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 / 文章 /
虚拟博物馆的真实
 

【作者: 李士傑】2004年12月01日 星期三

浏览人次:【3391】

今年度(2004年)的「博物馆计算机网络」(Museum Computer Network,MCN)研讨会在明尼苏达州的双子城举行,主题是「博物馆的典藏、经验汇流与社群的重要科技」。这个研讨会迄今已有第三十二年的历史,是一个量小质精,让档案典藏、博物馆与美术馆等不同领域的信息工作者能够充分交流的核心社群国际聚会。在四天议程的最后一天,有一场座谈「虚拟博物馆:新世代风貌」(Virtual Museum:The Next Generation)在探讨信息科技冲击下,博物馆的未来面貌。这场座谈对运用信息科技的实务工作者来说,是又重新一次检视经历多年信息技术与内容共同演化之后、博物馆信息发展的现实意义。


这个座谈是由美国纽约大学教授、数字保存专家霍华‧贝瑟(Howard Besser)与加拿大传承信息网络(CHIN, Canadian Heritage Information Network)的凯蒂‧吉博(Kati Geber)与金‧高雯(Kim L. Gauvin)共同参与,就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实务经验反思,探讨可见的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就博物馆的专家来说,也许他们所思考的是博物馆这种文化型态的未来走向;但是对于网络文化浪潮的冲浪者来说,思考这些趋势就彷佛参与建筑公共空间的想象一般:那近如咫尺的未来,你我都身在其中。


后台的故事

很少有机会能如此密集地与许多专业文化领域信息科技工作者交流。如果说数字化的未来,舞台上有着许多光鲜亮丽、 闪闪动人的信息应用,那么后台的信息科技工作者,就是让这发展成为可能的幕后功臣。从诠释后数据编纂、输入扫描、影像整理、互动立体模型的建立,到馆藏系统、多媒体展示、查询系统甚至儿童与成人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内容产业的信息工作者是今日数字世界的奠基者。因为唯有他们透过标准与技术协助机构编纂索引,数据遂方能被保存、验证、交换与注记、增补;接下来,故事才开始揭开序幕。


来自各个机构的工作者,代表传统的机构例如档案典藏机构、美术馆、博物馆与图书馆,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风格与特色。档案典藏机构处理文献、档案与视听多媒体信息的典藏工作;着重在收藏与保存。各种媒体型态的历史文件,因为制作过程的文化因素与技术性的限制条件不同,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有各式各样的挑战。以影像数据为例,在今年的会议中,一个被普遍比较、拿来经验交流的议题是是电视台视讯数据的典藏问题;卷标的选用,标示规则的建立、语音自动辨识转录文字的困难、磁性媒材的清洁、电视台影带多次重复利用的制作文化,这些都对最后著录正确完整的诠释后设数据,有着重要的影响。电磁媒体信息的脆弱与不稳定,试想,对于十年后想要了解现在台湾社会的读者来说,眼前的信息社会将会变成怎么样的一种历史空窗期?目前这些困难正是档案典藏机构所需要克服的种种挑战。


美术馆则又是另外一个模型。处理艺术作品的策展人与美术馆机构,往往需要专业诠释者根据历史、理论、研究成果、潮流趋势与当代的批判反思,重新选择面向呈现馆藏的风貌与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果说美术馆是美的殿堂,那么博物馆则是历史的仓储中心。考古成果、科技文物、地区与国家历史、语言与人物、甚至瞬间冰冻的长毛象,都是可能储存的对象(自然科学历史博物馆)。然而美术也脱离不了当代与历史社会,文件不仅仅左证历史,更提供对艺术与人类文明的反思,就如同国际艺坛著名的德国文件大展(documenta)一样 。透过诠释与展示,美术馆与博物馆建筑了一座沟通个人体验与文化对象的桥梁。


图书馆将人类文明当中以书本、地图等形式的知识保存下来,有系统的让用户查阅利用,形成一种开放近用(assess)的公共财,它也是这些文化机构当中最能够体现民主价值的活动场域。而掌握诠释方式的美术馆与博物馆,则拥有较高的知识门坎;传统来说,博物馆比图书馆要来得菁英化,博物馆所收藏的是经过高度筛选过后的对象、所能够开放的诠释可能性限制也较大。


新混合型态

放眼未来,虚拟博物馆被认为将会是混合了博物馆、图书馆与典藏保存等的一种崭新的混合型态。透过完全整合于网络与信息科技,虚拟博物馆将对话的群众透过因特网延伸到全世界。因特网不是一种大众媒介(mass media),并且虚拟博物馆也不会拥有一群一致同质化的观众;相反的是,它将会拥有的观众是「异众」(masses):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异质化的群众,并且依照不同的兴趣,这些个体组成不同的次级团体彼此交流。虚拟博物馆将创造出一个空间让来自各地的观众停留。


