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Computex和光電週剛過,或許有不少人和筆者一樣,在展場所關注的一個重點是:Windows 7將上市,那有什麼候選的技術能實現其多點觸控的新介面功能?在微軟的攤位已展示多台支援多點觸控螢幕的筆電和顯示器,其背後的技術以投射電容式、矩陣電阻式為主;會場上也有廠商展示光學式解決方案(CCD/CMOS),適合中大尺寸的顯示器應用。

光電週中,包括友達、奇美、中華映管等面板大廠紛紛展示其In-cell(內嵌式)及On-cell(外加式)的觸控面板成果。其中內嵌式具有許多好處,例如可簡化整體製程、節省材料、提升亮度、讓面板變薄等,而在觸控介面愈來愈流行的趨勢下,也難怪面板大廠一個個都投入發展這項技術。目前可行的方式包括電容式、電阻式、光影像式(LCD內嵌入光耦合元件)、壓力式等,但由於製程良率不佳及操控性未成熟等問題,顯然仍不足以成為眼前Windows 7產品的候選技術。

其實要選觸控技術,先決條件還得先決定面板的大小。以NB(10~15吋)及中小型顯示器的面板來說,電容式是目前最熱門的選擇。今日市場上又有兩大陣營,一個是傳統電阻式觸控面板的廠商,採用ITO薄膜/網印製程,能夠提供較低的成本;另一個陣營則採用ITO玻璃結構/黃光製程,能夠提供較佳的外觀及硬度,主要是具備彩色濾光片製程的廠商。他們都摩拳霍霍,準備搶佔這一波的新興市場。

然而電容式隨著面板尺寸的變大,其可行性就愈來愈低。主要的瓶頸包括感測線路的複雜度、訊號干擾問題、掃描及運算的負荷等。因此,較大尺寸的顯示器可能會偏向採用光學式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在螢幕邊緣裝多個影像感測器,透過觸控的遮光性來運算得出多個觸控點。此作法不需佈複雜的感測線路,較不會受到螢幕尺寸的限制。

此外,在中小尺寸的市場中,電阻式仍然是比電容式更具成本優勢的技術。為了達到多點觸控的要求,既有廠商積極研發矩陣電阻式的解決方案,也就是將兩片ITO分別蝕刻成縱向及橫向的矩陣結構,進而能得到多點位置。目前已有多家廠商開始提供這種解決方案,不過,如何做到真實多點及順暢的操控性,仍是有待加強之處。

綜上所述,要實現Windows 7在PC及NB市場的多點觸控需求,目前確實已有一些可行方案浮上檯面,而基於成本、效能及面板尺寸可用性等條件,這些技術各有其優勢及限制,因此初期可望各自搶得一片天。不過,即使硬體上已可找到觸控方案,但在其上層的驅動程式、作業系統及應用程式的支援上,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舉例來說,在螢幕上進行文字輸入,模擬鍵盤顯然並非有效率的作法,必須開發新興的高效率觸控輸入法。其他需改良的還有新的觸控型選單,以及適合拖拉的介面等。

iPhone的成功來自於全面性的整合,Windows 7乘勢而起,未上市已造成轟動,但要形塑全新且友善的觸控型操控介面,仍然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