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九月,確實是個令人難忘的「震撼」月,先被活生生的恐怖撞機事件所震撼,心裡陰影未去,怪颱納莉慢條絲理的又從東北部三紹角登陸,迷戀似地在台灣流連不離,傾下汪洋雨水,幾乎把大台北區給淹過了一大半,許多人在又水又泥,又無水無電的情況下,渡過了不得已與大自然親近的一段日子。

資訊業界的幾家大廠,如IBM與微軟等,也無可倖免的成為了這次的受災戶之一。兩家台灣分公司皆因地下樓層淹水,發電機系統故障,使得數百名無法進入的員工,必須在外頭自力更生,並想盡辦法維持業務的推展,而電話與網路無疑是最重要的管道。有的人在家,有的人找倖存或復原的咖啡店,他們感觸地說,這種別開生面的經驗,正是目前熱門話題-「行動辦公室」,或「虛擬組織」的體現,而除了工作的機動性、節省空間資源外,看來還突顯了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分散風險。

怎麼說呢?以目前的工作模式而言,大多將所有員工、設備、資料都集合在一個辦公空間中,平時當然能發揮溝通便利與資源共享等好處,但當這個地方遭到不可抵擋的天災或人禍時,所有的資產可能就毀於一旦,從此回天乏數。虛擬組織的結合,則因人力、資源的分散,即使有個別意外,也不致於影響整體的永續經營。

這個觀念,其實正是Internet被創造的初衷。當初美國軍方即因要避免個別軍事基地被毀而造成資訊傳遞的中斷,而刻意發展開放式的資訊傳輸網路,也因強調「分散」與「開放」,才造成了風起雲湧的Internet風潮。若從這點換個層次來看九一一事件,則難免有所遺憾,草菅人命的恐怖行為固然可恨,但權力過度集中於一身的美霸,自然就成了壓抑者的眾矢之的。當然權力集中的「合」與網路、行動的「分」都算極端,能平衡得其中者才算是智慧,而古有明訓,天災的作孽還猶可振作,若陷於權力、宗教等意識型態鬥爭的自作孽,那就沒完沒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