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从保健到医疗 穿戴技术仍未到位
自己的健康自己管

【作者: 丁于珊】2014年06月23日 星期一

浏览人次:【7161】

午餐开动前,先拍张照上传,不过这可不是要传到Facebok分享的美食照,而是要透过App来检视自己一天摄取的卡路里。想运动,却又怕自己偷懒,现在也有App可以督促你严格实行你的健身计画,如果没有做到,那么你将会为了你的偷懒付出罚金。


图一: 健身与健康的应用程式越来愈多,让行动装置成为促进用户维持健康生活习惯非常有用的工具之一。 (So​​urce:Running in DC)
图一: 健身与健康的应用程式越来愈多,让行动装置成为促进用户维持健康生活习惯非常有用的工具之一。 (So​​urce:Running in DC)

App监督 健康自我管理

随着行动装置渗透率不断提高,这一类的健身与健康的应用程式也越来愈多,根据Juniper Research在2013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五年,行动医疗与健身的应用程式将会大幅度成长,有越来越多的App将会用在远程监控,智慧手机也会大量用于病患的远程监控上,以达到更好的远距照护品质,同时也减少人力、物力与时间成本,预估节省的医疗成本将会高达350亿美元。 Juniper也预测,到了2018年将会有9,600万人使用行动医疗设备或相关应用程式。


近十万个与健康照护有关的应用程式,证明了消费者对于使用行动装置来改善健康有着极大的兴趣。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预防医学系教授Dr. Kevin Patrick的研究证实,行动装置确实是能够促进用户维持健康生活习惯非常有用的工具之一。


iWatch不够看 苹果拟建立健康服务平台

看准这样的趋势,许多科技大厂也开始布局市场,例如苹果。尽管还未推出iWatch,但苹果却已经对此产品做了许多规划。先前已有许多市场报告都指出,iWatch将会具备一些与健康相关的功能,例如量测血压或心律等功能。事实上,除了穿戴式装置外,苹果更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与健身服务平台,就如同App Store。



图二: 比起穿戴式装置,Apple更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与健身服务平台,就如同App Store。
图二: 比起穿戴式装置,Apple更想建立一个完整的健康与健身服务平台,就如同App Store。

为此,苹果正在建立一个医疗技术团队,并在过去一年中,招收了许多生物医学专家,希望能提高其生物科技相关技术,并让人期待iWatch或其他苹果的穿戴式装置将会发挥什么样的功能。而两周前更有内部人员指出,苹果正在招募其他医疗专业人员以及硬体人才,其中有大多部分的人员是与感测技术相关以及具备监测人体周身经验的人才。


根据苹果一名不具名的行动健康企业主管透漏,苹果有意为行动医疗市场打造一个平台,让第三方开发者可藉由此平台开发行动医疗相关的应用程式,而这些程式将会用在iWatch上。苹果已在日本注册了iWatch,而几个苹果的专利也都指向手腕式的设备,今年二月,苹果还申请了智慧耳机的专利,能够用来计步及侦测头部动作。


穿戴装置加持 医疗无所不在

由于高龄化、少子化时代来临,加上慢性疾病的威胁,对于许多国家而言,逐年不断攀升的医疗保健费用支出已经成为一大负担,各国政府都在寻求一个解套的办法。


透过行动装置所带来的行动医疗与照护,目前看起来似乎是最能够解决此一问题的方法,过去局限在医院内的治疗,在可携式设备及穿戴式装置普及下,也逐渐转移到个人身上。不只病患能够得到个人化医疗,一般人也能够拥有个人化的健康照护。



图三: 随着穿戴式装置热潮越来越为兴盛,带起许多健康照护的应用情境。
图三: 随着穿戴式装置热潮越来越为兴盛,带起许多健康照护的应用情境。

Darrell West、Joshua Bleiberg等专家指出,行动医疗有以下四大好处:


1. 行动设备将会降低地理障碍及收入差距,并提高医疗保健效率;


2. 政府应给予提供远距诊断、治疗或其他类型行动医疗的服务者补助;


3. 透过手机提醒病患或医生医疗资讯如按时吃药或医生建议的剂量等,将提高病人的医护品质;


4. 透过行动医疗设备收集的数据及分析将有助于决策者了解医疗保健的难题。


在这四项好处当中,行动技术可以用来远程监控以及传送病患数据,例如血压、血氧含量、心律或其他生理资讯;而一些追踪、分析数据的软体则能够帮助医生及早发现问题,做到即早预防;此外,对于患者而言,智慧手机也能够协助他们随时接收医生的反馈,借此促进健康。


除了行动装置让医疗与照护行动化外,卫生福利部资讯处处长许明晖指出,医疗平台的演进第一是数位化,第二为行动化,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无所不在化。不过,最后这一阶段除了医疗技术之外,还要仰赖ICT平台的加入,才能够降低成本,达到真正的医疗无所不在,而在穿戴式装置兴起之后,似乎也正逐步在我们的生活中实现。


