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 / 文章 /
大尺寸LCD TV背光模組技術趨勢
 

【作者: 陸向陽】   2007年01月19日 星期五

瀏覽人次:【16694】

近年來台灣LCD產業在順利攻佔Desktop、Laptop用的Monitor後,進一步將市場目標放在更高尺寸的TV,然而欲達成此一目標將是新的挑戰。大眾消費性的客廳用TV,與電腦資訊用的Monitor大有不同,Monitor距離近,只供單人觀看,因此不必過度要求亮度(日文亦稱為輝度)和可視角度。另一方面,TV適合可多人同時較遠距離觀看,因此注重高亮度和高可視角度的要求。無疑地,LCD TV的顯示品質要求是高過LCD Monitor的。


除了大尺寸LCD產品在品質上更為要求之外,成本也是重要考量,小尺寸的LCD產品,背光模組(Back Light Unit;BLU)所佔的成本比例並不高,但是在大尺寸的LCD產品上,背光模組的成本比重就大幅增長。舉例來說,15吋規格的LCD產品,BLU僅佔整體成本的23%,在30吋規格時則達到37%,到57吋規格時,就攀升到50%,也就是說一個57吋液晶電視的成本價格,背光模組便佔了一半的花費。



《圖一  》
《圖一  》資料來源:http://www.kuraray.co.jp

<註:圖註:此圖為LCD的結構圖,圖中主要是說明從偏光板(Polarized film)、玻璃(Glass)、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等的前段部分,並在圖下針對偏光板方面進行更細膩的結構解說,至於後段的背光模組則只在最左上位置化簡交代。>


然而無論是LCD TV或是LCD Monitor產品,兩者造價成本所面臨的市場競爭挑戰,處境相同並立場一致,都必須排擠且取代傳統的CRT市場。LCD Monitor之所以能夠取代CRT Monitor,在價位上拉近與後者的距離是一大主因。因此LCD TV也無可避免地要在價格位階上與傳統CRT TV拉近,才具有彼可取而代之的優勢。所以如何降低BLU的成本結構,對於大尺寸LCD產品來說更形迫切。


再者,歐盟RoHS的相關限令,也給予BLU的研發作業帶來壓力。汞(水銀)的使用被規定要求不得超過5mg,未來甚至全面禁用,如此廠商也勢必要調整BLU設計流程。因此未來BLU的各種新設計趨勢,值得多方深入探討瞭解。


冷陰極螢燈管(CCFL)

冷陰極螢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是目前大尺寸LCD TV產品最常用的背光源,不過也是大尺寸LCD TV中、BLU成本比例最高的零件代表;除此之外,CCFL也讓製造廠商與使用者產生相當的顧慮。


首先是在亮度問題。亮度是顯示品質的最基本要求,現在LED背光製法在亮度上能夠超越CCFL,可使LCD TV有更佳的色飽和表現,CCFL的優勢不在。其次,CCFL的發光原理與日光燈或霓虹燈相同,是以光管內的電弧放電來激發汞氣體,再由氣體促使管壁上的螢光質發光,此原理就成為CCFL應用令人感到不安的所在。倘若LCD TV搬運過程中遭受外力劇烈撞擊,光管可能破裂,如此BLU可能壞損導致LCD TV必須送廠維修。更重要的是,破裂的光管可能會造成汞氣體外洩,對於自然環境保育將有負面影響。



《圖二   》
《圖二  》資料來源:http://www.lstechnology.com

<註:圖註:大尺寸的LCD無法使用側邊式入光,必須使用直接、直落式入光,圖為直落式入光的結構示意圖,4個圓紅物即是CCFL光管,箭頭為光照路徑,底部半圓弧即是反射板(Reflection Plate),將光源向上反射,再透過壓花(Pattern)、擴散片(Diffusion Sheet)使光源均化輸出。>


再者,CCFL的管壁長期受到放電刺激,將產生老化現象,尤其是從光管兩端(接近電極的位置處)最先開始。老化會產生讓管壁泛黑泛黃,導致背光亮度與光均性下降,觀賞者也可感受到亮度減弱不均的顯示不佳效果。此外LED背光技術可使其使用壽命超過CCFL,也迫使CCFL的壽限與老化問題更加明顯。



《圖三   》
《圖三  》資料來源:http://www.neths.it

<註:圖註:圖中即4根CCFL燈管,CCFL的發光原理與日光燈、霓虹燈相同。>


面對上述種種難題,其實CCFL製造商也有各種必須權衡取捨的因應方法,著重之處各有不同。若要提高亮度,廠商可以透過增強電流量來強化CCFL的亮度,但相對地CCFL光管的壽命也會因此縮短。此外,廠商也無法一味地藉由增強電流來提升CCFL的亮度,因為光管電流到了一定程度後,亮度並無法持續增加,卻會使溫度上升,這時散熱就成為惱人的問題。


