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台湾出口不佳,为了救出口,部分政府官员出面喊话,呼吁国人支持国货,并且多爱台湾厂商制造的手机。政府提振出口,协助产业的用心可以体会,但是这些呼吁也引发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爱用国货以支持民族产业的年代已过去,现今市场经济当道,消费者自主性强,厂商必须有自立自强的决心与准备;也有官员表示,倾一国之力扶植一个企业的缺点明显,政府不会重蹈覆辙。

不过,也有人认为过去产业以制造代工为主,应鼓励厂商往微笑曲线两端迈进,尤其是品牌的建立,更应扶持。何况品牌经营不易,许多国家都运用各种资源支持其企业在全球市场竞逐,政府实应加大力度来扶持台湾厂商,才能与国际品牌站在较为公平的起跑点。

基本上,正反观点都有其道理,但从产业发展及竞争力的角度来看,有几个根本的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首先是品牌与代工的抉择。企业价值活动的聚焦是一种选择,做代工生意毛利虽低,但因举全公司之力服务少数公司,风险相对较能控制;作消费性品牌的厂商面对的则是口味多变的群众,利润虽高,但经营风险相对也较高。尤其台湾产业一窝蜂的特性,若政府鼓吹大家作品牌,而企业不了解品牌经营可能的投入与风险,也没有建立优势门坎,很快的就会被模仿赶上。

其次,有人认为企业的价值活动如创新研发、组装制造、通路及品牌经营等,其附加价值是呈现两端高而中间低,即所谓微笑曲线,因此就企业的长远经营而言,应该朝两端移动,才能提升公司的价值。其实仔细思量,并非所有产业都是如此。例如,在个人计算机产业,制造活动的进入障碍相对较低,毛利自然不高;但若是制造能耐有其门坎,『微笑曲线』也有机会变『苦笑曲线』。以台积电而言,由于具核心能耐,虽亦属制造活动,但附加价值却很高。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的主轴活动是制造,要摆脱微利,强化制造的专业服务模式,提升封闭型平台之系统能力,就是努力的方向;若聚焦品牌经营,那么如何掌握客户需求及通路,并提升研发能力以强化品牌价值,提高客户忠诚度则是关键。但若无法提高竞争门坎,不论企业是聚焦于哪一个价值活动,其附加价值恐怕很容易的就会落在曲线的最凹处。

最后是政府角色的扮演与拿捏。常有人以『韩国政府能,台湾为何不能?』来呼吁政府应更积极的介入及协助厂商的发展。但台湾究竟不是韩国,政治环境、国情体制、产业发展脉络及结构,与企业秉赋能耐,都有所差异。台湾产业应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而有效建构良善的经营及产业升级环境,才是政府应该努力的重点。这包括:

更前瞻的思考:如何以更长时间及更宽广的视野来思考台湾在全球市场的角色,尤其是产业价值链中台湾应着力的重点;更聚焦的策略:无论是『黄金十年』、『传产维新』,抑或『三业四化』,伟大的愿景及目标,需要策略聚焦来整合相关资源,集中力量,避免多头马车,事倍功半;更贯彻的执行:再好的政策与愿景,若无积极的行动力配合亦是枉然,尤其是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以现阶段台湾产业面对的环境而言,恐需更加把劲!

(作者为CTIMES专栏作家,现任资策会MIC资深产业顾问兼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