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於今(6)日举办《新实践与地方社会》新书暨成果发表记者会,将「理论」结合「实践」,强调大学与社区互为主体的「伙伴关系」进行合作,呈现科技部自102年补助计画并投入总经费约2亿元,5年多来所酝酿出的学术创新力量,及部分社区正悄悄改变的成果。
|
/news/2019/03/06/2026129030S.jpg |
科技部人文司自102年7月启动「人文创新与社会实践计画」至今,陆续有政治大学、东华大学、暨南大学、成功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东海大学、中山大学7所学校叁与。这项研究计画首开风气,以人文社会学者为核心,组成跨领域、跨学科的专业团队,走出校园和居民共作共学,交流专业知识与在地智慧。
一方面提出创新具体的行动设计方案,以因应社区错综复杂的真实需求,进而解决区域问题,提升在地人民的生活福祉,彰显人文及社会科学研究对社会改革的积极贡献;另一方面,也藉此鼓励大学履行社会责任,更带动後续国内各大学投入社会叁与的风潮。
科技部表示,《新实践与地方社会》是计画的部分研究成果,细腻呈现研究团队在各地进行实践、观察与研究的累积及收获。全书聚焦在大学与地方社会的角色和互动关系,收录的9篇论文分成「大学制度与地方的角色」、「课程/平台串联机制」、「在地实作与具体实践」三大主题,深度剖析大学提供社会叁与及社会实践的方案,如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互惠与信任,透过共同叁与改变社区的生活品质,提供创新案例与多元经验。
成果案例一:位於台湾岛屿中心的南投「埔里小镇」,拥有好山好水却深受霾害困扰,暨南国际大学团队研发贴近民众生活、反映小区域PM2.5数值的仪器,并结合物联网,与在地公民团体共同合作,让看不见的空污透过PM2.5微型感测器的数值「被看见」,民众也能做适当的自我防护并积极减少空污排放,以行动一起找回好空气。
成果案例二:在台南东山区的「浅山农乡」,成功大学团队以学术专业相挺农友,开办「果树认养股东俱乐部」及「农友共学堂」,经由食农教育与耕作知识的共学分享,开辟更友善环境的耕作方式、更多元的经济模式。部分成大学生更因此被农乡的土壤牢牢黏住,毕业後留在社区创业,和居民协力挖掘在地的文化与产业资源,注入巧思创意,让沉寂的山村展现活力。
科技部表示,「人文创新与社会实践计画」的重要愿景,在於建立兼具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多元新学术典范,不仅在计画网站「新作坊」建立社会创新资料库,提供国内外相关叁考文献与案例,使研究学者与深耕在地的行动者得以掌握国内外既有研究成果与实作经验。同时,为提供学者专家发表与交流研究成果的管道,创设《新实践》集刊,促成更多的学术对话与知识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