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P4(Northwood) 的电源管理
 

【作者: 易明進】2001年08月05日 星期日

浏览人次:【8544】

《图一》 - BigPic:552x405
《图一》 - BigPic:552x405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CPU在速度上不断发展,其电源规范也由VRM8.4(电压稳压模组8.4版/Voltage Regulator Module 8.4版)、VRM8.5、VRM9.0、演进到最新的VRM9 .2。其功率消耗及电压的变化,大致上还是遵循莫尔定律(Moor's Law)。


P=C V F


P:功率消耗(Power Consumption)


K:CPU电晶体有效使用系数(Utilization Factor)


N:CPU内的电晶体总数(Total Number of Transistors in a CPU)


C:每个CPU内电晶体的等效电容值(Capacitance Per Transistor)


V:CPU的运转操作电压(Operating Voltage)


F:CPU的时钟脉冲频率(Clock Frequency)


其中VRM8.4、VRM8.5、VRM9.0等CPU电源(Vcore)规范已行之有年,本文将不再赘述。本文将就VRM9.2所带来的新规格及衍生的CPU电源新课题作进一步讨论,更重要的是我们也将提出解决之道,供读者作为参考,帮助读者能以最低的成本设计出可符合VRM9.2 规范(Specification)的CPU电源(Vcore Solution)。


《图二》 - BigPic:576x446
《图二》 - BigPic:576x446

VRM9.2规范的特点

(图一)所述为供给Willamette CPU的VRM9.0规范,(图二)所述为供给Northwood CPU的VRM9.2 规范,VRM9.2与以往的VRM9.0不同点有:


1.下降负载线(Droop Load Line):VRM9.2以每安培CPU电源电压下降1.5mV的斜率(1.5mV/A),形成一条线性斜率的下降负载线,使CPU电源输出电压随CPU电源电流增加而下降,这是VRM9.0 所不需要的。


2. VID ~ VID-50 mV的限制,无论稳态(Static)或动态(Transient)。


3. CPU电源电流需达69A。



《图三》 - BigPic:720x540
《图三》 - BigPic:720x540

VRM9.2规范带来的挑战

上述可知VRM9.2 规范比VRM9.0更严格,更不容易符合规范,其带来的挑战有下列六点:


1.非常严紧的稳压率,并且需有下降负载线特性(需要使用精准的电压位准设定)。


2.大的CPU电流需求及重的暂态电流变化(必须使用电流控制型控制器(Current Mode Controller))。


3.CPU过热半载功能(Thermal Throttling)。


4.印刷电路板(PCB)空间的限制。


5.对VRM温升的冷却限制。


6.VRM相与相间的电流平衡(Phase Current Balance)。


基本上这六点新的挑战,稳压控制器(VRM Controller)必需精确掌握输出电流的讯号,控制器(Controller)才能完成。


《图四》 - BigPic:581x441
《图四》 - BigPic:581x441

@控制器的种类及其优缺点


市场上的控制器,依其侦测输出电流的方式大体上分为三种:


1. 输入精密晶片电阻型侦测方式,如(图三)。


2. 输出电感等效内阻(DCR) 侦测方式,如(图四)。


3. 场效应电晶体(MOSFET)等效内阻(Rds-on)侦测方式,如(图五)。


以上三种控制器的优缺点分析如(图六),以输入精密晶片型电阻侦测虽需增加微薄的额外成本(美金0.1至0.15元)及微小的功率损失(0.3W),但其可得到最准确的输出电流讯号,此对这些挑战能轻而易举的完成,以整体的成本而论,输入精密晶片电阻侦测方式成本最低,且其整体表现最佳,无论是第一点的严紧稳压率、 第二点的暂态响应(Transient response)、第三点的CPU过热半载响应(Thermal Throttling 及第六点的相对相间的电流平衡,都有最完美的整体表现。图三所示为输入精密晶片电阻的侦测方式,因其利用同一个电阻作为侦测电流的讯号,可达最好的相间电流平衡,因其为精密的电阻,可达最精准的电压位准设定(Voltage Position),及即时周期的电流讯号回授(Cycle-by-Cycle Current Feedback),当CPU作过温降载(Thermal Throttling)时,能及时反应达最佳化,反观(图四)、(图五),则有相当多的缺点,其缺点读者可参阅(图六),将不在此赘述。


