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离子风散热器力推「无扇制风」
甩开扇叶走出实验室

【作者: 朱致宜】2011年01月07日 星期五

浏览人次:【9419】

受惠于半导体制程不断精进,让终端产品的体积得以不断缩小。从小笔电到平板计算机、再到智能型手机,电子产品的各项零组件不约而同开始迷你化,参与瘦身计划的除了屏幕面板、电池、转接组件之外,散热器也列于队伍之中。然而,传统的散热器如风扇等技术,正面临极大的技术挑战。


半导体制程乘喷射机离去 散热器还在原地

散热真的很重要!根据统计,有55%的电子组件故障都是温度惹的祸,默默耕耘的散热器虽然不是镁光灯的焦点,但是任何电子产品都需要它。传统散热器分做主动与被动两种形式,最常见的主动式散热器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风扇,但是风扇运转带来的噪音与灰尘是颇大困扰;而被动式的对流散热设计也可在LED照明系统,苹果计算机的Mac Air也透过机身材质设计来帮助散热。


但这些改进仍然跟不上半导体制程的精进速度,组件缩小堆栈造成热传量爆炸性增加,加上消费性电子产品体积缩水,有限的组件空间很难再容下风扇此等庞然大物;传统散热技术宛若驱车追赶喷射机一般叫苦连天,无论买方或卖方,都相当盼望市场上能出现克服空间、噪音与功耗的「无扇制风」的散热系统。


「无扇制风」其实并非崭新词汇,但过去都是研究机构中的概念与实验。不过今年下半年起,实验室中的概念已经拥有量产能力积极寻找合作对象中,已有媒体露出的公司是TESSERA与Ventiva,很巧的是,两家公司替新技术取的名字虽然不同,但都是利用气体放电、正负电子中和所产生的空气流动,达到散热效果。



《图一 离子中和造风示意图》
《图一 离子中和造风示意图》

空气放电 正负离子中和造风

TESSERA是在2007年自美国华盛顿大学取得授权,而Ventiva则是从普渡大学得到研究基础。无论是「电晕风」(Corona Wind)或是「离子风」(Ionic Wind),运作的原理大致相同。


以此原理制程的散热器,芯片上以下凹的格栅作为带电导线,当直流电压接通后,空气分子在强的电场作用下,负离子会脱离轨道、被正放电电极吸引并且中和,剩下的正离子继续撞击空气,产生更多的正离子,正负离子交换电极的过程中,便会牵引空气流动。


当然,这项造风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掌控电压得宜,并且另外增加一些技术条件,否则电晕不过是电力系统中造成电力耗损的负面效应。从实验室走出,两家厂商的技术细节均相当保密,不过,从理论面来探讨,电压一定要作足才能产生牵引作用,两个电极开口如是尖锐、不平整的,所产生的造风效果也会较佳。


缩减1/4体积 摩尔定律的坚强后盾


《图二 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之温度测试(Source:Tessera)》
《图二 应用于笔记本电脑之温度测试(Source:Tessera)》

科学界对气体放电的研究开始得很早,但多半是着眼于「抑制」其带来的负面效果,以免成为电力系统损耗的一颗老鼠屎;高压电线会加上均压屏蔽,就是为了避免电能因电晕作用而产生损耗。用在无扇制风上,最大风速有2.4米/秒,而普通的小型机械风扇风速仅0.7~1.7米/秒,更重要的是,尤于完全不需要扇叶此种机械构件,体积相对之下缩小至1/4。


TESSERA Silent Air Cooling技术资深副总裁暨总经理Liam Goudge表示,EHD(电子液动力)散热技术可以取代原有的散热系统,以笔记本电脑的应用为例,不会影响本身主板的设计,用原本的动力系统即可运转,不必外加断流器等保险装置。不过,由于尚未真正落实于量产,我们也很难确定,气体放电会不会抬高整体系统的耗电量?而耐尘量的测试也还未受市场检验,新型散热器的使用寿命能否与终端产品并驾齐驱,若否,如何替换散热装置也是问题之一。


不过,远眺无扇制风的未来,仍然是相当诱人的。由于体积有了突破,未来如能直接整合进芯片制程中,拥有自体散热能力的新世代芯片,将让小巧玲珑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更能「散热有道」。


  相关新闻
» Tektronix频谱分析仪软体5.4版 可提升工程师多重讯号分析能力
» R&S展示蓝牙通道探测信号测量 以提高定位精度
» 太克收购EA Elektro-Automatik 为全球电气化提供扩展电源产品组合
» 安立知全新模组可模拟MIMO连接 打造稳定5G/Wi-Fi评估环境
» 攸泰科技倡议群策群力 携手台湾低轨卫星终端设备夥伴展现整合能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4R7DGUKESTACUKS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