2001年全球前十大手機廠牌市場佔有率的分配圖。比較各廠商的成績表現,Nokia雖然未達成市場佔有率四成的預期目標,但仍以35%的市佔率取得手機市場的龍頭寶座,較2000年上升了5%;而與Sony結盟的Ericsson(新公司為Sony Ericsson),卻未因此扳回節節下滑的劣勢,市佔率反而跌至6.7%,退居第五;韓國Samsung的成長比率最高,市佔率由5%成長至7.1%,位居第四位。Motorola及Siemens則分別佔居二、三名。自2000年第四季各廠商超水準的表現之後(第四季手機出貨量達1.25億隻),2001年手機市場均未再有更突出的成績,各季中除第四季的出貨量達1.07億隻,其餘三季出貨均未超過9800萬隻。前十大手機廠商中除了Nokia及Motorola分別有35%及13%的市佔率,其餘廠商均分剩下的市場,維持已久的手機三強(Nokia、Motorola、Ericsson)鼎立的局面已不復見,參見(圖二)。


造成2001年手機市場負成長的原因,除了2000年的手機庫存過多之外,原先預期下半年開始的換機市場能夠成為市場成長主力,卻因新推產品未能有真正吸引消費者目光的新功能,使得已不熱絡的手機產業更加地雪上加霜。


《圖二 2000及2001年全球各手機品牌市場佔有率分配〈資料來源:Dataquest、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3〉》
《圖二 2000及2001年全球各手機品牌市場佔有率分配〈資料來源:Dataquest、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3〉》

當各國電信業務因語音通訊服務成長出現瓶頸,而不斷推出創新之數據服務應用的同時,手機產品的功能也將因而有更推陳出新的組合,不論是彩色螢幕、數位相機、多媒體通訊等各類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功能都有可能陸續出現。而在各國3G執照開放後,3G服務也將隨之問世,目前雖然日本地區在3G服務的推出時程較其他地區快,但無庸置疑的其他地區國家對於3G的安排也將相繼問世。


(圖三)是IEK針對各通訊系統對全球手機市場規模所作的預測,估計2002年全年的手機出貨量將可達4.2億隻,其中GSM系統手機仍位居主流地位,而GPRS則將有較明顯的突破;由於3G系統建置經費過高,又無明顯刺激需求的應用服務出現,預計將到2004年甚至2005年之後,才會有更好的發展來帶動3G手機的成長;而在這個階段,能提供更完善數據服務的2.5G系統手機將有機會逐年取代傳統語音通訊的GSM系統手機,成為市場主流。



《圖三 全球手機市場規模預估(單位:千隻)〈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3〉》
《圖三 全球手機市場規模預估(單位:千隻)〈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03〉》

行動通訊技術發展趨勢

在個人行動通訊發展上,眾所週知的新一代行動通訊系統3G已在亞洲與歐洲地區展開,包含WCDMA與CDMA2000等,另有中國大陸在第三代行動通訊標準中,亦相當的積極。其所提出TD-SCDMA技術,不但列為IMT2000的標準之一,也在2001年3月被3GPP正式列入標準規格之中。該項技術棌用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以及較低的編碼(Chip)速率,適合在高用戶密度、高話務量以及無線上網之非對稱資料流量等場合使用,與適合較大區域使用的W-CDMA 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形成互補。由於受到中國廣大市場的吸引,TD-SCDMA也因此受到國際廠商的關注。


此外在行動通訊核心網路(Core Network)方面,則由傳統的以電路交換(Circuit Switch)為主的交換及傳輸網路,逐步往以IP為基礎的封包交換(Packet Switch)發展。目前GPRS以及3G核心網路均使用以IP為基礎的網路平台,在核心網路使用了SGSN(Serving GPRS Support Node)及GGSN(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兩個服務節點,以連結網際網路提供無線封包的服務能力,並往All IP方向發展。