另外因為汞會污染環境,業界也積極研發無汞式的CCFL,例如應用其他氣體來取代汞氣體。不過他類氣體對光管的保護性,都不如汞的角色來得理想,會導致管壁劣化時間提早,因此無汞式CCFL目前尚無法進入實用化階段。


發光二極體(LED)

由於藍光LED和白光LED材料的出現,以及LED在亮度表現上不斷突破,光電廠商已經開始採用LED做為背光源應用,似有逐漸取代CCFL之勢,特別是在一些小尺寸的LCD產品應用上,LED取代CCFL的態勢更加顯著,不過在中大尺寸應用上,LED仍有些問題必須克服。


LED的優勢在於高亮度特性,擁有更高程度的色域範疇,以NTSC所定義的標準來看,CCFL最多只能達到70%~80%的水準,LED則可達100%、甚至能超越100%的色域表現,因而被期待能為下一世代LCD TV帶來更佳的色彩呈現(日文亦稱為色再現性)。



《圖四   》
《圖四  》資料來源:http://seniordesign.engr.uidaho.edu

<註:圖註:在亮度尚未提升以及藍光和白光LED尚未問世前,紅、綠、黃光LED僅能應用在電子裝置的燈號指示用途,然而在藍、白、高亮度LED相繼出現後,LED開始便能應用於背光與電子照明等產品領域,圖為綠光LED。>


其次,LED以固態形式發光,不像CCFL以氣體方式發光,所以有較佳的抗震耐摔性,並且沒有使用汞或其他對環境有害物質的風險,合乎下一世代的環保需求。


不僅如此,在掃除殘影(Ghost Shadow;或稱鬼影)以及插黑技術上,LED比LCD更具備應用優勢。


以往LCD在顯示上有殘影問題,尤其在高速動畫(快速改變影像)時特別明顯。這時方法上必須採用「插黑技術」,亦即在每秒30張的畫面改變行進中,當每更替一個新畫面時,就先將液晶顯像全面關閉以呈現全黑狀態,然後再進行下一張畫面的顯像,藉此掃除鬼影。除此之外,為了讓LCD能具備趨近於CRT的犀利顯示能力,在無插黑時也必須讓液晶進行減少顯示工作週期(Duty Cycle)的間歇性顯示,而這便須藉由脈寬調變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來控制。


這種插黑技術不僅需要液晶驅動來控制,同時也要BLU一起來協調搭配,否則液晶即便全部扭轉成關閉狀態,畫面也會呈現「發光的黑」。因為液晶無法完全遮蔽背光源,所以為了讓黑能夠更徹底,當液晶全部關閉後,背光源也必須一併熄滅,如此鬼影才能徹底消除。


不過,應用CCFL進行插黑方法是有其限制。如前所述,CCFL的原理類似日光燈管,因此在點亮或熄滅時都需要較長的時間(可能是數毫秒),在明滅動作時間無法更快的前提下,CCFL難以兼顧在畫面更替過程中所需的插黑技術、與顯示過程中所需的間歇性明滅方法。即便能夠兼顧,倘若未來技術發展讓每秒畫面數增加,CCFL便會相形見拙。


相較之下,LED能輕鬆容易地執行插黑技術,LED僅需數微秒即可點亮或關閉,並且能夠支援更快速細膩的PWM調控。因為明滅迅速,BLU便可擔負插黑技術作業,液晶顯示驅動便無須配合運作,這樣便能讓電路設計更加簡易。此外在利用BLU進行PWM調控來實現顯示的亮度調整上,LED也比LCD更具優勢。況且,LED在驅動上也比CCFL容易,CCFL同時需要正向與負向電流,LED只需要正向電流即可。


進一步來看,LED背光不一定要全面採用白光LED,可以採行紅光、綠光、藍光LED三原色共同交密配置的作法,甚至能同時加入不同波長的紅、綠、藍光LED,如此不僅可透過混光方式獲得白光,還可以實現場序(Field Sequential)式輪替的背光驅動。


所謂場序式的驅動,是在同一時間內只點亮一種顏色(波長)的LED,藉此讓各色輪流明滅,如此可以讓LCD TV的色彩展現更佳的效果,同時減輕對液晶內彩色濾光片(Color Filter)的依賴。未來若能提升液晶的扭轉速率,甚至可省略濾光片,進而簡化製程並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LED在製造封裝的過程中,就已經完成對於光源的反射設計,例如裝設反射杯等,光源就已集中在一面顯示。相對地CCFL的光管型光源,在設計背光模組時,仍需要加裝一片反射板,這樣才能把光管另一面的光源反射運用。


LED背光所衍生的問題

雖然LED有上述優點,但事實上LED背光也有許多CCFL所沒有的問題。


LED為點光源性質,不同於線光源的CCFL,以及面光源的FFL。三者相比,應用於背光的LED,需要在光均性的處理上特別講究。同時,為講求光均性,每顆LED的發光亮度特性,在挑選上也要求一致性。此外,若有某顆LED的壽命先行告終,就會影響光均性,所以必須確保所有的LED都具備長壽功能。如此嚴格的挑選,便使得LED背光的成本攀升。


