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最新动态
产业快讯
CTIMES/SmartAuto / 新闻 /
3D列印结合PTC新3D CAD软体 模具厂生意版图将受威胁?
 

【CTIMES / SMARTAUTO ABC_1 报导】    2017年01月12日 星期四

浏览人次:【29359】

3D列印近年来在制造业中引发一波革命,其跳脱2D平面框架,使得样品与客制化产品可以用更简易的方式制出,但一般的积层制造流程,设计、最佳化、验证与列印(print-check),这四个阶段往往不在同一环境中完成,使得3D列印也不若想像中的那么容易。

PTC CAD事业群台湾技术总监蔡坤祥(左)表示,利用该公司新3D CAD软体,客户即可使用积层制造列印出真正的产品,而不再只是将其视为打样的工具而已。右为PTC台湾技术经理郑景懋。
PTC CAD事业群台湾技术总监蔡坤祥(左)表示,利用该公司新3D CAD软体,客户即可使用积层制造列印出真正的产品,而不再只是将其视为打样的工具而已。右为PTC台湾技术经理郑景懋。

PTC看准了此一需求,推出最新版Creo 4.0 3D CAD软体,其可运用可增量性制造技术(Additive Manufacturing),排除生产零件设计的障碍,新式功能让设计人员在Creo的单一环境内,即可设计、最佳化、验证与列印,透过建立参数控制的组合格结构(lattice structures)功能,可让设计人员最佳化模型,以符合多项设计目标或限制。

透过软体可增量制造设计的特性,产品的强度分析与列印可以一步到位,产品毋须再开模生产,透过3D列印即可制造出真正的产品,未来甚至有机会威胁到模具厂的地位。

PTC CAD事业群台湾技术总监蔡坤祥表示,使用该公司的解决方案结合3D列印技术,使得产品生产毋须再开模具,直接将其列印出来即可,如此一来制造商还可节省下一本模具费用。目前已有部分的国外汽车零件制造商使用此一方式制造产品。

不过蔡坤祥也强调,使用3D列印技术生产真正的产品,前提是制造商必须确保产品品质良好。举例来说,若是用以生产零件,零件可能会有受力、左右弯曲,以及面临震动等挑战,且现在大部分的零件都有减重的需求。

那么多要求,应要如何一一达成?蔡坤祥认为,在该公司的解决方案中,透过软体的分析功能,以达到减重且确保强度足量的需求,利用此一方式客户即可使用积层制造列印出真正的产品,而不再只是将其视为打样的工具而已。

蔡坤祥也解释,短时间内3D列印技术要取代模具厂的地位有其困难性,因为此一技术仍有材质上的限制,举例来说,若是想以钢为材料,印出的成品仍需要抛光工序,反而费工。未来3D列印机器若是能突破材质上的限制,两造结合才有可能取代模具厂的地位。

另一方面,Creo 4.0也增加了其他强化功能,其纳入了物联网(IoT)、扩增实境(AR)及以模型为基础的定义(Model Based Definition,MBD)等功能。 PTC认为,在物联网与智慧连网产品的时代,产品开发日新月异,透过Creo 4.0厂商可设计出智慧连网产品,也能享有可增量性制造和扩增实境等最新技术所带来的好处。

Creo 4.0协助设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以真实资料取代推论与假设,提升产品设计决策品质,再加上以模型为基础的定义,提供设计人员一个更完整的产品数位定义。新版软体除了能提高生产力,更可运用物联网协助数位研发工作。

關鍵字: CAD  3D打印  製造業  積層製造  可增量性制造  PTC 
相关新闻
震旦通业展示「嵌入式+无模具」多元应用 以3D列印满足客制、创新需求
蔡司利用Salesforce的ServiceMax Asset 360优化服务
工研院联手中佑精材打造自主产业链 建立航太级3D列印粉末量产技术
2023年制造业产值减11.27% 电电光学、汽车零件减缓连5季负成长
PTC提供Codebeamer ALM解决方案 成为Volkswagen集团策略供应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相关讨论
  相关文章
» SiC MOSFET:意法半导体克服产业挑战的颠覆性技术
» 超越MEMS迎接真正挑战 意法半导体的边缘AI永续发展策略
» 光通讯成长态势明确 讯号完整性一测定江山
» 分众显示与其控制技术
» 新一代Microchip MCU韧体开发套件 : MCC Melody简介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读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4 远播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1.HK8BM1ER9HWSTACUKM
地址:台北数位产业园区(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区承德路三段287-2号A栋204室
电话 (02)2585-5526 #0 转接至总机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