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商业与开放社群的时代交会点
 

【作者: 歐敏銓】2003年09月25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7404】

开放源码运动发展至今已近二十年,但由于标榜着“freeware”的名号,与主流商业软件之间长久以来维持着一种对立关系。但这样的关系在近几年中却快速改变,商业软件公司从过去的不屑一顾,到渐渐承认值得观察,直到今日,各大商业软件大厂当中除了微软一家外,几乎都已宣布支持开放软件了。


相较于前两年国内几家Linux厂商的消声匿迹,今年商业软件大厂的支持确实显得盛况空前。在七月底「2003开放源码国际研讨会」、八月底「第二届建开放应用环境论坛」这两场刚办过的国内开放社群年度大会中,包括IBM、HP、SUN、ORACLE、Novell、宏碁等厂商纷纷派出“长官”级人物出席,同声信誓旦旦的大力支持开放源码社群的发展。


此一现象相当令人玩味。虽然业者对开放社群的分享文化颇为肯定,但我们也清楚所谓「在商言商」,若说“开放原始码”这种作法对他们来说毫无威胁的话,那是难以置信的,尤其是像ORACLE数据库这类动辄上百万的商业软件,要他们开放自己的原始码几乎等于宣布退出市场。因此,他们的支持与把“原始码”开放这件事应该是两回事,这是有必要先分清楚的。


商业软件业的拥抱开放动机

那他们的支持从何而来呢?从「商机」来看还是最解释地过的理由。


此一「商机」或许并非近在眼前,但商场的模式一向如此:观察、布局、营销与收成,而布局的早晚与力道,就看业者对潜在市场的看好程度了。从这一点来看,IBM可以说是众家厂商中对此一开放模式最重视,也着力最深的,早在三年多前(2000年)即已揭竿力捧Linux,并以实际行动投下大手笔的资金,在全球各地成了研发中心与服务团队,其产品上也几乎做到全面化的支持。有蓝色巨人IBM的背书,对整个软、硬件产业来说不啻是一剂强心剂。


《图一 开放软件的授权模式》
《图一 开放软件的授权模式》

从开放软件的身上,IBM及其他厂商看到了什么商机?以他们的获利模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商品(软/硬件)的销售、系统整合规画、教育训练与维修服务,在这些获利模式背后(尤其是中、低阶的市场),存在着一个极大的包袱──也就是微软这套独大的商业操作系统。近十年来,它在信息业的各个环节中分食掉业者的利润,并扣住系统的发展弹性而让业者显得缚手缚脚。


开放软件──特别是Linux这套操作系统,正提供他们一个跳脱枷锁的绝佳机会,让他们可以放手而为。业者并不用真的开放自己的原始码,而只要做到“支持”Linux操作系统即可;也就是可以在Linux上头运作,并保证原来的应用功能与效能。这样的好处很多,由于操作系统这部分的成本大幅降低,对于刺激硬件的买气大有帮助,此外,而业者仍能销售他们的应用软件,并从教育训练与咨询服务中获利,确实一举多得。


此外,Linux等软件的市场切入点也相当理想,正是高阶(Unix)与低阶(Windows)之外的广大中阶市场。向上,它具有取代Unix的极大潜力(事实上也已经发生);对下,虽然很难打入固入金汤的个人用户窗口市场,但对于渴望中、低阶硬件(Intel-based)并享有更高档操作系统环境的中小企业用户来说,Linux确实是不错的选择。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IBM、HP、Dell或宏碁,甚至是固守Solaris的SUN,纷纷推出Linux PC或服务器,从32位的初阶计算机到多CPU的64位服务器一应俱全。事实上,这些业者也承认,目前他们从开放软件得到的最大获利正是硬件的销售;处在PC市场萎缩与高阶服务器投资冻结的寒冬期,Linux的商业化让他们成功杀出一条新的获利门路。


企业用户乐观其成

对于用户市场来说,自然也是乐观其成。过去企业IT主管对Linux等开放软件可能并不在意,并认为那不过是计算机玩家的游戏。但在企业IT成本不断紧缩而执行任务却日益吃重,加上不少重量级厂商的背书的情况下,也让他们不得不正视此一软件业的新浪潮。


在去(2002)年由CIO杂志对美国375家企业所做的研究报告中显示,其中有54%的CIO表示开放软件将在五年后成为他们主要的服务器平台;至于使用的动机与疑虑上,近六成的CIO指出整体拥有成本(TCO)的降低是开放软件的主要优势,但也有52%的人指出缺乏商业公司的支持是开放软件的弱点所在。


很显然地,降低拥有成本与提升系统弹性是今日企业IT系统的两大诉求,只要能满足这两点,采用何种操作系统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而开放软件/Linux正好都切中这样的需求。


以成本而言,购买商业软件因得负担制造商的研发成本及营销推广费用,价格上自然不会便宜;不仅如此,为了卖到更好的价格及持续进帐,商业软件市场的操作手法不外乎将有的没有的通通包成一包卖给用户,再三不五时地推出更新版本。这该是多数企业IT人员心中的痛,而开放源码运动则发展出一套全然不同的模式,也就是将软件的各个部分大体拆解,以“组件化”的形式让用户各取所需、任意组装,而不用受限于商业软件的版本及授权数;除了几乎可以免费享用外,更重要地是,原始码完全透明──只要你也承诺分享,就能够参与版本修正的核心工作。