基於對無線通訊科技的需求,以及以更新的技術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一些國際大廠己開始投入比3G更為先進的技術研發,可以通稱為3G Beyond技術。這些技術將加強3G不足之處,例如提高頻譜的使用效率、增加傳輸的頻寬、提高傳輸速率、分時雙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全球漫遊服務以及高服務品質等。例如利用具有零符間干擾(Inter Symbol Interference;ISI)窗口特性的正交(Orthogonal)展頻碼的設計,以提高頻譜使用效率的LAS-CDMA(Large Area Synchronous-CDMA)技術;以及利用正交分頻多工(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技術,以提高無線電頻率使用效益、抗雜訊能力,而適合高速數據傳輸等等都屬之,甚或結合公眾無線區域網路(Public WLAN)系統以及其他多種寬頻無線傳輸的皆屬於下一代(B3G、4G)行動通訊網路。


而為因應越來越複雜的通訊網路環境,利用軟體技術提供多元化(多模/多頻)無線通訊亦是未來發展之重點,此類軟體無線電(Software Defined Radio;SDR)技術將使一機漫游全世界的夢想得以實現,讓行動通訊服務不因所採用的系統不同而限制其服務的普及與拓展。由於3G及更先進的行動通訊的發展,加上各式各樣通訊標準充斥,多模行動電話、多模基地臺系統等設備將更形需求強烈,因此利用軟體無線電技術,藉由一般硬體架構以及可隨時更動的軟體,已達成多模服務的目的。因此,藉由SDR技術以發展更具有彈性,更容易升級的無線通訊核心網路,也益形重要。同時因應SDR的發展,將會連帶促成終端產品設計與使用方式的改變,亦會牽動高頻元件與線路的設計,所以SDR的發展應多重視。


當然,結合各類長/短距離的無線通訊技術,以隨時隨地提供任何人最佳接取服務的訴求,已成為無線通訊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Always Best Connected(ABC;最佳化的連結),如(圖四)所示,即是結合行動電話、無線區域網路、藍芽等技術,讓一般使用者在任何情況之下選擇最佳化的連結,因此整合式產品就此因應而生,如(圖五)所示。目前已有Nokia與Ericsson開發出結合GPRS與WLAN的使用者終端設備,同時也有多家IC設計業者著手開發WLAN/Cellular雙模產品,預計未來2~3年間,類似產品將會相當普及,而帶動SDR(包含軟體與通訊協定)與SoC技術的發展。


《圖四 ABC網路示意圖〈資料來源:Ericsson,工研院經資中心整理〉》
《圖四 ABC網路示意圖〈資料來源:Ericsson,工研院經資中心整理〉》

《圖五 整合產品發展趨勢〈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
《圖五 整合產品發展趨勢〈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

而在多媒體訊息服務(Multimedia Message Service;MMS)的發展方面,MMS已成為2.5G行動通訊發展重點,同時也讓手機的設計產生極大的變化,例如彩色顯示幕,多音軌合旋的聲音,動畫/影片的處理能力等等,都成為新一代手機設計所必須考量的重點,所以在行動網際網路技術發展逐漸成熟,應用逐漸多元的趨勢帶領下,個人行動通產業發展將會更具潛力。


國內廠商在行動通訊產業的機會與挑戰

我國產品開發現況

2001年受到全球性景氣不佳,及大廠積極消化庫存而減少產量規劃的波及,國內新進業者的市場表現雖突破2000年少量生產的階段,但成長不如預期,(圖六)為我國手機生產規模預估。2001年全年的手機出貨量達1300萬隻的市場規模(含海外生產300萬隻),產值為新台幣300億元(含海外生產55億元),出貨量較去年約成長近三成,但低於去年預期的兩倍成長。


《圖六 1999~2005我國手機出貨規模預估〈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
《圖六 1999~2005我國手機出貨規模預估〈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

