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最新動態
產業快訊
CTIMES/SmartAuto / 新聞 /
李長榮轉型「科學公司」催化3大策略 攜伴邁向碳中和
 

【CTIMES/SmartAuto 陳念舜 報導】   2024年09月10日 星期二

瀏覽人次:【14498】

因應現今產業與市場變化不斷轉型,李長榮化學工業公司今(10)日舉辦「重新想像科學 催化創新未來」媒體聚會,宣示將致力於改革轉型為「科學公司」,並通過「高性能聚合物與工業科學」、「半導體與互聯科學」、「永續科學」3大策略方向,提供客戶量身訂做的解決方案,打造全新企業共識「催化創新未來」。同時邀請到華立集團董事長張尊賢、聯府塑膠董事長許木川、豐溢綠能總經理施承享,分別從材料供應、成品端、與資源回收的角度,為循環經濟共創生態系,邁向2050零碳未來!

李長榮因應市場變化轉型,蛻變成「科學公司」(左起:李長榮營運處副總經理暨綠色變革小組主席林欽洲、李長榮總經理劉文龍、李長榮高性能材料事業處資深副總王仁隆)
李長榮因應市場變化轉型,蛻變成「科學公司」(左起:李長榮營運處副總經理暨綠色變革小組主席林欽洲、李長榮總經理劉文龍、李長榮高性能材料事業處資深副總王仁隆)

環境部資源循環署主任秘書劉怡焜首先表示:「目前循環經濟是應對氣候變遷、實現淨零排放和推動永續發展的關鍵。資源循環署也致力多項政策,包括:源頭減量、綠色設計、資源再生利用與提升資源化處理量能及管理;同時提高資源循環網絡與應用創新的技術,以加速循環經濟的實現,希望能在政府與業界的齊心努力下,為台灣永續發展的未來貢獻心力。」

李長榮總經理劉文龍也指出:「本次企業轉型至關重要,不只因應全球永續浪潮、做出貢獻,也期待轉型成『科學公司』,能進一步探索科學應用新領域、發現更多商機、實現公司在2030年永續產品達20%的目標。」未來李長榮將以「循環經濟」為核心,從傳統化工業向「科學公司」邁進,不僅能提供企業所需產品、與客戶共創價值,還期盼為客戶量身打造解決方案。

為支持全球市場與台灣所訂定的永續目標,李長榮在過去3年內積極推動減碳舉措,已制定明確的管理方針,並取得顯著改善。包括在範疇一與範疇二方面,設定了業界領先的減碳目標,基準年為2019年,並預計於2030年減碳達37%;同時,設定其企業綠色電力採購比例預計於同年達到15%。

同時戮力「提升能源效率」,如使用變頻電器、馬達、廢熱發電,並進行「製程改善」,例如增加MVR機械式蒸汽再壓縮技術和降低蒸氣耗用,以減少公司自身的碳排放。針對範疇二和三領域,從「供應商議合」著手,與合作夥伴協商管理其排放係數,進一步要求供應商提供低碳能源與原物料,以此三大策略向2050年碳中和的全球終極目標邁進。

此外,李長榮營運處副總經理暨綠色變革小組主席林欽洲也表示:「李長榮今年加入ISCC PLUS(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認證之後,將自Q3開始取得含聚丙烯(PP)、熱塑性彈性體(TPE)及電子級異丙醇(EIPA)認證,以確保供應鏈的可持續性,成為邁向碳中和的關鍵一步;且在CDP 2023(碳揭露計畫)年度供應鏈評比中,榮獲A-級『供應鏈議合領導者』」

如今,李長榮致力於為全球半導體業達到「零廢棄物」的永續目標,舉「電子材料雙循環」為例,目前台灣每年僅有23%的使用後異丙醇(UIPA)得到回收再利用,若能全面回收,將每年能減少15千公噸(kT)的二氧化碳排放。

今年由李長榮推出的回收異丙醇專案,也在全球領先的晶片製造公司通過樣品測試,以重新純化的電子級異丙醇,正式供貨給高階製程與封裝,相比,預計將能為半導體公司減少比傳統焚燒方式碳排放20%。此外,李長榮的中部科學園區廠區將於今年Q4開?,此計畫包含兩條新產線的投資金額為21億元,,將在中部的營運持續計畫中發揮關鍵作用。

關鍵字: 減碳  李長榮 
相關新聞
高效能磁浮離心冰水機降低溫室效應 工研院助大廠空調節電60%
勤業眾信攜手資策會數位創新方案 助製造業邁向智慧低碳新紀元
[自動化展] 台達解密低碳智造 以AI強化虛實整合應用
施耐德電機推出全新資料中心管理模型 聚焦永續淨零
博世收購江森及日立暖通空調業務 居家舒適科技業務可望倍增
相關討論
  相關文章
» 從能源、電網到智慧電網
» 積層製造鏈結生成式AI
» 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概況分析
» 外骨骼機器人技術助力 智慧行動輔具開創新局
» 氫能競爭加速,效率與安全如何兼得?


刊登廣告 新聞信箱 讀者信箱 著作權聲明 隱私權聲明 本站介紹

Copyright ©1999-2025 遠播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 Powered by O3  v3.20.2048.18.116.28.79
地址:台北數位產業園區(digiBlock Taipei) 103台北市大同區承德路三段287-2號A棟204室
電話 (02)2585-5526 #0 轉接至總機 /  E-Mail: webmaster@ctimes.com.tw