再者,LED的發光效率並不如CCFL,同樣的用電功耗,CCFL擁有較高的亮度與較少的廢熱,但是LED則需要更高的用電才能達到相同亮度,且產生的廢熱多於CCFL。這也使得LED背光模組的相關設計,經常要考慮到散熱問題,除了要用上散熱片外,甚至會還要加裝熱導管或電動風扇等。這些散熱設計都會增加BLU的厚度與重量,使得大尺寸相關產品不適合搭配衍生壁掛功能。


業界已經開始嘗試克服上述問題。例如當有LED損壞時,可以運用LED的驅動控制技術,將壞損LED附近的其他LED加強點亮,藉此彌補該處光度減弱的問題。



《圖五   》
《圖五  》資料來源:http://www.forhouse.com.tw

<註:圖註:台灣LCD背光模組研製廠商輔祥實業(FORHOUSE)所提出的BLU技術整合圖。>


平面螢光燈管(FFL)

除了CCFL與LED外,廠商也積極發展其他更合適的背光源,平面螢光燈管(Flat Fluorescent Lamp;FFL)就是其中之一。屬於面光源的FFL,在光均設計上較為容易,處理過程簡化;原先在光均處理中所造成的亮度折損,也會跟著減少。因此FFL不僅比CCFL和LED更具優勢,同時也能省略設置增亮膜(亦稱稜鏡片: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BEF),可避免因為增亮膜屬於寡佔專利、由賣方高度主導價格的制約。若能藉由FFL材料,省下佔今日BLU整體成本中37%的增亮膜,對於降低成本結構有相當大的助益。



《圖六   》
《圖六  》資料來源:http://www.radiant.com.tw,瑞儀光電

<註:圖註:更完整、全面的LCD結構圖,圖中偏下部位即是背光模組。>


FFL的另一項優點是可裝設較少的反流器(Inverter),以往在大尺寸LCD TV中,必須使用多根CCFL光管,連帶地也必須應用多個反流器。屬於面光源的FFL,可以替代多根光管,因此在驅動時只需一個反流器即可,這樣也就達到精省成本的目的。


雖然FFL有多項好處,不過因為FFL仍屬於氣體發光,所以會有摔震易碎的問題,破裂後與CCFL相同有氣體外洩的風險。不過慶幸的是,FFL開始改採像是氙氣等其他氣體以取代汞,可有效避免對環保的危害。由於氙氣在常溫上是屬於氣態,而汞在常溫時是液態,受刺激後才成為氣態,所以無論是在空間內的元素均性上,在光均性上,還是在趨緩管壁老化的速度功效上,氙都是優於汞類發光。


小結:V-Cut光學膜技術

除上述外,還有更多針對大尺寸LCD TV所提出的背光源技術,包括外部電極螢光燈管(External Electrode Fluorescent Lamp;0EEFL)、熱陰極螢光管(Hot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HCFL)、甚至是應用奈米技術的奈米碳管(Carbon Nano Tube;CNT)等等。


最後要指出的是,BLU的設計並非僅僅集中在背光源而已,在背光源之後,還有諸多與光學膜有關的光處理程序,包括反射膜、擴散膜(小尺寸LCD則使用導光板)和增亮膜等,各個層次中也都有技術上的消長變化。


例如,一個典型的BLU,必須使用X軸向和Y軸向各一的增亮膜,如此便是兩片增亮膜。目前增亮膜大約80%由美國明尼蘇達礦業(3M)供貨。不過日本三菱化工(Mitsubishi Rayon)則提出另一種替代方案,即是用一片逆稜鏡片,即可取代兩片增亮膜,這被稱為V-Cut技術。與傳統作法相比,V-Cut可更節省成本,並可讓BLU更加輕薄。


V-Cut技術目前以筆記型電腦所用的中型尺寸為主要應用範疇,但未來也有可能擴展至大尺寸產品領域。不過3M正質疑V-Cut技術,認為V-Cut的作法會減弱光均性與機械強度,並容易產生刮痕與白點等等。不過從此例便可瞭解到,相關業界正積極對於BLU的背光源及光學膜等材料,尋求明亮、精簡、輕巧、環保等多功能的解決方案而努力著。


相關文章
數大便是美!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關討論
  相關新聞
» 艾邁斯歐司朗全新UV-C LED提升UV-C消毒效率
» ASM攜手清大設計半導體製程模擬實驗 亮相國科會「科普環島列車」
» TIE未來科技館閉幕 揭曉兩項競賽獎得主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登場量子論壇 揭幕TIE未來科技館匯聚國內外前瞻科技
» 國科會主辦量子科技國際研討會 鏈結國際產學研能量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222.20.3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