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解析中国大陆液晶电视市场规模与发展速度
平面显示器系列报导

【作者: 賽迪顧問】2003年11月05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5038】

液晶电视(LCD TV)是采用液晶屏幕做显示器的电视机。液晶电视的屏幕是一种高分辨率之彩色液晶显示器,机内采用微型荧光灯(背光板)作为光源。与常规的CRT彩色电视相比,液晶电视具有体积小、薄而轻、无射?危害、驱动电压低、功耗小等特点。


TFT-LCD的大型液晶显示器在计算机上应用较多,液晶显示器在PC和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的比重目前为30%,但是,由于电视播放对液晶显示器的清晰度、亮度、响应速度以及视角等要求更高,而且大屏幕液晶的制造成本比较高,液晶显示被用于电视,即液晶电视的市场规模还比较小。据统计,2001年全球10英吋以上液晶电视的市场销售量为82万台,不足全球彩色电视年销售量的1%,其销售额为17.8亿美元。


目前,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以日本Sharp、韩国Samsung和LG等?代表的液晶显示器生产企业,纷纷将液晶电视作为未来液晶最大的应用市场,加大了液晶屏幕在电视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力度。2002年下半年,液晶电视技术又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可制作的液晶电视的屏幕尺寸已经从30英吋扩大到46英吋,液晶电视的应用领域相对扩大,这使得液晶电视有可能在未来与PDP以及背投等彩电争夺更加广阔的大屏幕尺寸家用电视市场空间。2002年第三、四季度,Sharp等液晶电视生产厂商纷纷扩产,Samsung的第五代TFT-LCD生产线也开始量产,全球液晶电视市场也以97.6%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到162万台、销售额达到30亿美元。2002下半年液晶电视机技术的进步,不但提升了2002年全球液晶电视的市场规模,同时也使液晶电视展现更加远大的前景。(图一)所示的是2000至2002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量和销售额。



《图一 2000~2002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
《图一 2000~2002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数据源:数据源:CCID;2003/02

发展速度

2001年是全球液晶电视市场启动的一年,与2000年相比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几近三倍。2002年初,以Sharp为代表的液晶电视生产厂商已经具备了13英吋、15英吋以及20英吋等各种尺寸更为完备的产品线,其中价格最便宜的13英吋液晶电视的推荐零售价约为8万8000日圆,大大低于2000年10万日圆的水平。这些产品的推出提高了大众对液晶电视机的认知度,带动液晶电视的普及。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量发展速度预测如(图二)。



《图二 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量及其发展速度预测》
《图二 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量及其发展速度预测》数据源:数据源:CCID;2003/02

@由图二可见,2003年液晶电视机的市场销量增长最为显著,成长率将达到114.8%,而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销量的年复合成长率也将达到56.1%,呈现较高的增长幅度。其原因主要有:


  • (1)以日本为中心的液晶电视市场2002年开始出现地区扩散化趋势,欧洲、亚洲其他地区的液晶电视市场销量正在增加。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在液晶电视市场中所占的比重已经从80%下降到55.5%左右,液晶电视已经开始逐步摆脱单一地区销售的不利影响,开始向全球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渗透。


  • (2)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液晶电视面板的尺寸得到进一步扩大,而且还提升了其发光效率并降低了?品成本,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将成为液晶电视市场规模高速扩大的根本保证。


  • (3)由于液晶电视的清晰度足够高,适合未来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的显示要求,因此,全球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的兴起将为液晶电视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当然,还有一些因素在制约着液晶电视市场的迅速膨胀,这些不利因素包括:


(1)大屏幕液晶电视机价格下降的速度限制。虽然液晶电视屏幕尺寸能够达到46英寸,但是价格仍旧较高,而且成本下降尚需时日。以42英寸大屏幕液晶电视价格?例,目前其平均售价在8000美元,而降到2500美元尚需至少三年时间。


(2)3C的融合将使个人计算机的液晶监视器中配备电视调谐器增多,这将有可能侵蚀液晶电视的部分市场。


另外,液晶电视市场的增长还有赖于液晶电视的视角、响应速度以及技术标准化方面一些问题的解决情况。


赛迪顾问预测,由于受到成本下降的影响,2003~2007年液晶电视的市场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速度将大约在30.8%,低于销量56.1%的年复合增速。预计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14.9亿美元。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额及其发展速度预测如(图三)。