这种从全盘通吃到软件组件化、开放化的变革,对于整体信息产业势必将造成极大的冲击。据Boston顾问集团最近的研究显示,有58%的社群人士是专业的企业IT主管或工程师,他们愈来愈常利用开放软件来解决一些工作上遭遇到的问题。而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开放软件,这个趋势将大幅改变软件的开发、销售与支持模式。


当然,商业软件是否会此消彼长,甚至成为夕阳模式,目前还无法下断言。毕竟商业有商业的强势手法与一定的服务质量保证,很难否定这样的优势与市场需求。因此,问题或许不在于要靠那边站,而是在什么地方使用何种软件的选择智能。


目前来说,正如上述报告所指出的,开放软件对于一些企业内部如ERP或CRM等关键性应用软件的支持还相当有限,不过像是SAP就已推出Linux版的ERP,而ORACLE也有对应的企业级数据库,其他厂商则纷纷提出支持的时程。看来不久后这一弱点将会克服,而企业对开放软件的信心与使用度也会大幅提升。


但在今日,开放软件在一些领域中早已发展地相当成熟。由于开放软件与Internet的发展一直是同声相应,所以举凡是与网络相关的系统,如操作系统(Linux)、网站服务器(Apache)、邮件器(SendMail)及数据库(MySQL)等等,大多是网络架构上的主流了,这当然也是新用户最佳的切入点。至于企业应用的下个阶段则可迈向内部网络的管理系统,如网管、入侵检测和应用服务器的中间件(middleware)等,在这部分也已开发了不少功能强大的应用软件了。


开放软件的宿敌 - 微软

谈开放软件,就不能不谈谈它的命中宿敌 ─ 微软。众所皆知,从过去的高慢姿态,微软也开始坦诚开放软件对它的威胁;虽然从未松口捍卫私有软件模式,但在一些动作上却出现了自打嘴巴的尴尬情景。最明显的例子是它也提出了自己的开放源码计划,对象限制在政府单位及大型企业,让参与计划者能够有限度地看看它的原始码。


最近的一个案例是,据网络服务公司Netcraft的消息指出,由于不堪近几周来连续三只病毒的袭扰,微软Microsoft.com网站决定将自家的系统换下,改用Akamai的Linux快取服务器,进而能对抗来自各方病毒、病虫,及阻断服务等攻击。虽然这项消息并未得到微软官方的证实,但微软窗口操作系统及相关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众多是不证自明的事实。目前这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若有不错的替代方案,自然有很多人愿意试试(看来也包括微软)。


此外,对于微软的不满不只限于个人或企业,近来连国家级单位都站出来要与微软打对台。日前在柬埔寨举行的东南亚国协(ASEAN)经济部长会议上,日本贸易大臣即代表日本、中国大陆及南韩政府提出了一项以Linux这类系统作基础,打造一套既便宜又值得信赖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计划,为的是让用户能免费地复制和修改。


微软对此当然感到如同芒刺在背,立即对外表示此举可能有违背公平竞争原则之嫌,并呼吁各国政府不应介入市场,该由市场自行决定谁是软件业的赢家;其亚洲政府关系经理Tom Robertson在日本东京更指出,微软和日本政府已建立「直接和开放的沟通管道」,可共同谈论软件安全性、标准和发展议题。


此一“市场决定论”让人听了啼笑皆非,微软已证明它在市场营销上无人能敌,以及打遍全球“反托拉斯”(我国是公平法)也能安然无恙的坚强实力,在此点上确实让人折服;如今似乎更上层楼,准备与国际性的合作组织抗衡并瓦解其威胁。其实树大难免招风,更何况微软层层捆绑的商业手法不只让人颇有微词,更引来广大地杯葛反弹。即使国家政府不出面,当前开放社群、信息产业及企业用户的开放潮流也该够微软受了。这或许是微软多年来呼风唤雨的风光下,唯一无法扼制的发展趋势 ─ 最终恐怕也得向它靠陇才行了。


《图二 未来将在各个环节看到开放软件》
《图二 未来将在各个环节看到开放软件》

结论

在愈来愈多商业厂商支持与更多企业打算采用的趋势下,开放软件看来将走向一个新的转折点──除了更为壮大外,也将逐步改变信息产业的商业模式。此一影响是全面的,从上游的软、硬件厂商(甚至是更上游的IC设计制造)、开放软件社群,到下游的企业或个人用户;从软件开发、发行与授权,到系统整合、支持、教育训练与咨询服务;从高阶的大型主机、中阶的工作站与服务器,到个人计算机及多样的随身电子设备等等。这些环节都将见到开放软件的身影,而且份量愈形吃重。


但资本式的商业模式与开放软件在精神上或运作上仍有很大的差异,而从历史上我们已看过太多因商业介入而丧失理想性的例子。却不知开放软件会不会是其中的一个例外,而且是反向推动商业结构走向分享精神的“历史转折大例外”呢?


相关文章
您的开源软体安全吗?
企业创新契机 永续经营与数位转型并行
永续是企业创新契机 与数位转型共驾其驱
挟ICT与半导体优势 台湾生技产业将趁势而起
教育笔电因材施教 弹性配置与新兴网路需求急起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鼎新电脑携手和泰丰田解缺工 以数位劳动力开启储运新时代
» Fortinet SASE台湾网路连接点今年落成 全台巡??落实云地零信任资安
» IBM力推AI服务平台 助企业顾问提升50%生产力
» Ansys模拟分析解决方案 获现代汽车认证为首选供应商
» SOLIDWORKS公开演示未来AI 率先导入工业设计软体应用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3T0YPG7SSTACUKH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