随着穿戴式装置热潮越来越为兴盛,带起许多应用情境,不少大厂相继推出智慧手表、手环等穿戴式装置,并在里面加上计步、心率监测等量测生理讯号的感测器,要抢食这块大饼。看到这样的趋势,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2013年9月也针对行动医疗与行动健康发布了「行动医疗App(Mobile Medical Applications)规范/指引」,这也意味着,行动医疗产业将开始进入成长期。


引进ICT 创造有感mHealth

许明晖指出,行动医疗最早并不是从病患的角度出发,而是让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可以更为方便,例如电子病历、行动护理车等。演变至今,就台湾医院而言,许多医院都各自开发了挂号系统的Ap​​p,让民众能够掌握看诊进度。其中,台大医院更进一步的能够根据各个医生过去的看诊纪录,推断看诊进度。


不过,随着行动技术的进步,延伸而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如今,行动医疗已经从医院扩展到一般民众身上,让医疗与照护能够随时随地的在个人生活中提供。这样的趋势正好是世界卫生组织近来提出「全民覆盖」的概念,其意味着要让全世界七十亿人口人人都有医疗保险的保障。这个概念在美国总统欧巴马提出HealthCare.gov的计画中逐步地被实现。



图四: 行动医疗技术使用Source:ihealthtran.com/
图四: 行动医疗技术使用Source:ihealthtran.com/

HealthCare.gov自2013年10月1日开始启用,主要目的是要让美国更多人民拥有健保保障,虽然后来因技术问题引起不少挞伐,但最终投保人数多达7百万人,超乎预估。然而,要在有限的资源下达成全民覆盖的目标,引进ICT和半导体技术是大势所趋,许明晖指出,要有个人化的医疗不难,古代皇帝身旁的御医就提供了非常个人化的医疗,但难的是,要为全台湾的人口量身打造个人化健康照护,并且是以低廉的价格,在这样的情况下,ICT平台不可或缺。


为了达成这样的目标,科技大厂也开始想方设法,以半导体相关技术为基础,提出解决方案。台大电子所所长吕学士以前一阵子热门话题的安洁莉娜裘莉切除乳房为例,他指出,安洁莉娜裘莉正是个人化医疗的实现,但是DNA检测耗时,且价格上仍然偏向昂贵。


而较新的方法是利用DNA检测定序仪,透过半导体晶片进行检测,不仅能将价格降低至一般人可负担的起的范围,时间也从三个礼拜缩短为一个礼拜,吕学士表示,最终目标是要人人都做得起DNA检测,以提早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



图五: 透过半导体晶片进行医疗检测,不仅能将价格降低至一般人可负担的起的范围,也能大幅缩短时间。
图五: 透过半导体晶片进行医疗检测,不仅能将价格降低至一般人可负担的起的范围,也能大幅缩短时间。

在ICT平台及半导体技术的支援下,许明晖认为,下一代的医疗保健将会走向四个方向,个人化(Personalization)、参与感(Participation)、预防(Prevention)以及预测(Prediction),也就是医疗个人化,每个人要参与自己的健康保健,并藉由资料分析技术,提供预测让个人做决策,达到预防胜于治疗的目标。


从参考到诊断资讯 穿戴设备遇瓶颈

虽新型态的医疗设备与方式带来更便利的医疗环境,也解决不少困境,但现实是,目前市面上仍鲜少有能让医生满意的系统服务平台及装置。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仁贵指出,以IC设计的角度来看,必须有明确规格的前提下,才能进行IC设计,然而行动医疗装置需要撷取什么生理讯号,或者有什么样的使用情境,必须由医生定义,但目前医生还未能够定义出符合需求的规范。


而另一项问题是,提供行动医疗或行动照护的装置必须让使用者无感又兼顾高可用性。然而,目前大多的是以穿戴式装置的方式让用户配戴在身上,李仁贵表示,这将会让装置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干扰,例如用户活动身体而晃动装置,让侦测数据失准。在这种应用环境下,如何准确地量测出生理讯号是急需解决的一大难题。


看来,目前多数的穿戴式装置仅能为用户提供健康管理上的辅助资讯,想要真正应用在健康照护上,为医生提供有助于诊断的数据,仍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呢。


相关文章
智慧充电桩百花齐放
充电站布局多元商业模式
以爆管和接触器驱动器提高HEV/EV电池断开系统安全性
CNC数控系统迎合永续应用
数位分身打造精准数控 欧日系CNC厂迈向永续应用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群创强化半导体业务 建制下一世代3D堆叠半导体技术
» 罗姆旗下SiCrystal与意法半导体扩大SiC晶圆供货协议
» 硕特THS系列产品跻身2023年度产品奖
» M31携手台积电5奈米制程 发表MIPI C/D PHY Combo IP
» 联发科发表3奈米天玑汽车座舱平台 推动汽车产业迈入AI时代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TDQ9E6MSTACUKT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