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所罗门美邦分析师针对半导体业的资本支出成长率、单月出货量的年增率、半导体厂出货的Lead-time等指标,与全球半导体景气之间的关连性,提出了全球半导体景气将于六至九个月后出现反转的看法。一时之间,除了全球各大券商半导体分师纷纷被迫表态,多空交战之下硝烟四起外;LAM Research及K&S等设备厂商亦证实零组件短缺及自有产能不足的困难;再加上原本被寄予厚望的通讯市场需求,也在Nokia宣称第三季获利将不如预期的警讯中,使得半导体市场未来的需求成长蒙受阴影。

■ 历史与数字是教训!还是盲点?

如果光就表面数字来看,SIA不但再度修正200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成长率将高达40%以上,显示出半导体景气成长率已达高峰期。若再根据Dataquest所预估今年资本支出成长将接近70%的比率,将使得整个景气表现像极了1995年时的状态(支出成长75%,市场规模成长42%)。也正因为如此,而使得多数分析师认为产业已达景气顶端,而对股市形成减码投资的预期心理。

我们如果深入探究1995年后,全球半导体市场从景气高峰骤然崩跌的主要原因,则首推八吋晶圆厂的超额供给现象。仅管个人计算机等系统需求面的成长力道依旧强劲,但连续三年(1995-1997)全球平均每年25座八吋新晶圆厂的量产规模,价格想不降也难吧。相较于1995年的情况,目前看空的分析师则咸认为十二吋晶圆厂成为主流后对市场的冲击,当犹胜于八吋对六吋的影响,再加上计算机系统市场渐趋饱和的情况,以及对通讯市场未来高度成长的疑虑,因此纷纷对未来二年所可能的供过于求现象充满忧虑。

■ 台湾十二吋厂为未来供给的关键因素

然而,除了设备厂商所透露出来的零组件及各项原料不足,而使得十二吋晶圆厂的兴建计划前途多舛外,相较于了八吋厂在取代六吋厂前将近十年的导入学习期阶段,目前为止,全球堪称已开始量产的十二吋厂,亦只有德国的Semiconductor300一座。正因如此,从供给面上来看,虽然全球资本支出成长率再创高峰(2000年接近70%),但未来几年是否真能像1995年后般,在产能的供给上展现出惊人的爆发力,从十二吋厂目前的进展来看,我们不免得在心中打个大折扣。

此外,在如此高的半导体投资额度,与陆续所公布的十二吋厂建厂计划中,估计在2003年前亚太地区(包括日本)所预计开始量产的14座十二吋晶圆厂中,台湾便囊括了其中的12座,姑且先不论其是否能真正落实建厂计划,光就台湾现今水、电及工程师等营运资源的角度来看,台湾真有能力负荷全新的12座十二吋晶圆厂(约等于27座八吋厂产能)的基础建设吗?我想明眼人当一想便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一般研究机构所预测在2003年所可能的景气逆转现象,在扣除台湾所预计造成的影响因素,使供给更加有限的情况下(十二吋厂量产规模将更加有限,且在2002年后亚太地区几乎已没有新的八吋厂加入),影响市场景气因素似乎只剩下需求面了。

仅管IMF调高全球经济成长率,并认为今年为十年以来最好的一年;亚洲、日本等地的计算机需求纷纷在第二季再创高峰,并认为接下来还会更好。但若从股市的表现情况来看,全球各大半导体分析师似乎都希望从历史数字的比较推论获得「教训」,既然今年是高点,亦惟有看空接下来的半导体成长表现。殊不知依照原本衡量产能供给的资本投资比率,在几乎是由台湾主导的十二吋厂兴建计划下,反有可能变成未来半导体产能供给不足的「盲点」。

再加上目前通讯市场因为第三代移动电话应用及推广所造成的短期成长窒碍,难保不会因为各项技术与规格的逐渐整合而再创需求,若再加上网络及蓝芽技术与各项消费性电子产品的逐渐整合一体,原本被认为将是景气反转的2002与2003年,反而有机会在供给不足,各项需求成熟的激励下再创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