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個檢討台灣科技競爭力的時機。
李開復直言:「台灣高科技和我一樣生病了!」(圖:yibada) |
最近李開復來台,直言:「台灣高科技和我一樣生病了!」隨即引起正反兩面的不同論述,有人深感認同,有人為文平反,兩邊都對,重要的是大家一起檢討,看見更深層的問題,和切實可行的出路。
首先,以一位剛接受完化療的人,卻仍撐著病體上台演說,其意志令人感佩,而其言論也讓人感受到發自肺腑的誠意,不容輕忽!
老實說,身在台灣高科技圈,時常交流於Big Players(大公司)和Startups/Makers兩群人中,可以很深刻的認識到,這兩群人幾乎沒有太大的交集。這些大公司不是自視甚高,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就是有著沈重的包袱,只看眼前、沒空也沒資源去做長期佈局 – 當然,也就看不清未來。
一個障礙、一個機會
現在,有一個障礙需趕緊搬開,有一個機會需趕緊把握,而兩者其實是一體的兩面。
橫在眼前的這個障礙,就是李開復所說的,台灣產業還沈迷於過去的榮景,相信台積電、鴻海、聯發科仍是台灣不敗實力的最佳表現,而「硬體製造」仍將帶領我們重返榮耀。
在此思維下,這些Big Players的創辦人們對自己似乎永遠充滿信心,認為:「既然我當初能讓公司發光發熱,現在當然也可以!」因此,我們看到王雪紅、卓火土重返HTC管理核心,而施振榮也決定回鍋宏碁,主導變革。
他們的雄心不減,當然值得肯定,但令人擔憂的是,他們是否看清,推動世界快轉的核心價值早已改變。
關鍵在思維
關鍵在於「思維」。無疑地,台灣這些科技大老們,一身硬底子,腦中想的自然也是「硬體思維」。這種一步一腳印、苦幹實幹的精神,仍然是重要的工作態度,但在軟體、網路、行動化掛帥的快速翻轉年代,要開創出差異化的價值,很顯然需要不同的思維與經營模式。
看看時代潮流的推進吧。從二、三十年前的PC熱、2000年前爆發的Internet潮,到五年前起風起雲湧的行動網路,台灣在Internet世代已開始與世界脫勾,在當下的行動世代更被嚴重邊緣化了,那下一波的變化是什麼?我們掌握的到嗎?
關於下一波的變化,所有的線索都指向同一個答案,那就是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從過去的網路商店到今日的行動Apps,個人化的數位創業已成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展現創新、創意價值的創業家們,雖然來自各個年齡層,但最大族群還是跟著這些科技一起成長、整天活在一起的年輕人們。
點燃創新之火
如今,年輕創業者的數量與質量已成了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看看對岸的中國,不論是三大電信業者,或是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等網路公司,無不自建開放平台,並提出各種誘因來拉這群開發、創業者入夥,即使多數創意案最終都泡沫化了,但更重要的是點燃「創意、創業之火」,讓它愈燒愈旺!
反觀台灣,我們真的還看不到這個環境及這股熱度。
再來談談機會。由「開放創新」帶動的新經濟型態,有兩大特色:一是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二是賣方市場的產品定義權,將由大企業的手上交出來給新創企業(Startups)和自造者們(Makers) - 我們合稱創客。
第一點很容易理解,因為網路讓產品資訊變的太透明了,銷售管道也更多元了,唯有真正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才能排眾而出。第二點則來自開放軟、硬體運動,讓技術門檻下降且可免費取得設計圖、程式碼、開發工具等,也吸引愈來愈多玩家投入,去開發、創作自己覺得有趣、需要的作品。
就如同我們不會期待微軟、Apple、三星為我們開發行動Apps,因為有太多的Apps在全球各地冒出,而開發者可能是anybody;硬體裝置的個人化設計,因涉及實體製造的問題,門檻較高,但顛覆量產經濟的力量正在積聚。
微硬體經濟的機會
所以,承繼行動Apps的下一波成長動力,該是來自創客的微硬體經濟,他們將圍繞著物聯網、手機中心而生,而且是軟硬整合的產物。
既然有硬體,台灣積累三十年的一身功力,自然有機會卡到一個位置。然而,要卡什麼位置,現在就要想清楚、佈好局,不要再等大浪襲過,才急著去撿菜尾吃。
言歸正傳,我們要如何移開「硬體思維」障礙,擁抱新的微硬體商機呢?關鍵不在於HTC、宏碁做了多強大、多少支或多便宜的手機或平板,而在於他們與多少的微硬體創意工作者和創業家們站在一起。也就是說,硬體功能終有盡頭,但創意卻可以源源不絕地從各個角落冒現出來,讓品牌商借力使力,也共生共榮。
因此,我們需要打造一個環境,讓更多人成為Makers。更多Makers必然會激發更多好點子、培育出更多Hackers,以及可商業化的Startups專案。
誰最有能力扮演推手呢?正是上一代的創業家、現在的科技大老們。除了親上火線、重整產品外,把更多資源拿出來,為新創業家造橋鋪路,或許是更適合你們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