2001年上半年我國手機廠商出貨表現較為冷清,展望未來,受到手機低價化趨勢的帶動,大廠基於成本競爭的考量,為求鞏固市場佔有率,必定陸續增加代工比例以增強其競爭能力,待新服務市場需求轉強,國內廠商仍有爭取大廠訂單的空間。另外,隨著政府「戒急用忍」政策的鬆綁,取消手機產品赴大陸生產的限制,我國手機廠商的大陸相關政策也可化暗為明。估計2002年我國海內外手機出貨將可達3300萬隻的市場規模;而依國內業者對大陸的規劃看來,IEK估計2003年,我國手機製造在海外生產規模將逼近國內生產。


回顧2001年上半年的產業環境,除了全球景氣不佳,消費者多為保守採購,而預期的GPRS服務效應也未能即時發酵,再加上面臨經營團隊異動而被迫調整產品Roadmap等內憂外患的考驗。去年上半年我國手機廠商出貨表現較為冷清。2001年我國手機出貨量約佔全球市場約有3.6%的市場佔有率,預估2002年將可達7.8%以上,如(圖七)所示。


《圖七 我國手機出貨及市佔率預估〈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2001/06〉》
《圖七 我國手機出貨及市佔率預估〈資料來源:工研院經資中心,2001/06〉》

目前國內手機廠商仍是以GSM系統之雙頻手機為主要的產品線,而由於數據通訊需求的增加,以及無線寬頻服務(如GPRS、3G)的相繼問世,GPRS手機的需求也將隨之上揚,國內廠商的生產規劃也朝向此類產品邁進,但量產出貨的時程則須視大廠對未來產品規劃,預估2002年下半年開始陸續有產品接單出貨,而第三代(3G)行動通訊,由於主流技術如W-CDMA、cdma2000或是TD-SCDMA皆未臻成熟,也未達商用化階段,廠商仍處評估、試驗期,藉由國際間合作,及成立研發單位的方式,加強自身進軍第三代行動通訊的實力。目前我國量產出貨的手機廠商包括明碁、大霸、致福、華冠、仁寶、華寶、廣達、英華達等,其發展整理於(表二),而陸續還包括鴻海、東訊、奇美通訊、興門、宏達國際、華碩等廠商陸續加入。


表二 2001年我國手機廠商產品線及自有品牌
Company 現有產品線 自有品牌
明碁 GSM、 CDMA、 Smart phone WAP Acer(2001年11月已更名BenQ)
大霸 GSM DBTEL
致福 GSM、CDMA GVC
華冠 GSM _
仁寶 CDMA、GPRS Palmax
華寶 GSM _
廣達
GSM

Giya(已改組為TCC)
英華達 GSM、
OKWAP
興門 GSM
Santec
資料來源:各大廠、工研院經資中心,2002

我國行動電話產業SWOT分析

就目前我國行動電話廠商的投入時程可分為第一階段長期深耕通訊領域的廠商,如明碁、大霸、致福,多在初期即切入行動電話產業,並耕耘多年;以及第二階段由資訊領域跨入通訊領域,如廣達、華冠(華宇轉投資)、華寶(仁寶轉投資)、英資達、宏達國際、華碩等,憑藉長期在PC領域中所累積的生產研發實力,在面臨PC產業成長趨緩之際,挾帶雄厚資本快速轉換跑道。


我國行動電話產業開始邁進成長階段,面對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我國業著究竟具備哪些競爭上的優劣,以及需要考量的關鍵?以下則是我國行動電話產業的SWOT分析。


優勢(S)

1.具OEM/ODM設計能力

手機產業不似PC產業有明確的標準架構主導(Wintel),在系統演變與產品整合上均較PC產業複雜,各家業者在生產設計上的彈性與應變能力,是在爭取大廠委外訂單時不可或缺的條件。


2.量產、商品化經驗豐富

隨著手機產品需求與日劇增,產品平均單價也相對下滑,為克服產品生命週期縮短的情況,我國業者延續過去在PC產業環境下,所累積的量產及商品化能力,是面對市場競爭時的利器。


