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通常把各种事物,不论是虚拟的或是实体的,一律称做「对象」,例如房地产买卖把标的土地或建筑当做一个对象来处理,而单一实体的手机、IC、桌椅等当然就是一种对象,另外虚拟的名相如信息处理标的也是一种对象。所以,凡是暂时聚合或分散的事物都可以称做对象,对象此一名称应是从日本传来的说法,它的定义范围比较广泛一些,过去则通常以「东西」来称呼,只是东西的说法另有一种抽象化的深意,字面上较不容易懂,在此先不谈。

不论说的是「对象」或「东西」,它的形成都来自一股莫名的力量,就好像一本书的产生就要有图文内容、纸张、印刷装订等过程的处理与结合,这牵涉到许多意念的贯注与实践。一本书既然产生出来,必然有它真实存在的东西与意义,其中没有好坏的问题,只有有无的问题,越真诚的处理过程,那么它存在的时间就越与它的意义相符合,反之便会有莫名其妙的变化发生,最后则会回归它原本真诚的东西。所以《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真是一语中的。

不过,虽然现在社会到处都充满了「对象」,但却也是一个诈骗横行的时代,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不是说「不诚无物」吗?这得分三方面来说,一个是本来没有的东西说成有的,但被骗的人信以为真,所以就损失了他原本真的东西,如金钱等。在台湾,几乎所有人都接过诈骗集团的电话,虽然内容荒诞不经,但被骗的人仍然很多,这就是利用人们的贪婪、恐惧或愚痴所造成的结果,然而骗到的钱当然也是由贪婪、恐惧与愚痴所组成,又有何物呢?

另一方面来说,就是看本身诚意有几分,那么该对象的真实作用就有几分,例如我们说某一本书很好,可能是文章隽永,也可能只是纸张精致或印刷装订很好而已,那么它的实用价值就会随这些条件而变化。现在的电子产品也是如此,仅管外观美轮美奂、功能变化多端,但是不是真心诚意为消费者着想而设计,就会表现在产品的市场寿命上。

又从一方面来说,这个社会上也充斥着「指鹿为马」、「挂羊头卖狗肉」或经过种种包装(伪装)营销手法的对象。这些对象多多少少会因为虚构的事物而膨胀了价值,也多多少少让人认不清它的本质是什么,最后会让该对象变成什么都不是的窘态,这也是「不诚无物」的另一层面。仔细观察目前社会或业界不正是如此?什么事情都沦为各说各话的状况,人们根本难以判断谁讲的是真的,因此要让整个政经环境不崩盘也难,不是吗?

业界现在力推的行动上网装置(MID),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对象呢?是不是有着强而有力的真心诚意来实践我们不知道,但恐怕业者自己也不知道MID是个什么东西,MID与之前的UMPC相同吗?MID是另一种低价计算机吗?还是一种智能型手机呢?或者根本是拐诱消费者上钩的营销策略呢?在这个上下交征「骗」的时代,应切记「不诚无物」还是最真切的检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