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宏碁與其前執行長蘭奇在媒體上的言詞交鋒可看出,宏碁在智慧型手機市場上的挫敗,是導致雙方撕破臉的一個關鍵因素。而對於宏碁的失利,蘭奇認為,是宏碁在研發人力上的佈局錯誤,短缺太多的軟體人才,特別是有軟硬體整合能力的人,但是台灣本身無法提供這樣的人力,宏碁又不願意向外招募,因此錯過了時機點,鑄成今日獲利不佳的苦果。蘭奇的觀點很直接,也值得我們深思。

/news/2011/05/12/2133139470.gif

到底台灣是不是真的沒有軟體人才?我們可以從幾個客觀的數據來思考。

根據教育部在民國98學年度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在科技類的畢業人數(含專科、大學與碩博士)為150,413人,其中電算電機學系的畢業生總共為18,998人,而這裡頭有將近6成的人是所謂的資訊系學生。因此,台灣約莫一年可以有近萬的軟體背景工作者進入職場。這數字當然無法跟中國、印度與美國這些泱泱大國相比,但應付當前台灣的需要應該也不至於有太大的落差。

而在先進研究方面,台灣在電子工程技術類的E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論文發表數上,2010年共有17,648篇的發表,在全球排名第9,雖然仍落後印(第8)、韓(第7)兩國,但在數量上也已逐年增加(僅2010年是負成長),顯見台灣在電子與資訊領域的研究力道仍有一定的競爭力,並不是完全如蘭奇所指,無法提供人力。除非是這些工作者不足用與不堪用,但若是這個層次的問題,企業恐怕也只能逆來順受,並強化內部的職工訓練來因應,不然就僅剩下向海外招募一途。

但招募國際人才跟組裝系統的概念是完全不同,並不是拿來就可以馬上使用,其衍生的文化整合與管理問題其實相當複雜,企業如果沒有一套適時適地的規劃與流程,也無法將這些海外人才順利轉化成競爭力,甚至還可能成為阻力,特別是處理蘭奇所指的“軟硬體整合”項目上,必須要有更周全的整體思維才行,否則即便招募了一倍以上的研發人力,恐怕也難有所作為。而這樣的經驗台灣PC廠其實相較缺乏,不單只有宏碁一家公司面臨。

平心而論,台灣的PC產業在軟體研發上是要再加加油,不然將很難滿足未來消費者對智慧型行動裝置的需求。這也是過去業者太依重Wintel架構所產生弊病,讓產品開發只侷限在工業設計與硬體成本上,一旦跨足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這類強調差異化與高系統整合的產品時,就會顯得優勢盡失,不但硬體設計不如人,軟體的瑕疵則更多,很難贏得消費者的心。

而就在蘭奇公開表示宏碁的軟體人才不足沒多久,宏碁就傳出將併購軟體公司,來彌補其軟體研發的劣勢。這當然也是選項之一,也值得投資跟關注,對於宏碁的積極求變,應該要給予正面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