弱勢(W)

1.關鍵零組件掌握度低

我國業者在手機關鍵零組件的射頻與利潤較高的晶片組部分,多仰賴國外大廠提供,不但自主性低,廠商獲利也只能由毛利較低的製造部分獲得。未來在面對其他競爭者(CEM廠、大陸廠商、韓國廠商)的追趕,生存空間可能受到擠壓。


2.通訊技術人才不足

我國通訊產業早期發展受限,廠商投入時程較晚,再加上PC產業的榮景,吸引多數人才投入PC領域,導致通訊時代來臨之際,人才明顯不足的窘境。新進業者為降低進入障礙,紛紛挖角以求縮短產品推出時程,短期內可能有不錯斬獲,但長期而言,仍將面臨人才不足而無法提升技術水準的障礙。


3.自有品牌經營不易

我國內需市場規模小,自有品牌的經營並不容易,在缺乏產品試鍊機會,對於新興標準的參與也無環境測試、驗證的情況下,在產品行銷及品牌經營上的經驗較弱。


機會(O)

1.委外訂單釋出

由於全球景氣不佳,市場競爭激烈,為降低生產成本,手機大廠加快釋出委外訂單腳步;而大陸手機市場需求不斷增加,手機廠商在生產技術與量產能力尚未達水準之前,將以委外方式,彌補其研發能力上的不足。這對於以爭取代工訂單為主的我國業者,是一可以把握的機會。


2.大陸行動電話產業快速起飛

由2000年開始,大陸行動電話市場的表現就可以發現,未來行動電話市場的戰場肯定在大陸市場。目前大陸政府積極扶植行動電話產業的發展,在3G標準上也自行提出TD-SCDMA系統,企圖擺脫第一代及第二代行動通訊由國外廠商壟斷市場的局面。我國業者可以藉由此一機會,與大陸就關鍵零組件、基地台次系統部分開始進行合作,對於我國業者在技術能力的提升和未來發展大陸市場將有正面的影響。


威脅(T)

1.國際CEM廠來勢洶洶

CEM廠在電子產品上的量產經驗、零組件供應上的調度及全球運籌管理能力,對手機大廠而言,均是選擇代工夥伴上的很大誘因,特別是目前大廠積極想減少製造成本,CEM廠在此一部分的優勢就成為我國業者的很大威脅。


2.大陸廠商急起直追

大陸市場的發展潛力的確受人矚目,而其目前在技術水準上,仍落後我國廠商,但是在大陸政策的強力支持下,更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急起直追,其未來所可能帶來的威脅同樣不可忽視。


結語

整體而言,2001年我國手機製造商雖突破2000年少量生產的階段,積極爭取大廠代工訂單,但隨著手機產品的技術發展漸趨成熟,市場競爭也日趨激烈,觀察全球個人行動通訊產業發展來看,具備多媒體功能(MP3、攝影機、照相機)、多頻多模(GPRS、3G、WLAN)等都是未來產品技術展主流,同時價格也不會因功能持續增加而有所向上調整, 因此我國廠商若能與國內零組件廠商合作,有效控制成本及維持彈性設計與製造,配合市場需求,短期內將有助於我國爭取大廠代工訂單;但就長期而言,廠商則應以提升技術能力為目標,選擇與自身資源最相符的關鍵技術投入,才是長遠的競爭策略。


相關文章
高整合3G模組加速智慧車上路
聯發科能否守住中國的一片天?
台灣行動寬頻上網服務新戰局!
3G市場手到擒來 GPS整合應用前景可期
Femtocell基地台的發展與技術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2017台北國際電腦展」開放廠商報名
» 4G終於明訂2013年釋照
» 蘋果Mac打算訣別英特爾嗎?
» 大廠背書 無線充電來了? 
» 智慧手機產業競爭 往集團化對抗演變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3.16.75.224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