《图五》 - BigPic:576x432
《图五》 - BigPic:576x432

电源控制器降低输出电容的方法

CPU电源控制器(Vcore Controller)取得精确的CPU电源电流信号回授,在实质上如何省下价格昂贵的输出电容呢?让我们细说如下,(图七)所示,CPU的动态电流(Transient current)变化,使CPU电源电压突然往下掉,这即是动态响应(Transient Response)之CPU电源电压变化,简言之,CPU电源电压掉下的量与动态电流(Imax-Imin)成正比,与输出电容的等效内阻(ESR)成反比,Vdroop = ESR(Imax-Imin)。而(图八)说明精准电流回授(Current feedback)的方式可得到最大的动态电压容许值(Vdroop Voltage Allowance),虚线所示是最佳化的上漂及下掉(Offset & Drooping)的设定,下掉(Vdroop)动态电压的容许值达到最大;换言之,可用最少量的输出电容(Vdroop = ESR(Imax-Imin)),而红线及绿线所示,为输出电流回授信号不够精确,上漂及下掉位准的设定,仅为虚线的一半左右,Vdroop(红线) =1/2 Vdroop (虚线)=ESR/2(Imax-Imin)。换言之,不够精确的CPU电源电流信号,将使设计者花将近两倍的成本在输出电容上。


(图九)是以Willamette CPU为例,最佳化的上漂及下掉位准的设定是上下各留20mV 空余(Head-Room),所以电压下掉的容许值为130mV(170-20- 20)。 (图十)所示,以三种不同精确度的电流信号侦测方式所需输出电容成本,作一简单的比较,可明显看出,侦测方式越精准,所需的输出电容成本越低。


《图六》 - BigPic:578x441
《图六》 - BigPic:578x441

VRM9.2挑战CPU过热半载功能

VRM9.2另一个重要的挑战是CPU过热半载功能,如(图十一)所示为电压型控制器(Voltage Mode Controller)在CPU过热半载功能时的表现,可明显看出,因其不是即时周期电流回授,其电流回授讯号(Current Feedback Signal)约有20us的延迟,当CPU动态电流电流产生后,CPU电源电压马上掉下(Droop),因电压型控制器其电流讯号延迟送到控制器(Current Signal Delay),控制器尚未得知电流信号,故控制器会使掉下的CPU电源电压恢复到原始值,当控制器收到电信号后,才将CPU电源电压电压往下作下降的动作;简言之,电压控制型控制器对动态的下掉(Transient Droop)反应约有近20us的延迟,如果CPU的过热降载频率是100K HZ,则会有过冲(Overshoot)的情况。如(图八)之右图所示。而精准的电流型控制器(Current Mode Controller)能即时掌握输出电流变化,即时对CPU电源作下掉的动作,如(图十二)、(图十三)。而精确的电流回授讯号,亦使CPU电源之下斜负载线非常线性。


《图七》 - BigPic:555x407
《图七》 - BigPic:555x407

设计电流型控制器注意要点

电流型控制器设计方式的缺点,除了增加极微小的成本外,其线路布局VRM9.2 规范上亦比较敏感(Sensitive),之所以线路布局比较敏感是因电流讯号仅数毫伏(mV),在CPU电源级(Vcore Stage)有大电流作变化,故较易受干扰,但只要设计者掌握下列几点,必能让你的设计百分之百稳定工作:


1. 注意(图十四)所圈之方块是较易受干扰的部份。


2. 将大电流流动路径置于上层(Top Side)及内层第一层(Inner 1)如(图十五)。


3. 利用内二层的地层(Inner 2 GND)作隔离,使底层(Bottom Side)成为不受干扰的讯号层。


4. 将电流回授讯号及电源电压回授讯号(Vcore Feedback)的路径置于最底层以防止杂讯干扰,并使电源电压回授讯号近测试点(AC14/AC15),如图(十六)。


只要掌握上述四点,必能将电流型控制器设计到最佳化。



《图八》
《图八》

《图九》
《图九》
相关文章
打开讯号继电器的正确方式
生成式AI助功率密集的计算应用进化
AI赋能智慧制造转型
生成式AI刺激应用创新 带动软硬体新商机
台湾AI关键元件的发展现况与布局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R&S推出RT-ZISO隔离探针测量系统 用於快速切换信号精确测量
» 攸泰自有品牌RuggON布局边缘运算 抢攻安全供应链商机
» 三菱电机为 Ka 频段卫星通讯地球站提供GaN MMIC功率放大器样品
» 台湾智慧医疗前进欧洲 跨域展现强实力
» 耐能捐赠清华大学边缘AI伺服器 助力科技教育蓬勃发展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G3740E2STACUKQ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