这个空间的指导逻辑,将会是用户导向的博物馆:让用户有机会能够在博物馆的作品中,创造他们自己的「路径」(pathways);透过互动的机制,用户也可以透过接口与工具,参与、提供并且管理所贡献给虚拟博物馆的内容。用户将会与其他的用户、相同兴趣的团体成员、策展人与教育工作者等角色互动,并且透过个人化的功能,运用符合自己背景脉络的接口进行互动。


这些所谓「用户导向」的活动,在一些博物馆教育部门所安排的活动中,往往已经略见端倪。这些活动往往利用前面观众的参与成果,呈现出来代表这些活动的多种可能性。为了要掌握住参观博物馆的用户,这些内容导向的活动,将会形成许多观众导向活动的核心,例如开放教学课程规划分享给教育工作者参考,共同建立在线环境的学习模块;用户在博物馆内外艺术作品中新的诠释、评论、创作与体验的路径,能够透过博物馆提供的接口分享。在加拿大文明博物馆(CMC, Canadian Museum of Civilization)的冰上曲棍球名人特展中,观赏者可以在会场的录像机中录下自己的心情,成为馆藏的一部份。


最终,虚拟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朝向着建构一组让个人能够互动与沟通的社会空间。这些分享的经验、观赏艺术作品的路径与轨迹未必是和谐、一致的,可能蕴含着冲突与对话的动态关系。虚拟博物馆需要将自己发展成一个沟通中心,经营社群,在博物馆的空间中呈现的可能不是由博物馆工作者所主导的对话,而是自发性的参与;不再是固定安排的演讲,而是特定主题讨论的平台。


个人博物馆

虚拟博物馆当中个人化的用户路径,代表着典范的转移。个人在空间中创造的数据,将会被保留下来,并且跟其他来源的内容混同在一起,形成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体验空间。正如同Chrsitine Borgman在《个人图书馆》中所说:


  • 个人博物馆应该包含着一种将异质的、来自多个数据源的内容的混合。某些将会被用户所创造、例如撰写的文件、影像、绘画、数据集、网页链接、书签档案,电子表格、投影片档案等等。其他的内容例如新闻报导、文字或讯息可能从外部的数据源被捕捉下来。


  • 个人博物馆也应该提供人们捕捉既存的诠释后设数据(metadata),并且加上他们自己的诠释后设数据描述他们的使用情形,无论人们的作法多么地独特(idiosyncratic)。这将会让他们能够管理自己的资源,并且确定那些内容是可以重复利用的。


  • 个人博物馆应该要让个别的人们能够上传他们的后设数据,到这些对象所出自的公共数字图书馆中,创造以社群为基础的后设数据描述。



博物馆新一代的信息工具将会是透过文化对象,建立与经营社群的「文化工具」。它不再只是以表格为基础的数据库系统,而是与视觉方式结合、能够述说故事的文化系统。每个人都需要客制化模块化的内容、与脉络相符合的结构排版,可以选择、筛选展示内容的工具,建构自己的创作空间,以及参与社会互动的社群广场。


社会空间与真实

在未来的十年内,数字内容的授权模式应该会演化出一种可以被全球化信息社会接受的共识。在授权的围墙倒塌之日,它也将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开始点,从此开始新的内容时代。各种异质的内容所共同型构的集体经验,包含着博物馆的在线内容与其他的日常生活,将是我们真实体验的一部份。今日已经处处可见的部落格、社群交流讨论网站、Google整合串连的全球新闻...这些就是数字生活的雏型。怎么去设计这样交融的社会空间,使其更符合社会正义?更照顾到弱势与落差鸿沟另外一边的人们?将会是迫不急待的课题。


负责CHIN研究与商业情报管理的凯蒂.吉博,在讨论虚拟博物馆时,用「没有马的马车」(horseless carriage)这个譬喻来作今日描绘虚拟博物馆未来风貌的模拟。在汽车诞生之前,人们以现有的形象与技术揣想着未来交通载具的样貌;我们同样地也在利用眼前的线索,延伸与思索,面对未来的挑战。无论如何的猜想,明日的未来将只可能奠基于今日的真实;各个机构对于数字化的发展,其事前的规划、合作与事后的评估、衡鉴都将札实地影响未来、创造出令人期待的数字文化地景。


<作者为网络文化观察家:ilya@iis.sinica.edu.tw>


相关文章
用Arduino 打造机器人:循迹、弹钢琴、下棋都行!
树莓派推出AI摄影机、新款显示器
智慧充电桩百花齐放
充电站布局多元商业模式
以爆管和接触器驱动器提高HEV/EV电池断开系统安全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新闻
» 台达推出5G ORAN小型基地台 实现智慧工厂整合AI应用
» 欧洲航太技术展在德国盛大展开,全球吸睛 镭洋推出卫星通讯整合方案,目标抢占庞大的欧洲卫星商机
» 经济部促成3GPP大会来台争话语权 国内外大厂共商5G/6G新一代技术标准
» 经济部支持跨国研发有成 台欧双方分享B5G~6G规划
» 达梭系统收购IQMS扩展3DEXPERIENCE平台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562Y87M2STACUKW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