《图三 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额及其发展速度预测》
《图三 2003~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市场销售额及其发展速度预测》数据源:数据源:CCID;2003/02

液晶电视主要技术状况

1968年美国RCA公布了世界第一个液晶显示器专利,在以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液晶显示技术获得飞速发展,经历了扭曲向列(TN-LCD)、超扭曲向列(STN-LCD)和薄膜晶体管向列(TFT-LCD)三个重要发展阶段。利用微电子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计算器技术与其他复杂技术相结合的TFT-LCD,主要应用在笔记本电脑、工业监视器、PDA、车载导航系统、摄像机监视器、摄像机取景器、数字照相机、投影显示器、游戏机、寻呼机、移动电话机以及车载电视等领域。在平板显示器家族中,液晶显示器技术成熟,成为最有望取代CRT的技术之一。


2002年液晶电视技术有突破性进展

由于受到技术和成本限制,液晶电视技术曾经被普遍认为将主要在30英寸以下领域挑战传统显像管电视。然而,2002年液晶电视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各大公司液晶显示屏技术都有很大程度的改进和发展,亮度、对比度、视角、响应速度都得到了改善。而且,液晶电视屏幕的尺寸已经可以达到46英吋,开始对30、乃至40英吋以上大屏幕尺寸市场发起进攻。目前,新型大屏幕液晶电视的技术特点为:


  • ˙液晶电视色彩丰富,高达1670万色彩;


  • ˙液晶电视的分辩率高,支持HDTV信号;


  • ˙液晶电视功耗很低;


  • ˙液晶电视使用寿命为4万小时以上;


  • ˙新开发的液晶电视具有高亮度、对比度;


  • ˙这些新的技术特点将使液晶电视在未来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大大增强。



降低制造成本是目前液晶技术主攻方向

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扩张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价格水平。目前,即使是15英吋的液晶显示器价格也高达8万日圆左右,因此大屏幕液晶显示器还很难进入一般家庭用户。目前,日本和韩国各大液晶生产公司正在大规模投资第五代、第六代TFT-LCD的制造技术,液晶电视可望向大屏幕和低价格目标同时跃进。


结语

目前,高昂的价格是阻碍液晶电视走进平民百姓生活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液晶屏幕造价占到总成本的60%,而制约液晶面板价格的瓶颈问题是其良率过低,使得成本价居高不下。中国液晶显示终端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中国原材料的生?与价格的下调,即显示面板优良率进一步提高,实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价格。生产厂家只有不断提高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才能够促进液晶显示终端价格的不断下降。


(本文由赛迪顾问提供)


赛迪顾问简介

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China Center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的简称。隶属于中国国务院信息产业部。赛迪顾问有限公司(CCID Consulting Co., Ltd.)即是CCID的直属子公司之一,是中国第一家专注于IT产业的咨询顾问机构,成立于公元1986年,总部位于北京,拥有300多位中国ICT产业咨询顾问领域里最顶尖的学者、专家,业务触角遍及于全中国大陆的各级城市。


赛迪顾问针对中国IT产业的消费性电子、PC与通路、通讯与网络等等市场定期提出年度研究报告、季报告;更于每月及每半个月针对当月市场之趋势、发展与最新动态提出月报及半月报告。该机构旗下设有企业策略、数据中心、PC产品与通路研究、通信与因特网研究、行业与企业信息研究、IT投资研究、消费性电子研究与企业管理咨询等八大部门,以及IT产业、IT投资、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电信政策法规、因特网、卫星与光通讯、数据通信、行动通信、IT通路与服务、软件及应用、外围设备、主机与零组件等14所研究所,针对各个不同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章
医疗用NFC
嵌入式系统的创新:RTOS与MCU的协同运作
结合功能安全,打造先进汽车HMI设计
准备好迎接新兴的汽车雷达卫星架构了吗?
美国 NHTSA的AEB新规定对消费者和汽车产业产生的影响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艾迈斯欧司朗与极??共创智慧汽车驾乘新体验
» 制造业Q1产值4.56%终结负成长 面板及汽车零组件制造创新高
» 资策会与大众电脑开发AI热成像警示系统 确保全天候行车安全
» 工研院、友达强强联手结伴 聚焦4大领域产业抢商机
» DELO 启用峰值输出功率为 1.7兆瓦的太阳能系统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6QB1ECIESTACUKK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